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共发展 融合探新路 奋力做好长治城乡融合这篇大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重要战略部署。省委安排部署工作时明确指出,要“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要求,在深刻把握内涵的基础上,找准新时期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点,深化城乡改革联动,增强战略主动,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行稳致远。
把握内涵“三明确”探索长治新路径
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要义是以人民为中心,通过互动互补、系统推进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促进城乡之间在多个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协调发展。我市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发展路径,“三步并行”共同推进,构成内涵丰富、系统完备的有机整体。
明确定位,扛牢城乡融合使命担当。市委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严格按照省委部署要求,以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积极顺应山西全面融入国家区域总体格局和城镇化战略布局的大势,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向纵深发展。定目标,以打造上党城镇群为抓手,以“一城四区”为框架,以大县城建设为载体,不断凝聚和提升城市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使长治成为全省“一核两区四轴多组团”的重要枢纽,成为全省东南部的经济重镇、开放前沿和山西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布局,增强主城区辐射带动功能,推动东南外环、高新大道全线贯通,形成连接南北、通达东西的城市快速通道,与周边3区4县基本实现快速通道连接,形成“半小时”生活圈。强规划,以乡村振兴为统领,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努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长治样板”。
明确思路,因地制宜推动融合发展。出台《长治市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支持长子县按照“强协同、深融合”的思路,打造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省级试点县和城市融合型县城。支持襄垣县、沁源县按照“锻长板、强链条”的思路,发展成为“小而美、专而强”专业功能型县城。支持武乡县按照“提品质、塑品牌”的思路,打造以文塑旅、开放包容的文旅赋能型魅力县城。支持沁县按照“融三产、城带乡”的思路,打造农产品主产区县城。支持平顺县、黎城县、壶关县按照“优生态、促转化”的思路,打造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实现县县有特色,拓宽增收渠道,夯实振兴之基。
明确重点,争当全省城乡融合表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一步优化城市路网结构、补齐停车设施短板、提升公用设施水平,做好治水兴水大文章,加强水网规划,开工建设后湾水库供水工程,加快推进河道治理。到2025年,全市建成区道路网密度达8.5公里/平方公里以上;县城公交站点500米半径覆盖率达100%;机动车停车位供给总量控制在机动车保有量的1.3-1.6倍之间;实现县县有公共充电桩,公共充电桩数量与电动汽车比例不低于1:8,县城公共充电设施服务半径小于5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所有县城公共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达100%,率先完成使用寿命超过30年的供水管网改造;全面消除燃气管网安全隐患。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方面,实施县城规划体系完善、基础设施补齐补强、公共服务提标扩面、居住品质更新提质、防灾减灾能力提升、智慧绿色县城建设、产业平台功能提升、消费环境提档升级“八项行动”,积极推进服务水平提升。进一步增加县城教育资源供给、实施县级医院提标扩能,持续推进普惠养老、托育服务等,成功争取国家公共就业服务示范项目,构建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同时,围绕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培育消费品牌,打造新消费场景,拓展新消费平台,改善消费环境,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夜间经济,提升县城“烟火气”。积极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推进“三区一村”改造,提升公共空间品质,持续在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方面发力,全面提升城乡融合的层级和水平。
积极探索“五融合”彰显长治新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决定》提出,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这为我们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遵循。
产业融合。持续增强现代特色农业优势,聚焦“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发展路径,聚力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特色农产品种植优势区,做大做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在耕作制度、组织方式、联农机制、农业技术、产业布局等方面打出创新“组合拳”,实现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的“五良融合”。强化工业创新驱动引领,集中在开发区布局10大重点产业链、24个链主企业、10个专业镇,真正把开发区建设成新兴产业的集聚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创新驱动的主引擎。推进服务业融合发展,培育发展“农业+文创”“农业+电商”“农业+旅游”“农业+服务业”等新业态,加强城乡互动的双向物流体系建设。
