2022年2月20日在长治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及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市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要求,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性突破2000亿元,达到2311亿元、增长1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历史性突破200亿元,达到224亿元、增长34.7%,均取得近十年来最好成绩。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在全省名列前茅,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一年来,我们全力以赴抓项目、稳运行,产业转型迈出新步伐。坚持把项目作为第一支撑,举办四期开发区项目建设“三个一批”活动,全年实施重点项目1807个,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92亿元、增长10.3%;招商引资当年签约项目开工率全省第一。煤炭产量达到1.56亿吨,先进产能占比达到78%,焦化产业“上大关小”迈出坚实步伐,漳泽、潞光电厂投产运行。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废钢加工产业迅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90%,全省第一。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2%。大力发展平台经济,网络货运平台入网车辆达到10.7万辆。产业转型升级典型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被认定为国家“十四五”重点支持示范区。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不断提高。
一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抓改革、促创新,发展动力得到新增强。全面推行“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实施承诺制项目350个,出让“标准地”23宗2562亩,配备265名领办代办人员为项目提供全程代办,一般工业项目基本实现“拿地即开工”。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市场主体达到25.6万户,新增“四上”企业677户、大个体企业72户。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新增减税降费15.6亿元,新培育“小升规”企业142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户。不断扩大对外开放,进出口总额完成13.8亿元、增长53.5%,其中出口增长93.1%,全省第一,实际利用外资4.8亿美元、增长16.7%。建成“山西智创城NO.5”,新培育2家省级小微企业双创基地。建成国家煤基合成油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21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00家,省级以上创新研发平台达到54家。深化省校合作,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06所高校达成合作成果470项。建立市级领导联系服务专家制度、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成功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更加强劲。
一年来,我们攻坚克难抓城建、创精品,城市面貌发生新变化。坚持新区建设和老城改造同步推进,实施了总投资105亿元的37项城建重点工程。建成滨湖文旅服务中心、城市阳台、神农湖大桥等城市新地标,长治机场新航站楼建成投用,东外环、长北干线快速通道等一批道路建成通车,新建8座立交桥,构建起城市立体交通网。成功申报全国首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市,获得10亿元中央奖补资金。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改造老旧小区70个、棚户区住房4870套,新建绿地、口袋公园30处,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7.3%。成功举办山西省第七次旅发大会及首届环漳泽湖马拉松赛等活动。城市承载力、辐射力、吸引力进一步增强,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一年来,我们坚持不懈抓龙头、补短板,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粮食总产量达到24.4亿斤,新培育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46万亩,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值完成247亿元、增长110%,综合排名全省第一。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全省农业生产托管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深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建成“四好农村路”461公里,完成农村户厕改造3.2万座,农村宜居水平不断提升。持续推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有效衔接,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三农”基础地位持续巩固。
一年来,我们持之以恒抓保护、重治理,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认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扎实开展重点行业能效提升专项行动,能耗强度降幅居全省前列。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下降19.2%,PM2.5浓度下降25.5%,改善率均居全省第一;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全省第一。实施漳泽湖、浊漳河、沁河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程。上党大地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
一年来,我们千方百计抓基础、强保障,民生福祉有了新提升。全面完成省政府11件民生实事。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义务教育阶段“双减”工作全国试点,学前教育、农村教育条件持续改善。深入推进技能社会建设,坚持以产业拉动就业,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城镇新增就业5.4万人,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率达到98%。圆满完成全国文明城市测评,荣获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第四次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全力开展防汛救灾,动员社会各界捐款捐物2.5亿元,有效应对罕见洪涝灾害。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措施,安全生产亡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2.7%、15%。深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和信访维稳工作,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一年来,我们毫不懈怠抓作风、优环境,政府自身建设得到新加强。围绕打造“三无”“三可”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市县两级行政审批事项网办率达到98.3%,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半个工作日,100个事项实现跨省通办,群众和企业办事更加便捷。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16件、政协委员提案237件,办复率100%。)坚决扛牢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凝聚起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2021年是本届政府收官之年。回顾过去五年,我们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的发展任务,真抓实干、争先创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新成效。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翻了一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016年的2.3倍,经济总量保持全省第二。