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单位:
《长治市消费帮扶重点产区建设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长治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4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长治市消费帮扶重点产区建设方案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消费帮扶重点产区建设工作的安排部署,为进一步创新我市农副产品“出山”机制和模式,探索形成助推本地产品和文化旅游等服务扩大销售、提升质量、培育品牌、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工作模式和创新机制,有效促进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致富,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消费帮扶重点产区建设,持续促进脱贫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把消费帮扶作为促进脱贫地区产业稳定发展、推动脱贫群众持续增收的重要抓手,重点做强产业链、畅通供应链、完善数据链、做优服务链,以消费牵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有价值、能复制、可推广的消费帮扶“长治模式”,带动太行山区域农产品“出山进城”和旅游目的地“出圈成名”,为奋力建设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奠定坚实基础。
(二)总体目标。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的目标,稳步高效推进消费帮扶工作。到2024年底,打通长治脱贫地区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痛点、难点和堵点,形成一批优势消费帮扶产品、帮扶平台,打造消费帮扶样板项目和模式,通过消费帮扶方式销售的农副产品规模显著提升、消费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到2026年底,农业综合生产和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文旅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建立起良好的消费帮扶管理运行机制,消费帮扶政策与市场有效衔接发挥良好效能,形成长期稳定的产销对接机制,推动全市消费帮扶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重点任务
(一)做强产业链,全面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1.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全市围绕杂粮、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实施农业“特”“优”战略。推进“沁州黄小米”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太行有机小米”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实施特色蔬菜提标扩面工程。以上党中药材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为抓手,推进山西(长治)中药材商贸平台建设,全力推进中药材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实施强县富民工程,开展高品质农产品基地建设行动,推进绿色优质高产高效生产基地建设。(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各县区人民政府)
2.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搭建“1+N”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式,着力加强全市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招商引资、“乡贤+”雁归工程、龙头企业“头雁领航”行动、完善企业培育体制机制、扶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方式,引进、培育一批市外及本土龙头企业,鼓励市外企业在长治成立分公司、建设研发中心、生产基地等;严选、赋能、培育一批市内现有龙头企业,帮助企业发展,冲击建设国家级龙头企业。通过建设示范社、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等方式,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遴选各类乡村人才,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建设农民技能培训中心。加强各高校、农科院、优势龙头企业、政府之间的合作,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基地。全面促进各类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融合发展,逐步建立长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在消费帮扶中的主力军作用。(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各县区人民政府)
3.强化标准建设和质量监管。通过着力构建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有机旱作技术体系、完善长治道地中药材质量标准体系、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全覆盖行动、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通过农业智慧监管、推行主体备案和“二维码”扫码交易制度、推行农产品产地准出机制、农产品地标品牌保护与维权整治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大力实施农产品追溯行动。(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4.加强品牌培育力度。注重历史、文化、地理等资源挖掘,强化特色农副产品包装、设计和销售模式创新,培育一批脱贫地区特色农副产品知名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品牌培育和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打造一批农业品牌企业,支持规模农业企业实施品牌化经营,做强企业品牌。通过建立全市特优农产品品牌名录、组织参加各类产品推介会、组建特优农产品电商销售平台等方式,强化农业品牌营销,叫响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名特优新”品牌。(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各县区人民政府)
