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卫健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为中心,以疫情防控为重点,以优化服务为主题,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绩。
一、强化责任担当,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
中心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竭力当好群众“健康守门人”。
一是抓疫情监测,当好信息员。疫情专班16名应急队员24小时密切关注全国各地尤其是我市及周边省市疫情信息,对疫情进行动态监测,第一时间将信息上报,高质量完成了多次外省聚集性疫情的发生后的重点人员监测工作。今年,共接收协查函824份,发出协查函897份。截至12月7日,全市共排查管理密接10963例、次密接5490例。启动多点触发预警机制,覆盖我市医疗、冷链、学校、交通等30个类别单位,建立健康管理员12256人,确保对“两抗一退”药物购买者和具有发热、干咳、乏力症状人员实现早监测、早防护。
二是抓流调溯源,当好侦察员。组建全市312支2161人的流调队伍,出台我市流调队伍应急调派工作方案,实行划片分区管理,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根据疫情防控形势,遵循“就近支援、快速到位”原则,流调队员实行机动调配,2小时内集结完毕,4小时内到达现场;探索出“三、四、五、六”工作法,半小时形成疫情快报,1小时形成病例核心信息,2小时形成核心流调报告,4小时形成初步流调报告。火速支援疫情发生地迅速开展流调溯源和疫情研判,使3.29黎城疫情、5.22潞城疫情以及我市国庆以来的疫情得到高效处置。
我中心专家组采用分片包干的方法,通过桌面推演、实战演练、典型案例分析等方式先后对各县区开展了四轮流调培训,全方位提升流调队伍疫情处置能力。。
三是抓疫情研判,当好参谋员。中心坚持发挥专家智囊作用,密切跟踪国内疫情形势动态,定期组织专家组开展风险评估和疫情研判,建立疫情防控首席专家制度。今年累计召开专家研判会233次,上报研判专报172期,提出针对性防控措施500余,及时发布公众健康提示44期。
四是抓检验检测,当好裁判员。中心实验室承担着全市新冠核酸检测阳性样本的确证工作,保证检测结果及时准确,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购置移动核酸检测车,新冠核酸检测能力提升至10000单管/每日。10月份,中心实验室作为全省首批独立开展全基因组二代测序工作,截至目前,对10人份确诊样本进行新冠病毒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均为VOC/Omicron变异株(BA.5.2进化分支),为我市疫情防控溯源工作起到关键作用。飞行采样组每周一次对全市12个县区总仓、机场、物流公司、高铁站、汽车站、农贸市场和超市等重点场所进行飞行采样,确保“人物同防”。
五是抓疫苗接种,当好安全员。疫苗专班狠抓疫苗冷链分发、统计录入及安全督导,每日对各县区疫苗接种完成情况和排名情况进行通报,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市于7月22日,超前完成山西省专项行动接种任务要求。截至12月17日,我市累计接种新冠疫苗757.12万剂次。
六是抓专家巡查,当好指导员。组织专家巡回指导组先后100余次深入各县区疾控中心、学校进行巡回技术指导,发挥专家骨干作用,为基层把脉会诊,提出合理化建议140余条。
七是抓健康教育,当好宣传员。在《长治日报》、《上党晚报》定期投放各类防控知识70余期,组织专家录制《专家访谈》4期;《长治疾控》公众号每日及时发布广大群众关切的政策解读及疫情防控知识,年新增关注人数达50000人,每日平均阅读量达两万人次,提高了健康教育工作覆盖面及收益人数,成为健康教育宣传的新阵地,对提升全民健康素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八是抓卫生保障,当好服务员。圆满完成了省领导视察、市“两会”和各类大型考试等20余次重大活动公共卫生保障任务。开展预防性消毒43次17万平方米。
二、规范内部管理,营造积极进取新氛围。
中心将业务与管理深度融合,整体谋划,一体推进。
一是高标准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注重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认真总结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不折不扣落实“三会一课”工作制度,高标准开展“三个专项整治”建立长效机制,持续推进清廉机关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机关氛围。
二是高质量打造“学习型”机关。按照“年有计划、月有安排、周有活动”的要求,开展了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半年一次科室负责人述职,每季度一次科室交流,每月一次“疾控讲堂”,定期组织各类学习讲座、报告会、交流会、讨论会、演讲会、知识竞赛等。
三是高水平启动“8s”管理。持续推进“8s”管理,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学习为重点内容的管理活动,实行“月查季评年考核”,奖优罚劣。
四是高起点谋划区域性中心。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层层递进,精心打造“一站两馆三中心”(一站:健康加油站;两馆:运动康复馆和健康科普馆;三中心:卫生应急处置中心、传染病防控中心和慢性病管理中心)。
二、坚持统筹兼顾,推进各项工作齐发展。
2022年长治市传染病诊疗机构网络正常运行率均为100%。传染病报告卡有效证件完整率为100%;;市常规免疫规划疫苗报告接种率以县为单位保持在95%以上,监测报告完整率100%;肺结核患者总体到位率96.35%,成功治疗率97.33%,病原学阳性患者密切接触者筛查率100%,病原学阳性患者耐药筛查率93.08%;2022年我市有四个县区承担国家慢病监测项目,全省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项目现场启动仪式在我市壶关县举行,中心职工李艳萍同志荣获国家心血管筛查项目先进个人;超额完成国家和省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任务;对996名艾滋病患者进行了免费抗病毒治疗,监测各类人群824266人,对重点人群进行行为干预17152人次;职业卫生实验室盲样考核成绩优秀,职业健康核心指标监测完成率104.5%;骨节病、碘缺乏病和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等地方病继续保持消除状态,各县区实验室均布鲁氏菌病检测能力达100%。
去年以来,中心流调溯源专班荣获“疫情防控先进集体”,支援海南流调队员“获得抗疫先锋”称号,支援忻州核酸检测队伍顺利完成高强度支援任务。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2022年,我中心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疾控机构改革需要加快推进,是2023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是扎实推进疾控系统体制改革。按照全省疾控体系改革指导意见的要求,进一步健全管理机制,明确职能定位,改善硬件设施,构建“防控治研”四位一体的市级疾控机构。
二是着力强化疾控机构队伍建设。落实疾控机构编制标准,科学核定疾控机构人员编制,严格准入制度,严控非专业人员进入疾控队伍,提升专业人员占比。以绩效考核为抓手,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和业务评价,全面推进疾控机构科学规范化管理,激发疾控队伍活力。
三是建立健全医防融合工作机制。统筹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三方力量,完善三位一体的防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市级公共卫生大数据中心,实现对各类公共卫生信息的实时监测、动态管理、综合分析和预警研判。
四是不断加大公共卫生科研力度。发挥基层疾控机构拥有大量的监测数据和第一手资料的优势,与长治医学院合作共建,积极探索出高校与政府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领域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加大科学研究力度,通过科研驱动,使科研项目指导、服务于日常业务,科研与业务相融合、相促进。
五是全面优化应急处置机制。健全预案体系,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开展应急演练,不断提高专业水准和实战能力。重视战略储备。坚持平战结合,建立物资周转性储备机制,优先保证重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物资保障需求。深入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教,提高人民群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水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总之,全市疾控系统干部职工将主动担当、主动作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