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圆满实现。转型发展成效显著。煤炭先进产能占比累计提高47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9%,快于规上工业11.6个百分点,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加速形成。改革创新取得突破。营商环境考核全省优秀。省级以上开发区达到11个,体制、环境、科技、人才对发展的驱动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城市建设提速提质。完成“一城四区”行政区划调整。郑太高铁建成通车,迈入高铁时代。国道环线、黎左高速、长临高速建成通车。加快老城改造,启动滨湖区建设,提升城市品质、拓展城市空间,开启了建设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新征程。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新进步。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年均增长6.7%、8.8%,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市人民群众。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驻市部队、公安干警,向关心支持长治改革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在全国城市坐标系中依然靠后,与在中部城市中争先进位的目标定位还有不小差距。体制性素质性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煤炭产业占工业的比重还较大,不少从事传统产业的企业尚未越过“生存线”,大多新兴产业的企业尚处于成长期,竞争力还不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技术研发投入不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较低。民营经济发展还很不充分,市场主体总量偏少、体量偏小。城市建设、乡村振兴、民生事业还有不少短板。营商环境还需持续优化,行政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工作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更加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是我市奋进“十四五”,开启新征程,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按照省委“五个先行”要求,根据市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2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300亿元,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二,综合实力在中部87个地级市中力争进入前20强。围绕这些目标要求,新一届政府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立大格局、树进取心、施非常策、兴落实风,奋力谱写新时代长治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努力创造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
——高质量建设晋东南城镇圈先行区。抢抓国家战略,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内外联动,持续深化改革,着力构建起保障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谋划实施一批重大战略项目,统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破瓶颈、补短板、强动能,努力打造晋东南城镇圈先行区。
——高标准建设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积极申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在产业转型方面走在全省前列。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迈过“生存线”,达到“发展线”,实现规模适度、引领创新、绿色低碳、安全可靠、效益显著。推动新兴产业加快“两化”、融合“两链”,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占GDP比重显著提高。创新成为转型发展第一动力,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区建设经验。
——高水平建设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加快“一城四区”一体化发展,统筹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推进主城区东山西水共同打造,提质增效双轮齐动,不断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深入实施大县城战略,健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机制,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体推进治山治水治气治城,扎实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有效破解结构性污染问题,系统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推动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保持全省前列。让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成为长治最靓丽的名片。
经过五年努力,经济总量和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在全省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实现争先进位,全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形成重大标志性成果,营商环境指标进入全国地级市先进行列。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宜游,承载力、吸引力、竞争力显著增强。对外开放新格局基本形成,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升。低消耗、能循环、可持续的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基本形成,城乡山川更加秀美。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共同富裕机制更加健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全面进步,构建起全生命周期、大健康格局、终身学习型、知识技能型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本质安全水平持续提升,让人民群众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过上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高品质生活。
三、2022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贯彻省、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是新一届政府依法履职的起步之年。做好今年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经济工作会议及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和全市干部大会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按照省委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工作矩阵,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难中求成,突出抓好转型发展、安全稳定、民生保障和政府自身建设,加快建设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城镇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农村居民收入高于经济增长水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4.3万人。约束性指标不折不扣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任务。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一)聚力产业转型升级,壮大高质量发展动能。产业转型是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围绕建设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推动产业全面转型、提质增效,为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集聚动能。