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三农”工作决策部署,在省农业农村厅的大力支持下,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进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各项工作稳步前行,乡村振兴扎实推进。

一、2019年主要工作

(一)紧盯硬指标,克服重大灾情促增收。

1. 粮食作物因灾减产。受严重干旱和二代粘虫等灾情影响,全市粮食总产11.18亿公斤,同比下降25.61 %。

2. 一产增加值承压下行。粮食、生猪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较去年大幅下挫,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预计完成66.2亿元,同比下降3.5%。

3. 农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完成264.66亿元,同比增长7.1%,其中500万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完成257.91亿元,同比增长6.97%。

4. “三品”认证结构逐步优化。全市新申报及再认证企业110家,产品186个,面积约43万亩;其中,绿色食品认证数量同比增加150%,有机农产品再认证率100%。

5. 一产固投止跌回升。有力扭转上半年一产固投下滑态势,全年一产固投完成24.3亿元,同比增长21.8%。

6. 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人均收入完成15151元,增长9.6%,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2.1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3.6个百分点。

(二)完成硬任务,立足农业农村抓全面。

1. 全面推进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编制完成《长治市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0年)》,制定下发了《长治市推进绿色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创建2019年行动计划》(长农工办发〔2019〕2号),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1000万元,支持有机旱作农业发展。重点开展了三个层面的示范创建,总结推广了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建设三大类38项集成技术和经营模式。12个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规模达到8.2万亩;“七百”特色产业示范园创建数量达到130个;2个重点示范县、10个特色示范县、12个示范乡镇和36个示范村辐射带动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在今年重大旱情影响下,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基地明显好于对照田,稳产增收效果明显;壶关县晋庄村有机旱作谷子示范基地平均亩产达到578.22公斤,比壶关县谷子平均亩产154.29公斤增产432.93公斤。9月份,在壶关县召开了全市有机旱作农业暨特色产业扶贫现场观摩推进会。

2.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转向面上推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重要指示精神,召开了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春季植树造林动员大会,制定印发了《长治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2019年行动计划》(室字〔2019〕2号),市财政拿出4000万元,扎实开展农村拆违治乱、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卫生乡村、村庄绿化六大专项行动。在全市3385个行政村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清理农村生活垃圾2.5万吨、村内河渠沟塘垃圾和淤泥5.9万吨、畜禽养殖粪污0.4万吨、残垣断壁4599处;襄垣县家庭“小气候”温润城乡“大气候”的典型做法得到农业农村部表扬。掀起交通干线沿线整治热潮,清理农村生活垃圾2233吨、建筑垃圾2734吨、农业生产废弃物679吨,清理非正规垃圾点329个,整理规范绿化带87万平方米,整理修复坑洼路面32万平方米,为“二青会”召开营造了干净环境。完成村庄绿化植树造林任务18.6万亩。开工57个农村污水治理项目,启动3个特色小城镇和2个重点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完成93个粪污处理设施建设,规模养殖场(小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配套比例达到了93%,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7%。

3. 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研究制定了《长治市农村“厕所革命”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结合各县区改厕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推广了通风改良加粪污集中处理模式、三格化模式和水冲厕所模式。9月份,全省农村改厕太行山片区现场观摩会在我市召开。设立市级农村改厕奖补资金,对整村推进成效明显的县区、村庄进行奖补。截至目前,全市2019年农村改厕任务数71630万座,完成58645座,完成率达到81.9%。在主题教育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整治工作中,建立了“四会三查两制度”的改厕工作推进模式。10月20日,在屯留区召开了全市厕所革命现场推进会;10月23日,组织50名省市两级环境示范村党支部书记进行改厕培训;分管领导带队赴各县区开展巡回技术培训,重点就改厕技术规范、模式方法、管护机制等方面进行指导,农村改厕的工程进度和群众满意度得到有力保障。

4. 全面清理整治“大棚房”问题。按照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安排部署,成立了长治市“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开展“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坚决遏制农地非农化的方案》(长农发〔2018〕136号)。专项行动开展期间,共出动15920人次,入村3606个,排查大棚27482个,面积57828.5亩;发现问题线索72宗,违规建设339个,违规占用耕地面积184.118亩。截至4月份,全市72宗问题线索、339个违规建设已全部完成整改,恢复农业生产功能面积162.361亩。其中,全部拆除建筑设施113个,拆除面积95.73亩;部分拆除整改合规215个,整改面积66.938亩;完善建设用地手续11个,面积21.45亩,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

