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农业农村局:

现将《长治市构建一流现代农业产业生态实施方案》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长治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3月19日

(此件公开发布)

  

长治市构建一流现代农业产业生态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打造农业五大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农业全产业链,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构建一流现代农业产业生态,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按照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陈书记关于全力构建一流产业生态部署要求,围绕政、产、学、研、金、介、用各类要素提质增效、提档升级,重点打造中药材、粮品、肉制品、果蔬食品、酿品五大优势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以国家、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为“主力军”,统筹稳粮保供和特色转型,以打造农业产业集群和全产业链为重点任务,从强化政策引导、补齐金融短板、加强科技支撑、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着力扩大产业规模、壮大企业实力、提升发展质量,构建一流现代农业产业生态,促进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完善支持政策,尊重企业主导作用和农民主体地位,优化龙头企业发展环境。

——坚持创新驱动,围绕全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探索市场出题、科企协同攻关的创新机制,引领带动产品转化增值、产业提档升级。

——坚持全链打造,着力打造农业龙头企业链主,延长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产加销服贯通、农文旅教融合,构建高质高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坚持联农带农,完善与各类经营主体的联结机制,把产业链实体更多留在县域,把就业岗位和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促进共同富裕。

(三)发展目标

到2026年,全市中药材面积稳定在160万亩,产量达到10万吨,中药材产值突破100亿元;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20万亩左右,产量12亿公斤左右,产值达到70亿元;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产量120万吨,产值达到60亿元;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2万吨、12万吨、1.6万吨,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500吨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400亿元,农业总产值与加工业产值比达到1:2.5,打造3-4个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公共品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8.7%,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农膜回收利用率达80%以上。

依托全市农业资源优势,合理布局生产基地、产业链条、科技研发、加工园区、休闲旅游等功能模块,重点培育党参、连翘、小米、玉米、生猪、肉鸡、青椒、西红柿、梅杏、酒、醋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建设中药材商贸平台、小米服务中心等产业服务平台,推出100款左右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硬核产品,打造20家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营造要素集聚、开放包容、产学研用高效协同的产业生态,五大集群产值达到500亿元左右。

二、聚焦五大产业集群

(一)打造中药材产业集群

依托我市“上党中药材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优势,大力实施中药材崛起工程,以建设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中药材商贸平台为牵引,以振东制药、太行药业、正来制药、等产业领军企业,以市域内太行山区、太岳山区为中心,规划建设党参、连翘、黄芩、柴胡、苦参等30万亩大宗中药材品种生产优势区。以道地药材为重点,建设集中连片100亩以上的中药材种植基地200个,党参种植和野生面积到2026年达到10万亩,连翘野生抚育面积达到120万亩。聚力打造上党区医药健康产业园、屯留区康庄医药工业园、平顺县医药园区、壶关邦仕得园区。开展精准招商,聚焦中药材、中医药,针对性吸引全国百强中医药企业来长投资建厂,通过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吸引一批上下游企业,把长治打造成为华北地区中药材产业集聚区。扶持企业建立中药材种植、加工、研发、包装、仓储、追溯、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探索形成中药材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加快山西(长治)中药材商贸平台实体工程建设运营,实现物流集散、电子商务、价格形成、科技交流、会展贸易等多种功能,谋划建设国家和省级中医药服务进出口基地。

建立适应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新型科研机制和体系。强化本土科研机构创新,依托长治大健康产业研究院、“晋产道地药材生态种植”重点实验室、上党中药材产业学院、上党中药材品质提升与利用厅市共建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开展道地药材原种保存、传统品种提纯复壮、品种选育、标准制订、种植模式、技术集成、成分研究中药材生态种植及全产业链质量控制及中药材提取、药妆、保健品等研究和产品开发。加快中药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与清华大学深圳实验室、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山西农业大学、山西中医药大学等知名科研院所和大学开展技术合作,加强品种选育、集成化生产技术、种子生产、农机装备、加工贮藏技术、中药新药等研究。鼓励企业以潞产药材为原料开发特医食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香薰产品、美容日化产品等,打造复方苦参注射液、党参口服液、清开灵注射液、药用葡萄糖、强力霉素等拳头产品和全国知名品牌。