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为牵引,坚决扛起能源安全职责使命,加快技术改造,促进优化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内涵集约发展。煤炭行业抓先进产能。积极推进13座省级绿色开采试点煤矿和3座智能化示范矿井建设,建成58处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先进产能占比达到80%以上,推动17座煤矿核增产能、3座基建矿井建成投产,原煤产量稳定在1.6亿吨。焦化行业抓项目投产。推动7个在建焦化项目建成投产,年末焦化产能达到2390万吨,吨焦能耗达到全国先进水平。钢铁行业抓整合重组。推动千万吨绿色精品钢焦基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支持废钢回收加工企业扩产增量,全年产量达到900万吨。电力行业抓结构调整。推动赵庄电厂尽快复工,新增新能源装机100万千瓦,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抓好非常规天然气增储上产。煤化工行业抓链条延伸。抢抓国家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大政策机遇,依托潞安化工、潞宝集团等骨干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碳基材料、煤基燃料等项目建设,推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坚持把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和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作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必由之路,大力培育龙头骨干“链主”企业、专精特新“链核”企业,积极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推动新兴产业上规模、延链条、成集群。具体包括:以高科华烨、中科潞安为支撑的半导体光电产业;以潞安太阳能高效单晶电池升级改造、日盛达光伏玻璃二期、立新多晶硅等项目为支撑的光伏产业;以振东、康宝为龙头,包括纳安健康科技、奥泰医疗高端影像设备等项目在内的医药健康产业;以立讯精密、青岛高测、中德型材、清华淮海军工企业、长清智汇科技产业园、经开区精密制造产业园等为支撑的装备制造产业;以龙芯中科为“链核”的信创产业;以长申氢能、中极氢能、成功集团和新的头部企业及配套设施为支撑的氢能产业;以贝特瑞人造石墨材料、创普斯磷酸铁锂、洋硕锂电池负极材料等项目为支撑的新材料产业;以山西大学固废研发基地、山西住工、宏瑞祥碳塑板材等项目及固废产品标准化和应用体系为支撑的节能环保产业。继续保持新兴产业增速显著快于工业平均增速。
做优做强服务业。深入实施服务业提质增效十大行动,分类推进生产性、生活性、非营利性服务业协同发展,促进传统消费扩容升级、新型消费加快成长。重点聚焦补齐产业发展短板、服务经济发展需要,加快发展旅游、物流、金融业。做优旅游业,充分挖掘我市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红色遗址等旅游资源,打造更多A级景区,支持黄崖洞、通天峡等景区创建5A级景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依托太行山水风情、盆地田园风光、太岳森林草原、晋东南乡土文化、古村落建筑风貌和优越的气候条件,布局建设一批文旅康养小镇,大力发展度假旅游;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体系,配套打造一批星级酒店、特色街区、精品民宿,建成“太行一号”旅游公路66公里,积极推动同城景点公交化;创新旅游宣传推介模式,唱响“山西长治·壮美太行”旅游品牌,加快建设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让文旅产业既有人气、又有财气。做强物流业,围绕建设国家物流枢纽,优化物流产业发展布局,加快潞铁、华驰、轩阳物流园、晋东南(长治)陆港物流枢纽等项目建设;实质性推进与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全国煤炭交易中心合作,打造公铁一体化无水港和煤炭储备基地及交易专区;支持各类资本参与物流项目建设与运营,发展壮大网络货运平台经济,推动物流业与供应链金融深度融合。做大金融业,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入驻长治,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加快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消费金融和保险业务,努力实现金融业增加值快速增长;引导企业树立金融意识,融入资本市场,推动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上市),持续扩大和深化政银企合作,新增贷款220亿元以上,全社会融资总量达到400亿元以上;抓好农信社改革化险,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非法集资等行为,全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不断培优金融发展土壤,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二)聚力加快项目建设,积蓄高质量发展后劲。坚持项目是发展第一支撑的鲜明导向,全过程、全环节加强项目建设管理,重点推进总投资3782亿元的1699个项目建设,年度完成投资1190亿元,切实以高质量项目建设引领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强项目谋划储备。紧盯国家重大战略、利好政策,将发展需求与政策机遇精准对接,聚焦重点领域,积极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全力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抢抓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政策机遇,统筹解决好重大项目能耗指标保障。用好财政预算资金、政府专项债券资金和政策性银行资金,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广泛参与项目建设。
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打造市场化、专业化招商队伍。市县领导带头考察、洽谈、引进项目。完善招商图谱,突出招引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并围绕龙头开展长板招商、以商招商、集群招商、产业链招商。建立北上广深等重点地区产业转移和对外合作企业名录,开展精准招商、叩门招商、委托招商。注重以才招商,实现引进一名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建立一个平台,新建一个项目,发展一个产业。建好管好用好产业投资基金,撬动更多优质项目落户长治。全年签约项目投资额达到1600亿元,签约项目当年开工率达到60%以上。
支持本土企业投资转型。坚持一视同仁,充分调动本土企业家继续创业积极性,支持其投身转型、推动转型。引导本土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自主研发力度,实施一批节能降碳、提质增效项目。鼓励本土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发展循环经济,推动霍家工业水合肼和聚苯硫醚、金烨钢铁新型特种高合金钢等项目尽早投产达效。支持本土企业以直接投资、股权合作等多种方式投资新兴产业,推进南耀集团芯片封装、振东集团保健酒等项目计划尽早启动。鼓励本土企业以商招商,支持潞宝集团依托焦炭化产引进的杭州聚合顺新材料、河北龙星化工炭黑等项目加快建设。
优化项目推进机制。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跟着项目走、工作跟着项目走,扎实开展项目前期手续集中办理活动。持续完善领导包联、工作专班、常态化入企服务等工作机制,全力破解项目建设的堵点难点问题。滚动开展“三个一批”活动,推动更多项目尽快签约落地、开工建设、投产达效。
(三)聚力打造创新生态,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用好国家创新型城市招牌,着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提升创新能力,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拓展提升创新平台。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优化提升现有创新平台,进一步搭建完善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和公共科技平台,鼓励申建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技术中心。建立市级科技项目揭榜招标制,促进关键技术攻关。抢抓深化省校合作、建设“12大基地”机遇,推进高校科研平台、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全年至少完成2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25亿元以上。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提升工程,鼓励企业开展人才引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创新平台建设,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5%以上,新培育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户。滚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抓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入库工作。以智创城为龙头推动双创提档升级,实施开发区双创载体全覆盖工程,进一步完善双创公共服务体系,降低创新创业门槛,构建双创全产业链培育体系。
