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海平是潞城区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对她而言,让学生学会自己吃饭、上厕所,生活自理,就是一件幸福的事,因为她的学生是一群特殊的孩子,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人细心照料。
申海平说,每个孩子都是可塑的,也许他们不能像普通孩子那样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但是只要你付出努力,就能看到他们的变化。于是,申海平花了19年的时间,陪着这些残障儿童一起成长,用爱心浇灌“迟开的花朵”。2021年,申海平被评为第七届敬业奉献“长治好人”。
坚定信念献身特教事业
1977年出生的申海平是土生土长的潞城人,从小家庭贫困让她比同龄人更有担当也更坚强。1998年,年轻的申海平和同村女孩一起外出打工,在一家幼儿园做生活老师。在此期间,她看到一些身体残疾或有智力障碍的孩子被幼儿园拒绝入园而痛惜,便在内心升起一个念头——让这些特殊孩子能和正常孩子一样走进教室。
就这样,申海平边打工边购买特殊教育书籍进行学习。经过努力,她被忻州市特教学校录取并成功完成学业,拿到特教老师资格证。毕业后,她不顾家人反对,在潞城区租了一间不足40平方米的房间,从一间小教室起家,开办特殊教育学校。
从2004年办校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9年。起初,申海平经过两个月的走访及入户调查,只招收到2名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逐渐依靠口碑相传,吸引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特殊教育学校。从2名学生到如今的108名学生,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并进行康复训练的孩子们一天天多起来。
因材施教开发孩子潜能
“学校里的孩子年龄基本集中于7岁到18岁。”申海平告诉记者,孩子们学习在这里不仅可以学习数学、语文、音乐等课程,还可以学习基础生活技能,比如洗脸刷牙、整理家务等。还有15名学生因身体原因无法入校,申海平和老师们每周上门两次,为这些孩子做康复训练。
在日常教学中,申海平经常会设计一些有趣的小游戏,比如带孩子们到超市购物,并且商品不得超过20元,借此检验孩子们的数学成绩,同时也能训练自控能力。“活动中,大部分孩子都能顺利完成任务,挑选自己需要且喜欢的物品,还能尝试着与陌生人沟通,孩子们在慢慢地改变。”申海平高兴地说。
“我学会了算术,还会表演节目,我还要再努力学到更多知识。”每次活动结束后,孩子们都会在作文里写下自己的感受。从不会与人沟通到逐渐懂得表达自己的意愿,简单地说“不吃”“回家”“谢谢”,从生活不能自理到学会自己洗碗、洗衣服、整理床铺等……孩子们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慢慢具备了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
“这些进步也许很微小,但是对于这些孩子们而言却非易事,一个简单的动作,他们需要训练一天甚至几天时间才能熟练掌握。”在申海平看来,特殊教育是有独特性的,需要根据每个孩子因材施教,善于开发他们的潜能。
执着探索帮学生立足社会
19年来,申海平付出了许多爱,她也收获了很多爱,每当她工作忙碌赶不上喝水时,总有学生端着水杯跑过来说:“老师喝水。”每次上课时,当她走进教室,课本和教学参考书已经整齐地摆放在讲台上……这些不经意的温暖举动,让申海平觉得很欣慰,感觉孩子们真的长大了。
经过学习和康复训练,很多孩子已经顺利毕业,步入社会并找到了工作。“之前,有位学生毕业后当上了保安,他领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时,给我打电话分享喜悦,我听到消息特别激动,也感觉很骄傲,我们的孩子们也可以自食其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申海平高兴地说。如今,学校建立了独立的训练室、兴趣教室、心理咨询室、康复室等,引进国内先进的教材和设备,使这里的教育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申海平说,现在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带领特教老师,陪伴孩子们一起成长,希望他们很好地适应社会,将来都能拥有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