(二)打造粮品产业集群

重点抓好长子县、屯留区2个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3个有机旱作农业生产基地项目、9个10万亩“吨粮田”示范区等项目,大力发展小米、玉米为主的粮食精深加工产业,完善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条,促进粮食转化增值。

小米产业要以沁州黄小米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引领,依托沁州黄、太行沃土等产业集群领军企业,加快实施山西沁州黄小米(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小米功能食品开发,山西北方水城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小米食品加工,山西太行沃土农业产品有限公司4500 亩数字化有机旱作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等项目,加快完善种子供应、生产加工、产品追溯、产品研发、包装设计、电子商务、仓储物流、品牌策划等产业短板。加快开发以小米为原料的功能性食品,重点攻关小米口感、观感、方便食用等关键技术。支持企业在产地建设预选分级、包装仓储基础设施。重点打造沁州黄小米、长治小米等全国知名区域公用品牌,建立区域交易市场,整合市场营销体系,整体提升长治小米品质。

玉米产业要以长清生物、潞玉种业为集群领军企业,通过多渠道招商引资、发展联合体、企业战略性合作或兼并重组等形式,做大做强玉米加工龙头企业。根据加工业对原料的需求,调整玉米种植结构,支持发展高淀粉玉米、饲用玉米、高油玉米等优质专用玉米生产基地,积极开发以玉米为原料的休闲保健食品。

马铃薯产业要以沁丰薯业、金沁农业为集群领军企业,鼓励马铃薯生产企业应用脱毒种薯、地膜覆盖、机械化高垄栽培等关键技术,配套大型指针式喷灌,打造一批高标准加工型马铃薯种植基地。引导马铃薯加工企业稳步发展马铃薯淀粉、粉条等传统加工,大力发展薯条、薯饼等快餐食品,积极参与快餐供应链建设;在美容护肤、医药保健、工业原料等领域创新研发精深加工新产品。

(三)打造果蔬食品产业集群

重点培育一批现有果蔬加工企业、转型一批其他企业、招商引资一批省外加工企业,逐步培育果蔬骨干企业,不断提高果蔬精深加工水平。

蔬菜产业要依托麦丰、长子浩润等领军企业,立足区位优势、品质优势,紧盯南方高温季节优质蔬菜供给缺口,叫响叫亮冷凉蔬菜上党品牌。鼓励蔬菜生产企业应用集约化育苗、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机械化作业、采后商品化处理等技术,推进专业化和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管理。在蔬菜主产区培育引进一批脱水蔬菜、腌制蔬菜加工企业,在主要蔬菜基地建设一批储藏保鲜冷库设施。引导蔬菜加工企业创新研发新口味番茄酱、番茄沙司、辣椒酱、脱水蔬菜等产品,努力提升蔬菜精深加工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加快建设蔬菜产地批发市场,提高对蔬菜产品跨区域协调的能力。积极培育绿色蔬菜品牌,重点打造长子大青椒、壶关旱地西红柿、屯留尖椒等绿色蔬菜区域品牌。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提高冬春蔬菜自给率。鼓励蔬菜流通企业扩大交易规模,不断提升“菜篮子”供应保障水平。支持建设蔬菜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园区、菌菇研究院、科研技术推广中心,开发休闲食用菌、调味食用菌、调理食用菌等产品,促进食用菌产业提档升级。

水果产业要重点支持老果园更新改造,做好新果园规划布局,加快新优特水果品种引进推广,发展高端优质水果。支持果园和水果加工企业应用优质苗木繁育、高效低毒农药使用、生物综合防治等技术,打造一批绿色生产基地。引导水果初加工企业大力发展低温贮藏、冷链运输、创意包装,提升果品商品化水平。鼓励深加工企业创新研发功能果汁、脱水苹果粒、罐装水果和低糖果脯蜜饯、方便食品等产品,拓展精深加工空间。支持水果企业开设全国连锁品牌店,打造高端果品品牌。

干果产业要优化区域布局,大力发展核桃、花椒等干果种植。鼓励核桃生产企业选育适用品种,应用定杆修建、科学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建设一批标准化核桃、花椒种植基地。培育引进智康食品等干果加工企业,引导干果加工企业瞄准健康功能方向,创新研发功能核桃露饮料、功能核桃粉、核桃油、核桃休闲食品等精深加工产品,提高产业综合效益。