集聚重用创新人才。深入推动人才强市,组建长治人才集团,设立人才发展基金,加大市场化招才引智力度。健全人才支撑政策和服务体系,完善“人才+项目”、科技特派员、市级领导联系服务专家等工作机制。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积极争创国家级产教融合试点市,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为企业订单式培养熟练技术工人。继续办好长治技能大赛,培育一批独具特色的长治工匠。
(四)聚力深化改革开放,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增势。
打造开发区升级版。按照“三个转变”“四个强化”要求,深化“三化三制”改革,全面推行“管委会+公司化平台”运营模式,完善开发区建管运机制。推进武乡等开发区调规扩区,完成长子、黎城开发区设立,实现县区省级开发区全覆盖。深化“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新储备标准地2000亩以上,建设标准化厂房50万平米。强化开发区经济产出考核,新上工业项目原则上全部进开发区,确保开发区工业投资增长20%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
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加快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善市属国企国资监管办法,加强“三重一大”事项评估和监管,健全以效益为核心的考核体系,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增强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推进市财通集团公司、滨湖建设投资公司等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坚持“小钱小气、大钱大方”,建立大事要事保障清单和大项目保障财政专题协调机制。强化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整合优化盘活存量资金,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做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从严从实编制工程概算和预算,持续加大评审力度,扎实做好决算监督审计,真正发挥工程预决算的投资控制硬约束作用。加强政府债务管理,规范政府举债行为,积极稳妥化解存量债务。
更高层次扩大开放。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的重大机遇,推动外贸综合服务和跨境电商营销平台建设,推进光伏、机电、医药、特色农业4大外贸产业基地建设,扩大优势产品出口规模。组织企业参加重点展会,线上线下开拓市场,新培育进出口企业10家,进出口总额增长10%。积极抓好外商投资促进工作,鼓励各开发区开展国际合作,实际利用外资完成3亿美元以上。
(五)聚力市场主体倍增,创优高质量发展环境。以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牵引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大力开展市场主体建设年活动,力争全市市场主体增长18%以上、达到31万户,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全社会创造力。
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彻底清理各种有违公平公正原则的规定和隐性市场壁垒,让各类市场主体无障碍进入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之外的所有行业和领域。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健康发展,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公用事业、生态修复保护等领域。支持中小微企业深耕细分领域,新增“专精特新”企业20户。
精准高效提供服务。围绕“三无”“三可”要求,开展营商环境对标提升行动,参照国务院《关于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意见》,积极推进能够在我市落地实施的56项改革举措。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持续推进“一件事”集成服务、“一业一证”改革。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打通信息孤岛,提升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功能,推动更多事项“网上办”“跨区通办”,推广24小时政务自助服务,打造“不打烊”的政务服务超市。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互联网+监管”,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协同监管,对新业态新领域实行审慎包容监管,做到既“无事不扰”、又“无处不在”。
搭建完善发展平台。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的实施意见》。支持开发区建设中小企业园区,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布局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贸易集聚区、文旅康养集聚区、电商产业园、特色小镇、商业街区、楼宇经济等市场主体发展平台,使各行各业的市场主体有物理空间,有完善设施,有配套服务,有上下游协作。强化市场主体发展平台区域性评价,提高审批效率,降低前期成本,增强企业获得要素保障的便捷性。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减税降费政策全面落实到各类市场主体,及时兑现我市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和“小升规”奖励政策,创设完善我市惠企纾困政策。建立“四上”企业培育库,分行业对口精准帮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0户。畅通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渠道,继续实施好“长清班”“复旦班”等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关心民营经济人士成长,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六)聚力城市扩容提质,提升高质量发展品质。坚持用现代化理念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围绕加快推进“一城四区”一体化发展,重点实施71项城建工程,完成投资120亿元,加快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建设步伐。
完善城市发展规划。高标准编制完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明确产业发展、城镇圈建设、主城区建设空间布局,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进一步优化城市未来发展空间格局。加快理顺“一城四区”财政、规划和土地管理体制,积极推动主城区周边与县区之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严格通道两侧规划管控,为城市发展留出天际线、山脊线、滨水线,构筑环城绿色生态廊带。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编制完善滨湖区城市设计“一张图”,优化滨湖区发展空间布局,理顺滨湖区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推动滨湖大道、环漳泽湖旅游路等项目尽快完工,加快推进北寨、小常、上韩3个片区改造及周边配套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导入新业态,建设滨湖生态示范区,打造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的战略支点。建成安阳互通立交,畅通城市北出口。积极推进高铁片区开发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配套。有序推动主城区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优化布局、向外疏解,带动城市向外拓展。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积极推进城市更新,持续开展7条城市主干道品质提升工作,改造70个老旧小区,实施86条背街小巷改造提升工程,开展11条城市主次干道、3条快速连接线架空线路整治,争创全国城市更新试点城市。持续完善城市路网,打通断头路,开工建设东南外环快速通道,新建6座跨线桥、5座人行过街天桥、2座互通立交桥、1座铁路下穿桥。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实施18条道路雨污分流改造,推进集中住宅小区和城市公园海绵化改造试点,开展以上游水源河道治理、污水处理、生态湿地建设为重点的城市水系环境治理,打造城市水循环系统。
