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崔建丽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加工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促进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和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转化增值水平,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此,市科技局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技术输出,培育农产品加工业。
由市科技局牵头,组建“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团,以新技术、新品种为抓手,以集体培训和现场指导为主要形式,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业。2023年,“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团从山西农业大学谷子研究所、长治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单位选派农业专家75名,组成了武乡、沁县、沁源、壶关、平顺五支科技特派团,多次深入种植村户、生产加工企业开展科学技术指导。武乡、沁县科技特派团以当地特色品种——黄小米为主要技术服务对象,与当地沁州黄谷子示范基地、小米规模种植企业、小米种植户合作,开展课题攻关、技术推广等工作。壶关、平顺、沁源科技特派团以服务当地大棚种植业为主要对象,推广大棚西红柿新苗移栽及收尾、大棚有机肥的施用、大棚辣椒和豆角间作、特色樱桃蔬果采摘等技术。2023年,五支科技特派团下乡入村服务超过100次,覆盖村镇40余个,开展培训会20余场,培训农民1000余人,发放技术资料2000份以上。2024年,“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团已经组建,将继续以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为目的,深入一线开展服务。
二、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发展特色产业。
充分利用平顺县党参、连翘等中药材产业优势,推进中药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中药材全产业链,2023年,平顺县道地中药材产业农业科技园区成功认定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园区面积142.4万亩,分为“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个层次的整体结构。建成后的科技园区,将加快推进国内外中药材科技、市场、信息、人才、资本和等要素的集聚,打造中药材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带动基地化、规模化、有机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
三是培养壮大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
通过选派企业科技特派员派驻农业企业,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帮助企业解决“卡脖子”难题。2023年,选派山西医科大学高建平教授入驻山西振东道地药材开发有限公司,长治学院雷海英教授入驻山西振东道地连翘开发有限公司,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边永君教授入驻山西正来制药有限公司,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功能食品研究院周柏玲研究员入驻山西沁州黄小米(集团)有限公司。企业科技特派员派驻农业企业后,紧盯科技特派员产业帮扶方向,采取蹲点进驻模式,按照最新市场导向调整研发新品种、管理模式、生产标准等,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2024年以来,科技特派员协助企业起草行业标准5项,申报专利5项,建立科技平台4个,合作研发科研项目项目18项,开展技术服务150余次、技术培训80余次。
四、鼓励企业申报科技项目,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2022年开始,长治市重启市级科技项目。其中,2022年设立“揭榜挂帅”项目,农业项目为山西振东道地药材开发有限公司发榜的“山西道地药材林下潞党参新产品开发”项目,最终由云南农业大学揭榜,项目总投资达1800万元。2023年,设立市级科技重点项目,农业类项目2项,分别是山西振东道地药材开发有限公司申报的山西道地药材林下潞党参新产品开发项目和山西振东五和医养堂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基于“肠肺轴”的党参益肺功能研究与药食同源产品研发项目。此外,振东道地连翘开发有限公司“药茶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开发项目”,获科技部“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立项,立项经费100万元。2024年,市科技局全面推动重点研发项目,农业领域的项目已于7月16日开始申报。
五、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农业企业升级。
科技创新平台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结合的科研平台。农业创新平台基础设施逐步建成,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创新成果逐渐显现,形成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技术创新中心全链条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目前我市已建成农业科技创新平台13家,其中省级平台7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