(四)打造肉制品产业集群

按照“做强猪鸡、做大牛羊、做优草业”的总体思路,以壶关、沁县、潞州区为重点,以山西金和生、世龙食品、武乡绿农农牧、长子温氏、郭氏食品、裕源牧工商等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引导养殖产业向标准化、生态化、园林式养殖小区集中,加快建设全程质量控制的可追溯生产体系,以猪肉、鸡肉、驴肉精深加工为重点,建设潞城、沁县、武乡三个食品加工园区,加快全市肉制品产业转型升级。引导鲜肉类重点向冷却肉、小包装、细分割发展,熟肉制品向多品种、系列化、全营养、易储存、易食用方向发展。

猪肉产业要鼓励生猪养殖企业加快建设晋汾白猪、山西黑猪等特色品种种源基地。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推行“猪菜、猪果、猪粮”等种养结合模式,重点引导生猪企业向优势区布局,鼓励引导屠宰加工企业就地就近发展养殖基地,支持生猪定点屠宰场改造升级,支持规模养猪企业就地就近发展屠宰加工,大力发展细分割肉、精品肉供高端消费。引导生猪屠宰企业改造、建设标准化屠宰加工场,加强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拓展高端和出口市场消费份额。大力发展猪肉制品深加工,培养引进1-2个在全国、全省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肉类食品企业,引进先进肉制品加工设备及工艺方法,支持企业建设冷鲜肉流通和配送体系,优化生产工艺、产品种类设计,重点发展欧式火腿、培根、腌腊肉、酱卤肉、肉干、调理肉、肉罐头等深加工肉制品和包装肉、中低温肉制品,改善肉制品品质。

鸡肉产业要重点鼓励肉鸡养殖企业改造升级种鸡场,大力发展年出栏5万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提高肉鸡出栏规模。支持加工企业建设冷库,配备使用各种新型冷链物流装备,完善产地预冷、保鲜运输等设施,扩大冰鲜、冷冻产品的上市配送范围。引导支持本土企业同知名企业、知名品牌合作,引进管理、技术,扩大生产规模,重点发展分割鸡肉及深加工产品。引导肉鸡加工龙头企业与国际国内快餐连锁机构积极对接,参与全球鸡肉供应链建设。鼓励创新研发功能性产品、方便食品等精深加工产品,提升产业链综合效益。

旱鸭产业重点依托山西连盛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黎城县志盛畜禽养殖有限公司两家旱鸭养殖龙头企业,通过公司筹资自建及“公司+村集体+脱贫户”“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农户”“公司+社会资本”五种模式,加快推进黎城1.5亿羽的鸭苗孵化场、20万只种鸭养殖基地、年屠宰加工4200万只的肉鸭屠宰场和年产饲料40万吨的饲料加工车间建设项目,打造种鸭、商品鸭、屠宰、饲料、循环农业一体化的全国鸭类生态健康全产业链,带动农户增加收入1亿元。

肉牛产业要充分发挥县区资源优势,进一步壮大区域优势产业,以沁源乾和源、屯留宁瑞等企业为龙头,积极引进牛世界等全产业链公司,在屯留、襄垣、长子、黎城、武乡、沁县、沁源为重点,建设100万头(只)牛羊产业集群,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畜牧产业新格局。肉牛养殖方面,重点实施好上党鸿泰、潞城神华、长子启航、旭昇、武乡东昇、襄垣犇福、润牛坊、恒森祥、九牧、上良经济合作社、沁源鱼儿泉村等11个重点项目,构建饲料、育种、养殖、屠宰、加工肉牛全产业链供应体系。