5. 坚决打好重大病虫防控歼灭战。结合全市气象条件和近年病虫发生态势,起草发布了《2019年农作物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报》。加强草地贪夜蛾和二代粘虫监测预警,积极开展宣传培训,印制下发了草地贪夜蛾宣传单页、草地贪夜蛾识别和应急防控技术挂图,普及草地贪夜蛾、粘虫的防控知识,在全市范围内规划设置17个草地贪夜蛾监测点。组织开展二代粘虫防控,牵头采购下拨60余件农药,筛选3支飞防队伍37架无人机,在重发生县的沁县、长子、沁源安排统防统治作业面积3.125万亩;各县区采取植保无人机与地面机械相结合的办法积极开展统防统治,并发动群众积极开展群防群治和自防自治,防治面积达46.7万亩,有效控制了二代粘虫蔓延发生的态势。

6. 全力推进农业重点项目建设。把农业重大项目建设作为推进“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市级层面重点谋划了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项目、上党中药材特优区示范项目、食用菌产业集群创新开发项目、沁县1500万只肉鸡产业扶贫项目、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项目和小米全产业链开发项目6个项目。其中,上党中药材特优区示范项目、食用菌产业集群创新开发项目和年出栏1500万只肉鸡产业扶贫项目3个项目被省厅确定为省级重大标杆项目,争取项目扶持资金3000万元。筛选确定2019年市级农业重点项目104个,总投资103.3亿元;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2019年全市农业重点项目的通知》(长政办发〔2019〕10号),明确实施主体、责任部门和包抓领导,建立项目调度推进机制。截至12月底,104个项目开工94个,累计完成投资30.29亿元,年度完成投资19.28亿元。

7. 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统筹整合五部门农田建设职能,着力构建工作推进新机制;对2009年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行梳理摸底,理清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数,避免重叠建设,提高项目建设投产效率。2019年申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0.94万亩,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34921万元,落实市级配套757.2万元,督促各县区落实配套资金827.8万元,确保项目建设稳步实施。完成了234.1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工作,涉及10个县区108个乡镇2550个行政村,与土地确权信息平台整合建设了市级粮食生产功能区信息管理平台,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和精准化管理。11月份通过省级验收并提交农业农村部,完成数据库汇交。

8. 切实加强渔业渔政监管。编制了《长治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积极推进无公害水产品认证,组织沁县汇元、沁县付山、长子紫金山、武乡双丰四家水产养殖单位申报无公害水产品认证。推荐山西漳泽水产有限公司申报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全年抽查部省级产地水产品样本27个、水产苗种样本4个,合格率100%。推进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积极开展部、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截至目前,共创建部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场9家,其中部级健康养殖示范场3家,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场6家。认定无公害水产品产地7家,认证无公害水产品6个。开展大水面增殖放流活动,在漳泽、关河和永和水库组织2018年度增殖放流任务324万尾;2019年增殖放流任务172.6万尾,正在组织实施。开展清理取缔涉渔“三无”船舶、违规渔具渔法清理整治、执行禁渔期制度、打击电鱼活动、渔业安全生产和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专项执法行动。

(三)下足硬功夫,推进产业振兴夯基础。

1. 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一是做大特色规模,根据县域产业发展现状,打造“一县一特色”结构布局;全市发展杂粮果菜药种植规模230.87万亩,其中,谷子、高粱、豆类、薯类等小杂粮播种面积48.26万亩,特色蔬菜播种面积达到35万亩,水果面积20.07万亩,中药材面积127.54万亩;特色种植与玉米播种面积之比达到4︰6。二是做强产业体系,建设“上党中药材”特优区,规划建设优质党参种苗繁育基地2200亩,修订完善了9个中药材品种的育苗标准、种植标准、加工标准、仓储标准,建成全市中药材展销厅和中药材物流交易市场及电商平台。实施杂粮全产业链开发工程,在沁县、武乡、黎城、襄垣、屯留等地建设杂粮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9万亩。优化蔬菜品种布局,引进蔬菜新特优品种10余个,总结推广生产技术8项;制定了香菇产业发展实施意见。三是做优产品质量,大力推广60项绿色有机农产品地方生产标准,做到了所有“三品”认证主体标准化生产全覆盖。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全市持证“三品”数量达到552个,产地认证面积达188.44万亩;拥有地理标志农产品13个,产地面积达到83.95万亩。