空间融合。统筹推进城乡规划编制,推动“1+3+4”上党盆地城镇群建设,推进潞州、上党、潞城、屯留“一城四区”一体化,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互联互通。构建以高铁东站综合客运枢纽为主,长治市汽车客运中心为辅,各县区客运站为基础,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一主一辅多点”客运枢纽体系,实施全域农村公交化,推进全域“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构建城乡交通一体化新格局。推进城乡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建立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提升城乡集中供热水平,基本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同标、基础配套同质。
生态融合。开展浊漳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持之以恒抓实“八百里浊漳·美丽的画廊”母亲河生态修复治理、50万亩上党大型灌区等一系列项目工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推动村容村貌提升,围绕东山西水、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和浊漳河流域,建设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布局建设一批多元化、多类型休闲度假康养区。构建以漳泽湖为生态绿心,太行山、太岳山为生态屏障,联通多条生态廊道的“一核一圈两轴”城乡融合发展空间,提升城市绿化水平,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着力打造绿色长治。
文化融合。推动传统文化与时代相契合,深入挖掘神话传说、人物故事、历史事件、遗迹遗址、诗词歌赋等人文资源,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县乡村文化活动相融合,保护利用好农业遗迹、文物古迹、传统村落、传统建筑等文化遗产,推动上党落子、潞安大鼓、斤秤锣鼓、棉上酥饼制作技艺、独辕四景车赛会、八义窑红绿彩瓷烧制技艺、沁源石雕、长子炒饼制作技艺、辛寨陈醋酿造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推动优势产业与特色文化相结合,充分挖掘和利用太行精神,创作以弘扬太行精神为主题的戏剧、歌舞、故事等红色文艺作品,打造带有浓郁地域特色、喜闻乐见的优秀红色文艺节目,为全市发展提供精神力量。
治理融合。坚持党建引领基层善治,创新农民参与基层治理“村事共议、村庄共治、村务共管”机制,深入推进数字治理。推进小城镇综合管理改革,深化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推动跨领域跨部门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以直接放权、委托执法、联合执法和由派驻机构办理等形式,因地制宜下放管理权限,增强小城镇服务功能。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探索推行区县党委常委会、全委会、政府常务会的“三会”开放制度,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调处化解城乡矛盾纠纷。
创新机制“四健全”激活长治新动能
《决定》从“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对推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具体部署。省委要求从四个方面深入推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要坚决贯彻落实《决定》和省委部署要求,解决包括“人”“地”“钱”“农”四个关键性问题,深入改革、全面发力。
健全城乡之间“人”的合理流动机制。围绕户籍转换、土地权益、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方面,全面放宽城市落户限制,全面调整放宽户口迁移政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市民化。按照“就近就便服从就优”原则,加快小学向乡镇以上集中、中学向县城集聚,建设认定40所普惠性幼儿园,建设改造51所寄宿制学校;同步加快简化社保转移接续程序,实施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制度,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深化分级诊疗、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普惠型民生建设已相继推开,使更多老百姓享受到城乡融合发展的红利。
健全城乡之间“地”的合理流动机制。出台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促进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全面加强存量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鼓励采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等方式供应工业用地,提升现有工业用地容积率和单位用地面积产出率。定期开展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清理,提高“增减挂钩”指标交易比例,稳妥开发低丘缓坡地,合理确定开发用途、规模、布局和项目用地准入门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及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等工作形成“长治经验”。
健全城乡之间“钱”的合理流动机制。健全农业农村投入保障机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形成由财政、金融、社会资本“三驾马车”拉动的多元投入格局。健全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引导财政资金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多的县区倾斜,重点用于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维护。坚持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坚持因地制宜创新投融资模式,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联营、租赁等途径,健全联农带农有效激励机制,稳妥有序投入乡村振兴。
健全城乡之间“农”的合理流动机制。我市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出台《长治市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专项规划》,在有机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上探出新路径、攒出新经验、作出新示范,建立健全常态化帮扶机制,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坚持将更多附加值高的环节留在农村,将更多增值部分留给农民,在全省率先成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协会,各县区和62个乡镇成立了平台公司和产业联盟,推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