驴肉产业要顺应驴肉制品市场需求逐年增加的趋势,积极发展肉驴养殖产业。以世龙食品、潞安府腊肉制品、潞城小河堡、天一农牧等龙头企业为引领,以沁源县、潞城区、平顺县为重点发展区域,针对目前肉驴繁殖率低、快速育肥成本较高、增长速度相对缓慢等问题,重点推广肉驴杂交繁育技术、肉驴集中育肥技术,提升驴规模化养殖水平。支持企业成立研发机构,大力研发加工餐桌型预制食品、半熟食品和即食休闲食品,深度开发驴肉甩饼、手撕驴肉、驴肉火锅等传统特色餐饮和休闲食品,建立全市统一销售平台,打造上党驴肉区域公用品牌和一批企业自主知名品牌。

渔业要以长子县隆洋食品、绿品汇农为龙头,深入推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设施渔业和大水面生态渔业,提升水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建设以黎城县、沁源县、壶关县为重点区域的高端冷水鱼养殖区,从苗种研发、设施养殖、精深加工、休闲观光全产业链打造,形成一流的高端高价值冷水鱼优势产业带。支持水产品加工和冷藏保鲜设施设备建设,重点建设绿品汇农20000平方米阳光温室、建设10000立方米工厂化养殖智慧渔业项目、6000立方水体工厂化设施渔业养殖场建设等项目,开发方便旅游食品、鱼罐头和鱼糜制品等新产品,发展水产品预制菜产业,推进消费升级。加大渔业观光游览、休闲垂钓、餐饮等推广力度,促进渔旅结合。

到2026年,全市肉制品加工集群产值突破10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亿元肉制品企业达到6个以上。

(五)打造酿品产业集群

以长子、壶关、屯留、潞城、黎城为重点,以潞酒、晋道酒业、黎侯宴酒业、圣堂醋业、辛寨世方醋业等为集群领军企业,建设长治市酿品企业技术研发服务中心,打造优质原料标准化基地,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整合营销渠道,建设全市酿造产业集群,塑造上党酿品品牌。

要以晋汾高粱、潞玉种业为集群领军企业,推广高粱全程机械化、水肥高效利用、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鼓励高粱生产企业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高粱种植基地。巩固酒醋传统加工工艺优势,鼓励酒醋加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瞄准健康养生、医用保健等领域,深度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大力促进企业多元化、高端化、精细化发展。支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关键技术和设备改造,重点开发保健型、饮料型、调配型、高端收藏型等适合消费者的特色产品。充分挖掘酒醋文化传统和酿造工艺,推动传统酿造工艺向现代化酿品工业生产转型。

鼓励扶持酿品企业并购重组、资源整合,强化招商引资,积极推进长子、黎城等酿品产业园区和联合体建设,实现产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支持酒醋加工企业加快全国化布局,加大对重点市场和潜力市场的开拓力度,努力打造长治潞酒区域品牌,强化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促进线上线下互动融合,提高相关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平台,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攻关和成果转化。支持企业加快在全省、全国的网格化布局,建立新零售多元营销网络。

到2026年,全市酿造业产值突破3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3个。

三、重点任务

(一)产业规模提升行动。强化上游产业链建设,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订单生产模式,发展一批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良种化、机械化、绿色环保的产业原料生产基地,重点建设300万亩优质玉米产业基地、150万亩中药材基地、50万亩谷子基地、20万亩高粱基地、60万亩特色蔬菜基地、30万亩水果基地、150万亩干果(特色)经济林、30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3亿只肉鸡产业基地、2万头肉驴养殖基地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引导资金投向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建设以沁县、武乡为核心生产区域的50万亩沁州黄小米特色标准化生产基地;以长子、屯留为核心的10万亩设施青尖椒生产基地、以壶关、潞城、平顺为核心的8万亩设施旱地西红柿生产基地、以沁县、武乡、沁源为核心的4万亩有机设施蔬菜生产基地;以平顺县、沁源县、壶关县、武乡县为核心的5万亩党参生产基地;以长子、上党为中心的生猪养殖基地,以武乡、沁县为中心的肉禽养殖养殖基地。