2.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一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武乡、沁县获批创建第二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争取省级补助资金各250万元。认定了沁县沁州黄小米现代农业产业园等10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批准长子县生贵现代农业产业园等10个园区创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批准沁县晋味美旱作粮食高效种植示范片等38个园区创建市级特色产业示范园。二是发展功能食品和药食同源产品。振东集团研制药食同源配方12个;照江蜂蜜与省农科院园艺所合作开展党参蜂蜜试生产和研究;沁源藏畛等企业开发出了苦参、丹参药皂、洗发水等洗护用品。依托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主打清热解毒利湿、补脾益气等功效,形成了以连翘叶茶、党参茶、黄芪茶、菊花茶、金银花茶、蒲公英茶、茵陈茶为主的药茶产业,从事药茶生产销售的企业、合作社达到18家。承办了第六届农博会饮品展区布展工作,集中展示我省药茶产业发展成果。全市功能农产品品牌数量达到8个。三是加强政银企担对接,为企业解决贷款难、融资难问题牵线搭桥,实施特色农产品产业支撑项目贷款贴息项目,为9家企业贴息331万元。

3. 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帮助平顺县西沟乡争取到农业农村部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项目。振东制药、绿农农牧、长清生物、浩润食品、沁州黄小米、郭氏食品等6家企业入选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争取到资金1180万元。紫团食用菌园区成功入选国家农村创新创业园区,上党振兴小镇成功入选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整市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目前已经完成1920个益农信息社的选址和信息员选定工作。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实施了壶关县省级农林文旅康产业试点项目和上党区省级城郊农业示范县项目;壶关县常平小镇被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园区。推介了上党区振兴小镇嘉年华、屯留县葫芦农庄元宵灯会、壶关县巍巍太行绝美之旅、平顺县太行水乡古韵乡愁探寻之旅等精品线路,经专家评审推选出壶关县和平顺县两条精品线路在全国夏季纳凉避暑休闲游推介会上发布。

4.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子县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襄垣、屯留、黎城、潞城、壶关先后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对“三品”证后监管责任落实、获证主体生产管理和产品包装标识合法性进行专项检查。全年部省级蔬菜农药残留抽检合格率达98.7%。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入选首批“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科普试验站”。“土壤中水解性氮的提取装置”和“小米样品分析净化装置”分别获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启动了农资打假专项治理暨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共查处农资违法案件70余件,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100多万元。组织开展农资抽检专项行动,推动农业执法由标签向质量执法的跨越,由属地管理向源头追溯的跨越。

5. 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意见》,重点培育打造上党党参、沁州黄小米、壶关旱地西红柿、沁源马铃薯、太行紫团、世龙食品、振东五和、潞玉种业等20个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倾力打造“上党党参”区域公用品牌,在编制品牌战略规划的基础上,申请注册商标1件,国家版权登记4件,作品附加图2张,并在第六届农博会和第82届全国药交会上进行了推介。央视《中华医药》栏目对党参功效进行专题报道。上党党参进入中国农业品牌目录,成为我市继沁州黄小米之后又一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在今年农交会期间,上党党参和沁州黄小米入选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300强。长子青椒和长子河岸红薯入选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名录。

6. 开展产业扶贫和产销对接。制定了特色农业产业扶贫2019年行动计划,建立了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确定产业发展指导员1924人,覆盖贫困村928个,指导8.68万户贫困户。据各县区上报统计,今年脱贫的贫困户新发展中药材13321亩、油用牡丹2581.5亩、小杂粮14339亩、特色蔬菜19891亩、干鲜果6432.8亩、食用菌397亩、畜禽养殖9236883头(只)(含沁县路宝金和生公司养殖基地)、马铃薯3079.9亩,带动14014名贫困人口增收。扎实开展以购代销、消费扶贫,组织50余家龙头企业、合作社开展长治市特色农产品新春展销会暨特色农产品进超市、进社区、进县区系列活动,宣传和展示推介200余种名优特新农产品。10月19日,组织我市武乡、沁源、沁县、平顺、壶关五个贫困县15家企业参加2019年山西贫困地区农特产品“五进”对接承销展会,签订购销协议301.2万元,现场零售8.5万元;山西沁州黄小米(集团)有限公司与山西省事务管理局签订了意向协议。组织我市85家企业300多个农产品参加了第六届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期间签订招商引资项目3个,签约额5.5亿元。武乡县举办了武乡小米开镰节,现场新米预售签约2480万元,线上直播销售额185万元。组织机关党员干部深入壶关县南河村、东脚村、油坊河村、斛市村开展结对帮扶志愿服务活动,帮助销售香菇、小米等特色农产品。

7. 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春耕备耕期间,发布2019年全市农业生产主导作物品种40个,主推技术15项;3月15日,推出《围绕有机旱作农业、确保农业用种安全》专版,发布购种须知,指导农民科学选种用种。在武乡县、沁县实施谷子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3.69万亩;在沁县实施高粱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1万亩;在沁县、武乡县、襄垣县、黎城县四县共实施渗水地膜谷子机械穴播技术推广项目9469.7亩,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带动农民增收1900余万元。扎实推进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建设试验示范基地25个,培育农业科技示范主体1606个,在5个贫困县招募特聘农技员24名,涌现出武乡县王步奇等一批全国“互联网+农技推广”科技之星。

