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要聚焦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双轮”驱动,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长治路径,科技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要抓好四方面的工作。
一、加速提升企业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其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的优势,做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一是积极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持续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滚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积极培育高科技领军企业,全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达到400家以上,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培育壮大一批高科技领军企业,争取有5家企业进入山西省高科技领军企业行列。
二是加快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制定出台促进实验室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实验室+市场”,鼓励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全面提升科研水平。加快重点实验室建设,积极争取省重点实验室落地长治,加快布局建设市级实验室,重点推进高科华烨国家级光电检测、煤基合成油产品测试、上党中药材品质提升及利用、植物萃取等20个重点创新平台建设,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积极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力争年内实现新型研发机构县区全覆盖。
二、构建一流产业创新生态
聚焦政、产、学、研、金、介、用七个要素的提质增效、提档升级,加快推进“四链”融合,切实完成好构建一流产业生态的科技任务。
一是聚焦产业链,科技赋能三次产业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大力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农业重点创新平台建设和专业特色镇建设,加快“三区”人才科技工作,选派科技专家到基层一线开展对口帮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农村先进适用技术示范推广。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力度,积极组织农业科技特派团,深入一线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新型工业化方面,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以集约增效、核心竞争力提升为核心,加大行业共性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持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领域,完善产业创新生态,一体化配置项目、平台、人才、基地,有组织地集中攻克突破一批牵引性技术,开展一批应用场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要深化能源革命,加快煤基科技成果示范基地(项目)建设,打造能源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服务业方面,制定有效激励措施,积极招引培育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充分发挥长治市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作用,开展科技成果在线路演、在线展会和技术对接服务,促进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0%以上。要加大科技服务业的培育力度,实现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县区全覆盖。
二是聚焦创新链,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紧扣“在个别行业领域实现引领创新、部分行业领域取得局部领先优势、多数行业领域跟进创新步伐”要求,聚焦市委确定的十大重点产业链和社会民生事业发展,重点在氢冶炼、精细煤化工、高端装备制造、中药材产品研发、半导体光电、光伏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凝练开展30项以上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集中攻克解决一批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
三是聚焦资金链,促进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扎实开展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组织全市70户重点企业,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开展R&D投入的统计专项的辅导服务,做到应统尽统,确保全市R&D投入比重实现大的跨越,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积极与财政、税务等部门沟通,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加快发展科技金融,为科技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推广高新区与中国工商银行合作建设科技银行模式,举办银企对接会,大力推介各银行推出的科技贷款产品。收集一批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向金融推介,争取贷款支持;组织我市科技型企业积极申报省科技贷款贴息专项,全年落实科技贴息10个项目,贴息支持80万元以上。要积极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资金,通过申报省级各类计划项目,争取资金落地,加大资金统计力度,应统尽统。
四是聚焦人才链,大力引进高端创新人才团队。持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采用“人才+项目”模式,加快“两大基地”建设,力争新建70个。推进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柔性引进国内24所高校、科研院所54名专家,入驻我市54家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项目合作。大力发展“一链一院”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围绕我市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煤化工、新材料和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链,大力支持培育瑞君钠离子负极材料、长治武理工研究院、中北大学长治研究院、山大固废襄垣基地等创新人才团队建设。持续深化京长对口合作,引进落地高端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加速推进北大化院-长治襄垣化工联合实验室、太行山中药材创新北京专家工作站、潞城-中关村信息谷战略合作、北京化工大学成果转移中心等创新平台,引进落地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合作项目。鼓励企业与北京开展双向“飞地合作”,提升我市科技创新水平。
三、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一是探索省市联合资助研究项目机制。市政府与省科技厅、潞安化工集团签署协议,共同出资设立山西省基础研究计划联合资助项目(长治·潞安),聚焦煤炭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开展基础研究、成果应用和推广。
二是深化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机制。加快发展中试基地,开展市级2+10中试基地认定工作,加快特种钢、太阳能电池、深紫外等中试基地和长治市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全年组织推广10项重大科技成果。借鉴外地经验,准确把握我市产业特点优势和在创新链产业链中的位置,完善政策措施,提前谋划“晋创谷·长治”的布局和建设,争取通过两年的努力,实现成功挂牌。
四、合力打造科技创新环境
严格落实我市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要求,紧盯22项重点指标,聚焦优势传统产业升级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提质创新、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扩展创新、科技发展能力创新四大重点任务,确定年度重点任务,狠抓工作推进。贯彻科技部门新一轮机构改革精神,聚焦破解科技资源碎片化、产学研用联动不够、体制机制运行不畅、政府和市场结合不紧、“四链”融合不深以及市县联动不够等问题,切实加强科技系统能力建设,推动科技工作深度融入产业创新生态建设。全面承接国家、省相关科技创新政策,延续整合现有政策,开展科技创新政策宣讲活动,狠抓政策落地落实落细,提高科技政策执行力。强化科技宣传,通过广电、报刊、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宣传教育,形成常年抓科技宣传和科普工作的动态机制。开展科普场馆、重点实验室面向公众开放活动,不断提高全社会科技素养。要与教育局积极沟通,从严落实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责任。持续推进政务公开网络安全、政务数据共享、科技支撑食品安全工作,提升科技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