加强城市综合治理。开展停车专项治理,建立“规、建、管、运”四位一体停车治理体系,有效缓解停车难题。建立健全物业管理工作机制,推进无物业管理小区清零。完善公共配套,持续推动供水、供气、供热等设施建设,合理布局新建一批便民市场、街头游园、城市驿站、公共卫生间,开展主城区重要节点周边环境整治及主干道城市家具规范工作,提升城市宜居水平。
增强城市辐射能力。加快推进黎霍高速建设,开工建设208国道长治段全线改造工程,全面启动国道环线公路开放式“自由流”收费试点,推动山西潞铁现代物流园等5条铁路专用线建设,加快推进平遥经沁源至安泽、黎城至陵川等高速公路和309国道全市域一级公路改造前期工作,积极推动长治机场迁建、长邯聊高铁项目前期,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实现与周边地区便捷联通,更好融入全国全省战略布局。
推动市域协同发展。加快推进“一城四区”与其余8县的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对接,强化“一城四区”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促进市域协调发展。积极推动大县城建设,进一步完善县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持续提升产业和人口承载力。坚持以业兴镇,打造一批主导产业鲜明、宜居宜业宜游特色小镇。积极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就地城镇化、市民化。
(七)聚力推动乡村振兴,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按照乡村振兴“二十字”总方针,推动农业全面提升、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突出抓好稳粮保供。牢牢守住耕地红线,新建31万亩高标准农田,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机装备水平,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82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24亿斤以上。全面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新发展设施蔬菜3000亩,蔬菜播种面积达到45万亩以上,生猪出栏100万头,肉禽出栏3300万只以上。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畜禽粪污和秸秆综合利用,扩大农业保险覆盖率,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推动农业特优发展。积极打造中药材、粮品、果蔬食品、肉制品、酿品(功能保健品)等五个百亿级农业产业集群,创建15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力争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值增长20%以上。推进山西(长治)中药材商贸平台正式运营。大力发展民宿旅游、净菜加工、保鲜配送、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挖掘特定区域小米、党参及特色农产品的生态价值、健康价值和文化价值,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新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30个、“圳品”5个,加强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认证和营销推广,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农业高产高效。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保障农民转移性收入。持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扩大农民财产性收入。培育示范家庭农场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0家,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村经纪人7000人,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稳定农民工资性收入。
加大乡村建设力度。统筹县乡村三级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对乡村建设进行一体规划,优化村庄布局,分类推进建设。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新改造农村户厕3.8万座,新建“四好农村路”300公里,完成55个行政村的污水处理,建设10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示范村,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可持续运转能力。
抓好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完善并严格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衔接资金50%以上用于产业发展,带动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保障脱贫人口稳定增收。创建3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11个省级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做好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兜底保障,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
(八)聚力生态环境保护,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绿色成为长治发展的底色。
积极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加快推进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不断做大低能耗、低排放的绿色GDP。实施煤炭、电力、钢铁等七大行业能效提升行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扎实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实施水毁工程修复和水利设施除险加固工程,提升防汛抗旱能力。贯彻“四水四定”,统筹推进“五水综改”,严格落实《地下水管理条例》,全面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统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湿地保护修复,加快实施沁河源头、浊漳河南源、漳泽湖等生态保护治理项目。加快推进辛安泉水源地井群重建,积极开展吴家庄水库前期工作。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成营造林20万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45万亩。持续开展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采煤沉陷区治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坚决抓好污染防治工作。全力推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按要求整改到位、销号清零。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持多管齐下,多污染物协调控制,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加强国省考断面监管,完成35处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严格工业固废、危险废物监管,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力争实现全市域生活垃圾零填埋。
(九)聚力民生保障改善,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集中力量办好省政府12件民生实事,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积极促进扩大就业。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把稳就业保就业与促进市场主体倍增结合起来,积极拓展新经济、新业态就业空间,多渠道支持灵活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开展稳就业保就业十大专项行动,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深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比例达到30%,叫响“太行技工”“太行家政”“长子理发师”等特色劳务品牌。严格执行工资指导线、最低工资保障等制度,加大欠薪治理力度。