5.促进生产加工提档升级。以粮食、薯类、果品、蔬菜、菌类、中药材等产业为重点,以改善储藏、保鲜、烘干、清选分级、包装等设施设备为抓手,加快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壮大中药材、粮品、果蔬食品、肉制品、酿品五大特色产业集群,推进实施农业产业集群项目建设。加大方便食品、网购产品以及个性化定制产品开发。建设中央厨房、主食加工、休闲食品、方便食品、净菜加工和餐饮外卖等加工,发展“中央厨房+冷链配送+物流终端”“中央厨房+快餐门店”“健康数据+营养配餐+私人订制”等新型加工业态。加强网购市场对接,生产加工符合网购市场的产品,提升网购农产品的生产能力。鼓励经营主体开发并提供个性化产品定制服务,拓宽销售市场。(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6.创新联农带农机制。用好“线上+线下”消费帮扶利益联结机制,落实政府或新型经营主体搭建的营销平台进行线上或线下产品展销。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订单生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大园区+小农场”等模式,引导群众以土地流转“获租金”、资金入股“变股金”、就近务工“挣薪金”、产业收益“分现金”,鼓励打造企业联合体,完善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利益联结机制。发挥村集体主体作用,鼓励采用土地入股等多种经营方式探索推广“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按股分红+劳务收入”,为村民提供土地分红、工资收入、资产分红、人口分红和房屋出租等五个增收渠道,丰富村集体经济带动利益联结机制。(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各县区人民政府)
(二)畅通供应链,优化产品服务对接帮销助销新渠道
7.完善建设县乡村三级商贸物流体系。依托供销社、邮政快递企业、电商物流平台、乡镇客运站等物流快递平台,加快推进“快递进村”工程。深化脱贫地区交通运输与邮政快递融合发展,加快“交邮合作”“邮快合作”,加快“两中心一站点”“两优化一提升”“两通道一平台”建设,实现村村通快递。严格落实高速公路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构建从产地到餐桌的绿色、便捷、高效物流通道,以最低成本解决快递投递“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上行“最先一公里”的难题。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全方位打造一体化县乡村三级商贸仓储物流体系。(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邮政管理局、市交通局、市发改委,各县区人民政府)
8.建设多层次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网络。持续完善农村仓储物流基础设施末端网络,规范建设一批田头市场。加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重点打造蔬菜、水果、肉类、食用菌等生鲜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网络。支持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示范社配备规模适度的节能型贮藏通风库、机械冷库和气调贮藏库以及配套设施设备。加快补齐产地预冷、清洗加工、分拣包装、仓储保鲜、物流配送等设施短板,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有序推动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试点,基本建立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体系。推进快递服务站、智能快件箱(信包箱)、无人售货机、智能垃圾回收机等智能终端设施建设和资源共享。加快推进掌上云仓仓储物流项目。(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邮政管理局、市发改委,各县区人民政府)
9.多渠道帮扶稳定销售。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原则,通过强化组织协调能力、创新市场化销售模式、深化京长对口消费帮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强化定向采购帮扶等方式,建立消费帮扶长效机制,推动消费帮扶提档升级。(责任单位:京长对口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长治市消费帮扶重点产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10.创新乡村e镇数商兴农模式。扶持一批有发展前景的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龙头企业,支持“电商+企业(合作社)+脱贫户”“电商服务站点+脱贫户”等模式,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支持全市基础条件好的县区提升改造及建设乡村e镇,打造“产业+电商+配套”业态,构建“网上交易、网下配送”的产销对接模式。主动对接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营销平台(832平台)、阿里巴巴、京东、苏宁、供销e家等大型电商平台,搭建“互联网+消费帮扶”平台,积极推广“寄递+电商+农特产品+农户”产业脱贫模式,打造乡村e镇“长治模式”。鼓励个人通过网络直播、抖音等个性化网络平台,共同发力宣传推介长治帮扶产品品牌,销售长治帮扶产品。(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邮政管理局、市供销社、市发改委,各县区人民政府)
(三)完善数据链,强化农产品滞销监测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