8. 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在推进农药减量增效方面,重点建设了31个绿色防控示范区和12个植保新技术示范展示片,展示理化诱控、生物防控、新产品应用、全程防控方案等技术;在屯留区、长子县高标准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和绿色防控、统防统治融合示范基地。全市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作业面积404万亩次,覆盖率达到39.5%。在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方面,实施秸秆粉碎还田243.67万亩,深耕深松117.07万亩,增施有机肥294.6万亩,推广配方施肥技术375.52万亩,地膜覆盖集雨保墒技术43.75万亩,秸秆覆盖蓄水保墒技术10.55万亩,水肥一体化技术2.744万亩。重点在屯留区开展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在长子县、潞城区实施2018年果菜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项目。全市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达到39.5%,化肥使用量(折纯量)较上年减少8.9%。

(四)强化硬保障,对表初心使命树担当。

1. 健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3月25日,召开市委农村工作暨脱贫攻坚会议,出台《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实施意见》(长发〔2019〕3号)。不断健全党委全面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牵头制定了《中共长治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及办公室工作细则》,各县区也都按照要求成立了县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县(区)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亲自抓乡村振兴工作。在去年编制完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基础上,今年编制完成并正式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5+1”六个专项规划;在省级美丽宜居示范创建村、改善人居环境示范村全面推进“一图一表一说明”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2. 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的意见》,以美丽宜居示范村、农村改厕、公共浴室为切入点,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通过宣传教育、示范带动、引导建立村规民约等措施,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约四会”覆盖了全市85%以上的行政村,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融十连十创”主题实践活动,培育了乡村文明新风尚。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长子县被列入创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上党区振兴村、襄垣县栗家岭村、沁源县麻巷村列入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在10月31日召开的全省乡村治理暨农村星级文明户创评工作会上,长子县作了典型发言。

3. 深入开展“三型”机关创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狠抓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四项重点举措,以“三服务”为载体,有机融合、一体推进;整改落实9大类210个具体问题,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11月下旬,省委宣传部部长吕岩松同志到我局就主题教育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指导。开展“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编印干部进村服务政策汇编、100问、创业创新典型等3个手册1万余本,落实反馈问题6649个。11月1日,组织市县农业干部、新型经营主体在山东临沂举办了2019年职业农民培育师资暨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训班,进一步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升了新时代农业农村干部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投身“三农”事业、推动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决心。

4. 打造“一懂两爱”干部人才队伍。认真落实《关于全面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实施10项乡村振兴人才培育计划,着力打造4类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吸引高校毕业生、乡土人才、乡贤市民、专业技术人员、基层干部投身乡村振兴。通过项目对接、技术帮扶、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培训各类技术人员34700余人次。实施“本土人才回归工程”,在列本土人才6548名,储备农村后备干部7548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开设植保无人机飞手、农林文旅康养、农业品牌建设等培训班,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7315人,累计达到5.2万人;认定中级职业农民211人。由新型职业农民创办领办的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500余家,涌现出了李强、梁玉妮等一批新农人。宋勇兵荣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梁余妮被授予全国巾帼建功岗和全国百名优秀学员。石耀武、李艳入选全国农村创新创业优秀带头人。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业发展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种植业结构不优,主要以玉米种植为主,道地中药材、谷子、旱地蔬菜、水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模还较小;农产品加工业不强,大部分农产品以初加工或原粮售卖,产品研发和精深加工不足,附加值不高;农产品品牌不亮,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真正能够叫得响的农业品牌不多,在农产品文化内涵挖掘和品牌包装策划方面差距还很大。

二是农民增收动能不足。促进农民增收的渠道主要还是依靠务工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特别是在家庭经营性收入方面,种植业对政策、市场、气候等因素的依赖性强,种粮收益不高,而且购买种子、化肥、农药也需要钱,即使收成好,农产品价格不高,纯收入也只有几百元左右,很多农民都说还不如出去打几天工划算。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不足,带动能力不强,一家一户的小农户经营模式还比较典型,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衔接上还存在较多困难。

三是农村发展短板较多。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异较大,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亟待改善,生活垃圾、污水、厕所粪污等处理设施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在农村改厕问题上,部分县级资金配套不到位,农户参与改厕的积极性也不高,在工程监管、改造模式、管护运行等方面还需要加大工作力度,探索适宜当地实际的典型做法。