优质公平发展教育。新改扩建公办标准化幼儿园12所,完成5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提档升级工程。巩固深化“双减”工作成果,抓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积极顺应高考改革,深入实施高中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推动每个县至少办好建强1所公办高中,持续提高本科录取率。优化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加快推进产教融合园区建设。支持高等院校建设,加快解决制约高校发展的空间受限问题,保持和发展好我市高等教育的比较优势。
推进健康长治建设。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健全常态化防控和应急处置转换机制,快速、科学、精准应对疫情风险。加快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建设,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统筹推进三甲医院建设,高水平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深化“三医”联动,扎实推进分级诊疗、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常态化开展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全面提升医疗保障水平。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中研所附属医院迁建。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三孩生育政策落地,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体育事业,开展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取消灵活就业人员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实现应保尽保。全面落实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动态调整低保标准,提高特困供养标准,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制度,强化兜底保障。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完成房屋产权登记确权颁证清零行动,深入实施“地证同交”“房证同交”改革,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大力繁荣文化事业。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健全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弘扬太行精神,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三馆”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支持文艺精品创作。加大非遗和文物保护力度,充分挖掘我市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用好文化富矿,让上党特色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推向世界。
(十)聚力维护安全稳定,筑牢高质量发展底线。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与安全,坚决防范化解风险,守住安全发展底线。
严抓严管安全生产。严格实施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实施细则。深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引导支持企业加大投入,不断提高本质安全水平。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持续强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隐患排查和专项治理,严厉打击私挖滥采、非法违法生产等行为。完善应急救援体系,科学有效应对处置各类事故灾害。
深化平安长治建设。健全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推进食品药品追溯体系建设。有效防范和处置公共安全事件。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全科网格建设工作,加强人民调解,强化源头治理,构建现代信访治理体系,深入开展重复信访治理和积案化解工作,依法依规妥善解决群众利益诉求,坚决做好重要节点的维稳保障工作。持续做好国防动员、双拥、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更好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作用,大力发展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和红十字等事业。不断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援疆工作,扎实做好气象、地震、人防、科普、统计、档案、地方志等各项工作。
四、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征程新使命新任务,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将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对党绝对忠诚。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第一议题,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捍卫“两个确立”,心怀“国之大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以务实举措和实际行动,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长治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依法履职尽责。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力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做好行政立法工作,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持续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和行政复议体制改革。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舆论监督,强化审计监督。加强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依法全面公开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让不作为、乱作为无处遁形,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狠抓工作落实。围绕目标和标准、任务和举措、政策和制度“三个体系”,打造工作矩阵,构建落实机制,完善“13710”信息化督办平台,实行项目化实施、清单化管理、专班化推进,推动各项工作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坚持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优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提升行政效能,持续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积极担当作为。勇于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勇于直面矛盾、迎难而上,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锤炼出一副担重任、挑重担的宽肩膀、硬肩膀,多想多说“怎么办”,不说少说“不能办”,想办法、出实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让实干成为鲜明底色。发挥领导干部标杆表率作用,坚持做到“三个带头”,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精神状态,以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以争先进位、勇创一流的发展业绩,向党和人民交上优秀答卷。
严守清廉本色。围绕清廉长治建设,认真落实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之以恒纠“四风”,永葆清正清廉的政治本色。严控“三公”经费,科学合理使用财政资金,以政府的“紧日子”换取人民群众的“好日子”。
各位代表,重任在肩,惟有奋斗。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