(二)龙头企业培育行动。推进股权多元化,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形式,支持组建大型龙头企业集团,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化头部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发展堵点、难点,针对性出台扶持政策,从固投补助、高学历人才补助、贷款贴息、科技研发、品牌培育、上市奖励、技术改造、用地扶持等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推动龙头企业扩大规模、壮大实力、提升质量、强化利益联结。重点对设施农业、产业园区、规模养殖、市场建设、营销推介等关键环节进行奖补,对标准化原料基地建设、产品研发、生产线升级、品牌宣传打造、冷链物流设施等重点项目进行奖补。对成功创建的农业产业化省级示范联合体,给予每个联合体一次性奖励50万元。大力推进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工作,每个试点县奖补100万元。支持示范家庭农场和家庭农场示范县创建,每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奖补8万元。支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示范家庭农场建设仓储保鲜冷链设施,补贴比例上限不超过仓储保鲜设施造价的30%,单个主体补贴原则上不超过100万元。

(三)产业园区集聚行动。突出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同步推进特优区、产业园和示范区建设,以上党中药材和沁州黄小米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为引领,重点抓好沁县、武乡、平顺、黎城4个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建设,平顺中药材、沁县沁州黄小米、屯留尖椒、潞州植物工厂、长子蔬菜、黎城中药材、武乡小米、壶关旱地西红柿、沁源马铃薯等20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示范园建设,集中打造潞城食品工业园、壶关城南生态经济园区等农产品加工园区,布局建设一批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园区,把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成为全市现代农业的展示窗口、机制创新的试验基地、绿色农业的新引擎、转型发展的样板区,引领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四)引资上项攻坚行动。要围绕五大产业集群积极引进国内500强和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策划一批产业链延伸配套项目,重点引进食品加工行业的大品牌,引进建设配套原料供给、食品包装、物流等产业服务平台,为企业产学研合作、成果孵化、成果转化、产品研发、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等提供服务,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每年选择100个带动力强、产业链长、价值链优、科技含量高的产业集群新改扩建项目予以支持。2024年重点支持142个重点项目,总投资63.4亿元,年度投资40.6亿元。其中有屯留万亩艾草种植与6万吨艾草深加工、正来制药GMP易地技改、黎城县北京同仁堂(黎城)麝香供应基地等16个中药材重点产业项目,总投资7.6亿元,年度投资3.1亿元;襄垣络清元杂粮饮料、黎城玉米制种基地、沁州黑主食品糕品、襄垣广汇豆制品加工、黎城5万亩有机旱作小麦生产基地等23个粮品重点产业项目,总投资11.1亿元,年度投资7.3亿元;长子宋村冻干食品产业园(二期)、襄垣北京极星现代农业示范园、山西欣昱大棚西瓜种植基地、紫坊农产品市场升级改造、潞城大葱产业园、沁源年产1000万棒香菇菌棒生产示范园等34个果蔬食品重点产业项目,总投资17.7亿元,年度投资11.2亿元;壶关县5000头奶牛养殖全产业链、襄垣晋丰8000头的英国高代次PIC种猪繁育场、襄垣小巨人年出栏550万只肉鸡数字化物联网+智能养殖场、山西润禾1200头种猪繁殖基地等58个肉制品重点产业项目,总投资23亿元,年度投资15.6亿元;山西坤晟源五谷山生态康养小镇(一期)、黎城丰禾农旅融合、襄垣仁达机电年产300台4YZX-2W自走式玉米收获机等8个项目,总投资3.9亿元,年度投资3.3亿元。

(五)农业全产业链打造行动。按照体制机制健全、链主企业实力强、产业融合层次深、参与主体多元、联农带农机制紧等要素,通过县级申报、市级推荐、省级统筹,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以振东制药、长清生物、沁州黄、郭氏、麦丰、浩润、绿农、潞酒等为龙头,重点打造中药材、玉米、小米、小麦、马铃薯、蔬菜、肉羊、肉鸡、酿造、肉驴等10条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围绕“链主”企业培育,支持重点链延链、补链、壮链、优链,打通“堵点”、畅通“痛点”、补上“断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活力。

(六)科技兴农惠民行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着力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性技术,促进其推广应用。组建全市有机旱作研究院、食用菌产业研究院、振东中药研究院、潞玉研究院等技术研究机构,鼓励企业与中国农大、西北农林、山西农大(省农科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着力突破种质优化、标准种植、适宜采收、风味保鲜、规模养殖、产地环境保护等关键技术。支持有条件、有潜力的集群内企业在关键技术、关键工艺上进行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合作,逐步形成区域技术联盟和创新体系。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积极培育科技社会化服务中介组织,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构建科技支撑体系。

