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单位:

《长治市统筹推进“五水综改”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长治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12月27日          

(此件公开发布)


长治市统筹推进“五水综改”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五水综改”的实施意见》(晋办发〔2021〕30号)、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五水综改”总方案及子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晋政办发〔2021〕100号),切实解决水瓶颈、改善水生态、强化水保障,实现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推进水源、水权、水利、水工、水务“五水综改”,结合长治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聚焦“两山两河一湖三泉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改革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的水治理体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运行体系,奋力蹚出一条治水兴水的新路,为我市建设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打造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提供坚强坚实水支撑和水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规划引领。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围绕全市水安全保障要求,做好涉水事务相关规划,强化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营商环境,规范市场行为,不断推动我市治水体系和治水能力现代化。

(二)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严格落实“四水四定”原则,结合各县区自然禀赋实行水资源全域化配置,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促进全市人口经济与水资源承载力相协调。

(三)改革创新,两手发力。划定财政事权,明确支出责任,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以市场化、法治化的思路,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激发市场投资潜力和创新活力,拓宽投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建立投融资长效机制。

(四)部门协同,形成合力。破除体制性障碍、打通机制性梗阻,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有效配置资源,统筹涉水资金,形成共建共管、运转顺畅的体制机制,实现涉水事务业务整合、资产整合、人才整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三、工作任务

(一)深化水源改革,全面构建集约高效的水资源配置体系

加强水资源集约节约节约利用,深化水生态保护工作,优化供水结构,促进形成用好地表水、保障生态水、涵养地下水、多用再生水和矿井水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新格局。

1.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编制完善《长治市水资源全域化配置方案》,实施分质供水、优水优用,严格饮用水水源保护,确保城乡生活用水安全。严格用水指标和过程管理,健全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指标体系,加大对重点监控用水户的监管力度。大力推进国家节水行动,推动重点领域节水,2024年市区两级启动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以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县级节水型城市达标建设为抓手,系统提升城市节水水平。推进非常规水源利用,积极推进中水灌溉,努力提升用水效能。实施雨污分流管网建设改造,推进雨水资源化利用。

2.加强水生态保护。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和“幸福河湖”创建工作,全域化开展浊漳河生态修复治理,打造八百里浊漳水秀美风光。全面加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进一步促进水源涵养。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做好漳泽湖库区周边生态空间管控,实现“一泓清水入漳泽”目标。合理控制辛安泉岩溶地下水的开发利用,除居民生活用水外严禁开采岩溶地下水。严格落实《地下水管控指标》的要求,地下水开发利用不得突破管控要求,确保地下水水位稳中有升。

3.优化水价形成机制。建立有利于节约用水、充分反映供水成本、激励提升供水质量的价格形成和动态调整机制。加快实施居民阶梯水价制度,实行三级水量阶梯水价制,全面落实城镇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在大水网工程及县域小水网等新建引调水工程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实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各级财政按水资源税收总量测算,结合水利建设要求,安排水利建设资金。

(二)深化水权改革,积极探索水权有偿交易新模式

开展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完善水权制度,构建权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流转顺畅的水权体系,形成与长治水资源禀赋相适应的水市场。

1.推进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按照全省统一安排,加快推进水权改革,明确区域用水权益,以区域用水总量控制红线、水资源全域化配置方案、岩溶大泉水量分配指标和河流水量分配指标为依据,对当地地表水、地下水进行确权。

2.推行水资源使用权有偿出让。推动工业和服务业水资源使用权从无偿取得、有偿使用向有偿取得、有偿使用转变。水资源使用权有偿出让必须通过省级以上交易平台进行。

3.引导多种形式的水权交易。推行区域、行业、用户等水权交易。加强对水权交易活动的监督管理,强化水资源用途管制,防止以水权交易为名套取用水指标,变相挤占生活、生态和合理农业用水。积极探索开展水权收储与处置,探索水权绿色金融,拓宽水务企业绿色融资渠道。

(三)深化水利改革,加快构建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协同发力的治水新格局

围绕加快水利建设,进一步厘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坚持政府主导地位和市场主体地位,强化政府规划统领、政策引导、行业监管、保障服务等方面职责,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创新水利投融资机制,建立政企协同、各负其责、投资多元、保障有力的新型兴水治水体系。

1.强化水利规划的统领和约束作用。强化规划权威,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分级建立规划审查备案制度,确保规划的前瞻性和可达性。围绕规划的防洪减灾、水资源配置、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河湖岸线管理、入河排污总量、河道最小生态水量等控制性目标,强化对水利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2.合理划分水利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按照权责对等、分类分档、公开透明、动态调整原则,合理划分市、县两级水利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实现责、权、利对等。市级事权,由市财政承担中央、省投入以外的支出责任。县级事权,除中央、省、市根据工程建设规模确定的补助标准外,县级财政承担其余支出责任,特别是并承担工程建设涉及的移民、征地、拆迁部分的由县级财政全额承担支出责任。

3.创新水利投融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逐步提高水利投入在市县预算中的比重。组建长治市水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为融资与投资互动,互为依托的政策性、专业性的水利投融资平台。市财政每年列出专项资金,用于开展水利前期工作。水务企业在公益性项目市场化融资协议中,须注明不承担政府融资职能,不新增政府隐性债务。