三、2020年工作思路和打算

初步工作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农村工作暨脱贫攻坚会议、全省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农村工作暨脱贫攻坚会议部署,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上打硬仗,在整治农村环境上补短板,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增动能,在加强乡村治理上抓重点,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农村繁荣进步,农民富裕发展,确保全面小康之年农业丰产农民丰收,奋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主要目标是,粮食生产13亿公斤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以上,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3%,一产固投增长6%以上。

(一)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夯实农业生产基础。

一是提升农田建设质量。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完成2019年确定的2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新立项建设31万亩高标准农田。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因地制宜加强以管灌、喷灌、微灌等为主的节水工程建设,适量发展自动控制、节水高效的智能灌溉及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系统。抓好机构改革前遗留项目的验收工作。

二是促进农机农艺融合。狠抓技术模式集成创新和推广,建设一批有机旱作农业集成技术示范基地。实施丘陵山区农机化推进工程,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加强新技术新机具引进试验推广,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6%以上,提升有机旱作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

三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推动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扩大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面,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建设植保新技术新器械应用示范区,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实现化肥农药施用量“五连减”。

四是抓好封闭示范区建设。按照创建方案要求,继续抓好12个封闭示范区和“七百”产业示范园创建,将封闭示范区规模扩展到10万亩以上,市级产业园和示范园批准创建及认定数量达150个以上。大力推广三大类38项有机旱作农业集成技术模式,推广应用一批抗旱节水新品种。探索建立有机旱作农业评价标准。

五是遏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积极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工作,深入推进壶关县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项目。推进农村清洁取暖试点示范。推广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集成技术和发展模式,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二)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一是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粮食生产水平,落实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管护责任;保障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300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12亿公斤以上。开展生猪恢复生产,严格落实非洲猪瘟防控措施,认真贯彻落实稳定生猪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大力推进规模养殖项目落地投产,确保年底前恢复到90万头左右。

二是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重点抓好上党中药材、沁州黄小米、壶关旱地西红柿、沁源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发展,推动形成“一县一产业、一乡一特色、一村一品种”的产业布局。抓好省级标杆项目和市级重点项目建设。提炼总结不同县域、不同产业、不同产品的典型发展模式,为全市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可看、可学、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

三是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开展品牌评选宣传推介,精心打造“上党党参”“上党高粱”“武乡小米”“长子大青椒”等30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名优产品品牌和企业知名品牌。大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新认证“三品”农产品120个以上,产地认证面积新增20万亩以上;积极推进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

四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以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抓手,全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加快推进振东制药、潞玉种业、长子浩润等一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打造12条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推进药茶饮品产业发展,建立以振东集团为龙头的功能食品和药食同源产品发展集群,开展药茶进饭店、进宾馆、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活动。培育休闲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总结推广一批乡村产业振兴典型范例。

五是搭建产销对接平台。深入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村级益农信息社覆盖面达到80%以上。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展销会、博览会,扩大名优农产品市场影响力。扎实推进“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扶贫,与乡村产业振兴有机衔接;推动贫困村农产品出村变现,建设田头市场,开展消费扶贫,提升产业扶贫项目效益。

六是强化产业政策支持。大力实施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培育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入企帮扶服务,推进农业重点项目建设落地,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增强各类主体发展活力。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创新特色产业扶持政策,完善种植业保险体系,推动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增品,全面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三)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一是深入推进乡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环村、环景点、环城乡接合部和沿路、沿沟、沿河环境整治为重点,以治乱、治垃圾、治污水、治农业面源污染为主要内容,提升村容村貌。扎实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完成非正规垃圾点整治工作;因地制宜推进污水综合治理。

二是扎实推进农村改厕工程。抓好农村厕所改造,推广切合实际的改厕模式,足额拨付配套资金,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厕所革命”任务。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总结农村改厕典型模式和操作规程,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7万座以上,力争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5%左右。

三是全面推进宜居示范工程。以省级和市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乡、村为重点,继续实施美丽宜居示范村“三级联创”和古村落保护,打造一批美丽宜居乡村连片示范区。加大宣传力度,开展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工作“回头看”,总结典型经验,树立创建标杆。

四是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的意见,把建设文明乡风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平安乡村、文明村镇、法治乡村创建活动,推行星级文明户创评,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推进长子县和上党区振兴村、襄垣县栗家岭村、沁源县麻巷村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

(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激活农村发展动能。

一是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在提升工作能力、推广效果上下功夫,创新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提倡农技人员通过增值服务合理取酬。

二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三是落实国家、部、省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三权分置”政策,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

四是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实现城乡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长治市农业农村局

2020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