11.强化农副产品滞销监测预警。定期采集、分析、预判重点农产品市场价格走势,通过对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多环节数据获取,及时掌握实际情况,通过数据分析研判,做出风险预警,及时提出管理与应急措施,从而将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稳产保供建立在可靠基础之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各县区人民政府)
12.建立多方联动应急处置机制。成立农产品保供应急联动工作专班,通过政企商会多方联动拓展农产品销路,开展滞销农产品收储,开发“农优特产品帮扶馆”小程序,整合全市帮扶农副产品,积极探索形成滞销农产品处置机制。(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四)做优服务链,促进文旅服务业提质增效
13.因地制宜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建设山西文旅云长治中心,充分利用长治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发挥传统村落、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整合休闲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民宿、森林小镇、田园综合体、休闲农庄、特色文化古村落、乡村度假区、美丽乡村等各类乡村旅游优势资源,形成种类多样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造就“处处皆景、步步为画”的百里太行美丽画廊。(责任单位:市文旅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14.弘扬传承革命老区红色基因。聚焦“太行精神”,加强红色文化作品创作,依托京长对口合作,加强红色文化研学合作,加强文化创意项目合作,并引导北京企业投资长治,建立市场化合作关系,共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推动“京长周末游”,举办“重走抗战路”八路军文化旅游节,进一步深挖红色基因,将太行革命老区精神宣传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充分利用电视、报刊、互联网等主流媒体资源,健全宣传网络,拓展传播空间。(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市发改委,各县区人民政府)
15.优化文化旅游产品供给。围绕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居目的地,全面落实“151995”行动计划,聚焦文旅康养“五大品牌”,每个品牌至少落地3个重大项目。推动黄崖洞文化旅游区、武乡八路军文化旅游区创建5A级景区,新增8家A级景区,推进太行山大峡谷经营体制改革。支持武乡县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壶关县省级文旅康养集聚区建设。抓好侯堡康养小镇、大健康公共服务基地等项目建设,推进漳泽湖旅游度假区建设。大力发展文创产业,吸引国内外创意人才,开发地方特色文创产品,用好“长治有礼”文创平台,打造文创产业基地。建设观音堂公共文化创新体验基地,深化文物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开展好全国文物普查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责任单位:市文旅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16.加强旅游要素保障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村庄清洁行动、美丽乡村建设行动等。加快完善配套服务,新建太行一号旅游公路350公里,推进太行山大峡谷轨道旅游项目,打造20家市级以上精品民宿,引进知名品牌商业综合体、星级酒店,提升接待服务水平。做好智慧旅游,实现“一部手机游长治”。加强长治脱贫地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形成优良的管理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市文旅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交通局、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长治市消费帮扶重点产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消费帮扶重点产区建设工作的决策部署、统筹协调、督促指导等工作。建立消费帮扶部门沟通协调机制,研究完善消费帮扶政策措施,协调推进跨部门消费帮扶工作,定期调度和收集报送工作信息,组织开展消费帮扶活动,持续促进脱贫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引导脱贫地区加强物流体系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农副产品滞销问题,建设公用品牌等。
(二)优化工作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尊重市场规律,通过安排重点工程建设、搭建协作平台、政策倾斜和资金激励等方式,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参与、互利共赢的消费帮扶机制。加强长治市与对口合作城市北京市双方政府部门、线上线下商超、媒体等相关单位的沟通联系,建立北京—长治双向沟通协调机制。统筹运用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省市县(区)包村帮扶等机制,用活用好各渠道帮扶机制。
(三)强化政策支持
持续完善消费帮扶配套政策,加强全局谋划、制度设计和贯彻落实,从财政、金融、税收、土地、人才等纬度协同发力,推动各类财政资金倾斜支持消费帮扶重点工作。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发展特色农业保险,深入落实各项税收支持政策,加大土地供应和人才服务保障等,统筹消费、流通、生产各环节,推动消费帮扶政策有效发挥促进特色产业发展、解决农产品上行外销难点堵点和应急处置区域性滞销问题等综合性功能。
(四)做好宣传推广
积极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总结各地丰富实践经验。充分利用传统宣传方式和新媒体,宣传长治市消费帮扶典型经验、模式。创新宣传形式,广泛宣传消费帮扶的相关政策和生动实践,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各县区要在资金安排、项目布局、评先评优等方面,倾斜支持优秀帮扶企业、单位及社会组织等,并采取多种形式予以宣传推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