4.建立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建管机制。河湖生态修复治理除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资金补助外,由市、县财政安排资金保障实施。鼓励通过土地等资源资产开发进行项目资金平衡。

5.建立生态供水补偿机制。按照河流分级管理权限,市县政府制定河流生态用水计划,将生态用水水费纳入财政预算。已建成水库应考虑新增生态基流,由此造成的水库管理单位经济效益损失,按照“一库一策”进行合理补偿。新建水库应留足生态基流,并合理确定其补水调节补偿。

(四)深化水工改革,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综合效益

大力推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企业化、运行调度精准化、运行管理标准化、设施维护物业化“四化”管理创新,支持市县水利水务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努力提高现代化管理和运营水平。

1.全面推进水利工程管理“四化”创新。加快推进水管单位企业化改革,积极推进从事相同或相近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整合。建立水利工程精准化调度体系,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加快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功能的智慧水利体系。加快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建设,以建立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体系为目标,推动全市水管单位全面实现管理责任明细化、工作制度化、人员专业化、范围界定化、运行安全化、经费预算化、活动日常化、过程信息化、环境美观化、考核规范化。建立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维修养护机制,推行“以大带小”“以点带片”“分片统管”等工程管理模式,实现水利工程集约化管理。

2.加快全市水网工程建设。编制市县两级现代水网建设规划,稳步构建长治现代水网体系。加快辛安泉改扩建供水工程建设,完成长治支线隧洞贯通,推进县域配套小水网工程建设,尽早发挥水网工程效益。统筹水库清淤扩容,推动库沙大规模生态化利用,延长现有水库寿命,充分发挥其功能。兼顾灌溉效益和供水需求,新建后湾水库供水工程,提升“一城四区”供水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吴家庄水库前期工作,推动工程早日落地实施。

3.做强做大水务企业。将长治市水利建筑工程处、长治市水利勘探凿井处、长治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整体转企划入长治市水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全力创建投资、建设、运营、勘察、设计、咨询、科研、施工和物资供应、物业为一体的水利服务产业链。政府在财税、价格、金融、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理厘清国有资产权属关系,明确战略定位,科学配置资源,优化资产结构,全面做强做大,加快推进我市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

4.加快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大力推进数字孪生水利体系建设,创新打造水利智能业务应用平台。重点围绕河道、地下水位、水库、山洪沟道、淤地坝、农村供水等方面,整合现有水工程和水资源监测、山洪灾害预警监测等资源,构建“人防+技防”的管理体系,持续拓展水行政执法、河湖监管、节水管理、水土保持、水文管理等业务引用,努力提升全市涉水信息化监测能力建设和智能调度水平,实现科学治水、系统治水、智慧治水。

(五)深化水务改革,推动水务一体化战略全面实施

全面实施大水务战略,切实推进水务管理一体化、城乡供水一体化、城市水务供排一体化改革,形成合理管制、有序竞争的水务产业市场,促进城乡水务提档升级。

1.积极推进水务管理体制一体化改革。在部分县区先行先试,通过职能调整,全面整合原水、供水、节水、防洪排涝、农业灌溉、污水处理及回用等涉水行政事务,探索开展水务管理体制一体化改革,逐步建立符合长治实际的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

2.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立足各县区水资源禀赋条件,采取“建大、并中、减小”的原则,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区域供水规模化、小型工程标准化建设,形成“一县一网”的供水格局。大力实施村表联网、户表集装工程,推进以表计征、以量收费的规范化、智能化管理机制。实行一县一企管理体制,全市所有城乡居民饮水,全部纳入县级供水企业统一的服务管理体系,实现城乡供水同质、同网、同价、同服务。

3.推进水务供排一体化。依托供排水实体企业,合理采取股权合作、有条件资产划转、PPP模式等方式,实现从原水、供水、配水、雨水、污水处理到中水回用产业链上下延伸,实行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管理,实现“先中水、后地表水、再地下水”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发挥规模效应,提高供排水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实现水务供排一体化改革。

4.做好水务一体化相关规划。各级涉水部门要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规划为依据,以城乡统筹、供排一体、多规合一为原则,科学制定适度超前、预留能力的水源、水厂、排污及管网等水务相关规划。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放管服”要求,

依据职责分工,加强行业指导和监管,形成工作合力。各县区要根据实际,细化实话化工作措施,强化责任意识,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二)加强行业监管。发展改革、财政、水利、住房城乡建设、金融监管等相关部门要依据自身职责,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开展行政执法等方式,在政策引导、资金使用、项目推进、金融风险防控等方面强化行业监管,确保“五水综改”工作深入推进、行稳致远。

(三)加强部门协作。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严格按照方案要求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及时制定出台相关配套制度办法,加快推进单项改革工作。同时,要加强沟通、协作配合,凝聚起改革的强大合力,共同推动“五水综改”在我市落地落实。

(四)加强宣传动员。把“五水综改”工作有关内容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加大宣传力度。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自身渠道,加强宣传引导,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关心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良好氛围。

本方案自2024年1月26日起施行,有效期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