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收有门路 生活有奔头
喜庆的锣鼓在大街小巷敲响,新春的热闹依旧在欢乐声中持续,上党区郝家庄镇白家沟村温室大棚内的樱桃树也迎来了盛花期,洁白如雪的樱桃花竞相绽放,为新春的祥和增添了一抹别样色彩。
樱桃花的绽放预示着新春的到来,更让白家沟村的产业发展有了新活力。“这5座樱桃温室大棚的樱桃预计能带来30万元左右的收入。”白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宋泽平说,为了促使樱桃树能够顺利开花结果,大棚内精心装配了智能温控、湿度调节等先进设备,精确模拟樱桃树生长所必需的环境条件。
种植樱桃带动乡村采摘游,这只是白家沟村发展产业的一个缩影。乡村振兴,产业为先。近年来,白家沟村坚持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加强培养技术人才和致富带头人,因地制宜探索发展樱桃种植、大棚蔬菜、生态养殖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产业,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动力。
白家沟村的发展是上党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一个缩影。曾几何时,上党区部分村庄主要以种植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种植模式落后,经济效益不高。但选对产业,走对路子,劣势也会变成优势。现在,地平水浅、交通便利等独特的条件,已经转化为上党区发展的优势。全区上下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六品六化”为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抓好特优产业提升、乡村规划布局、农民增收致富,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韩泽清是白家沟村樱桃种植园的负责人,也是村里最早自愿加入合作社的农户之一。“我之前主要是自己种植蔬菜大棚,当时村里说要成立合作社,并有省农科院的专家来培训,我觉得比自己种大棚强,就毫不犹豫地拿出4万元入股。”韩泽清乐呵呵地说,“入股了合作社,自家的土地也被村里进行了流转,仅流转土地的费用每年也有近5000元的收入,合作社年底还有分红。”
这些年,白家沟村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先后成立了上党区农泰种植有限责任公司、众兴泰专业合作社、绿欣源专业种养合作社,率先规模推广种植百亩万株国华全红梨树经济林;建起310亩优质大樱桃种植基地、100亩养殖基地、220亩小米基地、40余座蔬菜大棚、25亩生态鱼塘、5200平方米养殖场……村民有的通过流转土地收取租金,有的入股合作社获得分红,有的承包大棚种植蔬菜,或是参加产业基地务工,家家户户吃上了“产业饭”。经过努力,白家沟村产业有了,村民腰包也鼓起来了。
“我们村现在是‘村中有企、企中有村’,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达25000元,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300万余元,经营性收入达到70余万元。”谈及村里的产业发展,宋泽平满是自豪地说。
草莓飘香采摘忙
初春时节,屯留区河神庙乡的草莓大棚里生机勃勃,娇艳欲滴的草莓如红宝石般镶嵌在翠绿的枝叶间,昭示着又一个草莓丰收季的到来。在草莓园里亲手摘下新鲜的草莓,体验冬天里别样的采摘乐趣,成为许多市民假日休闲娱乐的方式。
走进屯留区河神庙乡中城村草莓育苗种植基地,一股浓郁的果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放眼望去,一垄垄草莓植株整齐排列,繁茂的绿叶下,红彤彤的草莓色泽诱人。
“今年我们种植了香野、红颜等5个品种,共11座大棚,价格根据草莓品种的不同,分别为15元到50元不等,草莓全部采用绿色有机农家肥种植,蜜蜂授粉、生物防治,没有任何农药残留,采摘后直接食用,保证了草莓的品质和口感。”种植户徐云岗说。
春节期间,前来体验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大家亲自动手体验“丰收”的快乐,一边品尝可口的草莓,一边享受难得的休闲。市民喻梦茹说:“今天天气挺好的,带孩子来体验一下采摘的乐趣,这边的草莓又大又红,很好吃。”
近年来,屯留区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大棚草莓种植成为一项重要产业。目前,全区草莓种植面积近100亩,每亩纯收入可达7万元,辐射带动周边100余人次就业,红红的草莓成了名副其实的“致富果”,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加强对果农的培训与指导,逐年扩大草莓种植规模,提升农产品品质,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区农业农村局园艺股股长霍艳芳说。  
红薯深加工  粉条变“金丝”
 “从去年9月开始,我们公司接到的订单逐渐增多,每天生产量在6吨左右。”春节期间,位于襄垣县古韩镇桃树村的山西东宝薯业有限责任公司订单量急剧攀升,呈现出一派产销两旺的繁荣景象。
东宝薯业有限责任公司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红薯种植及粉条加工等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不仅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更带动本地村民就业。
走进加工车间,只见工人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多道工序环环相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成品放置区,一箱箱包装好的红薯粉条整齐摆放,即将被发往全国各地。“公司生产的产品丰富多样,涵盖红薯淀粉、马铃薯淀粉、红薯粉条、红薯水晶粉条等系列。截至目前,公司累计订单超过500吨,20多种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有的甚至还远销马来西亚。”东宝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厂厂长杨金生自豪地介绍。
红薯粉条产业的兴旺,不仅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更为当地村民打开了家门口务工就业的致富大门。村民王润成满脸笑容地说:“年纪大了,出门打工不方便。在这儿干活,一个月能挣两、三千元,关键还能照看家里,两不耽误。”朴实的话语,洋溢着他内心深处的满足与幸福。
据悉,东宝薯业有限责任公司大力发展红薯种植、粉条加工一条龙产业发展模式,实行统一原料、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商标、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模式。目前,已建成年加工薯类淀粉2000吨的生产线一条、年生产红薯粉条2000吨的生产线一条、年生产红薯水晶粉条1000吨的生产线两条、年生产酸辣粉饼1000吨的生产线一条,成功打造出一家集红薯初加工、包装、销售及粉条深加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
对于未来的发展,东宝薯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郝宝宏信心满满:“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坚守‘质量第一、信誉至上’的宗旨,秉持‘生态、健康、共赢’的经营理念,从源头抓起,严控产品品质,持续开发独具特色风味和功能性的粉条产品,力求满足消费者对健康与美味的双重追求,让大家都能品尝到最纯正、最美味的红薯制品。”(长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