(七)名优品牌带动行动。实施“绿色上党”农产品品牌培育计划,以长治有机旱作农业品牌为引领,重点打造上党中药材、长治小米、上党高梁、上党驴肉等市域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和壶关旱地西红柿、长子大青椒、武乡小米、襄垣手工挂面、黎城核桃、上党土蜂蜜、沁源马铃薯等30个县域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建立全市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制度,支持企业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博览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等各种名优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快建立品牌运营管理制度,按照“一个公用品牌、一套管理制度、一套标准体系、多个经营主体和产品”的原则,建立农产品品牌运营平台。聘请专业公司对区域公用品牌进行品牌策划、品牌推广,推进农业品牌强强联合。

(八)中介服务组织发展行动。加大对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引导支持力度,着力在规范行业发展、推进资源整合、创新行业服务方式等方面下功夫,大力开展联合与合作,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把农业生产托管作为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的重要方式,因地制宜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环节生产托管等服务模式,有效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九)发展要素支撑行动。落实税收、金融、用水、用地、用电等政策,重点解决农业企业发展面临瓶颈问题,为企业发展提供要素支撑。县域新增贷款主要用于支持产业集群发展,促进信贷逐年递增,实现普惠性涉农贷款增速总体高于全市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原则上,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对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增幅不低于企业贷款平均增幅。加大抵押担保方式创新,推动温室大棚、养殖圈舍、大型农机、土地使用权依法合规抵押融资,持续推进“一企一策”金融支持模式。发挥各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积极为产业集群骨干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性融资担保服务。对农业龙头企业用于正常生产经营所产生的贷款,由市财政按照贷款利率上浮比例在同期贷款基准利率75%以下的银行贷款,按同期贷款基准利率利息予以部分贴息。探索建立长治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基金,与金融机构合作,探索股权、债权、PPP等多种投资模式,拓宽农业产业融资渠道。强化用地保障,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通过村庄整治、土地整理等方式将节余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优先用于产业集群发展。将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与生产农产品直接关联的烘干晾晒、分拣包装、保鲜存储等设施用地纳入农业设施用地范围,根据生产实际适度调整辅助农用设施用地规模上限。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预留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应安排至少5%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园区用地。支持企业引进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端农业经营管理人才,每年组织对骨干企业董事长、经理以及管理技术人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培训。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领导机制。由市政府牵头成立构建一流农业产业生态工作专班,由市领导领衔,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农村局,承担专班日常工作,统筹推进各项任务落实。市农业农村局建立“一个重点产业、一个工作专班、一个技术团队、一套推进方案”工作机制,设立中药材、粮品、果蔬、肉制品、酿品5个具体产业专班,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创新投融资模式,强化监督管理,抓好工作落实。重点县也要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牵头、部门负责的重点产业发展专班,整合有关力量,建立有效的工作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督导调度。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细化实施意见,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将任务指标分解到具体项目和主体。

(二)加强政策促动。统筹整合各方面资金投入,拓展新的筹资渠道,加大优势产业投入。加大重点产业集群支持力度,重点支持标准化基地建设、社会化服务组织、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区域公用品牌打造等基础性、公共性领域,形成强大的产业推动力。积极组建发挥行业协会、学会、联盟等平台作用,组织行业攻关、搭建产学研交流平台。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介入,逐步建立部门、地方和社会融合的多元化产业投入机制,提高产业机械化、轻简化、绿色化生产水平。

(三)加强服务宣传。积极推进统防统治、机耕机收等生产性服务,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组织,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生产组织化规模化水平。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推行“农业专家+农技指导员+基地+合作社+示范户+辐射户”的包联责任制,提升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大力宣传长治名优农特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

(四)强化督导考核。按照“月碰头、季调度、季通报、年总结”的要求,对构建一流农业产业生态工作情况定期跟踪调度,并予以通报。把构建一流农业产业生态工作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重点指标,对排名靠后的县区通报约谈;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附件:

1.构建一流农业产业生态工作专班

2.长治市“十四五”期间构建一流农业产业生态重点任务清单

3.农业产业重点科技需求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