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科技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聚焦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持续深化改革,积极担当作为,各项重点工作取得良好成绩。全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完成(R&D)27.1亿元,增长20.44%,R&D投入强度0.97%;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31.62亿元,同比增长3.27%,技术合同工作受到科技部火炬中心点名表扬;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290家,同比增长9.85%;全年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40多项,争取资金5450多万元。

一、政治机关建设扎实深入

精心组织实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紧扣“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聚焦主题主线,紧盯目标任务,自觉把“两个确立”“两个维护”铸入灵魂、融入血脉,做到思想跟进、行动跟紧,全面激发“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思想动力。坚持把学习“四下基层”制度贯穿始终,构建“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班+‘三会一课’”全方位学习体系,引导全局上下领悟思想伟力,持续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开展调研和问题整改,形成6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和2篇正反案例,切实解决了“停止十年的市级科技计划”等8个问题,汇聚起了坚定理想、锤炼党性、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坚持问题导向,大兴调研之风,围绕市委“12+10”大调研活动,高质量完成“1+4”专题调研报告,制定出台《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全方位擘画了我市科技创新发展路径,在全市上下凝聚起了抓科技工作的强大力量。狠抓科技队伍建设,在太行干部学院举办了科技干部专题培训班,进一步开拓了视野,凝聚了共识,提升了市县两级科技管理人员履职能力。

二、创新平台打造加快推进

持续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全市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加快打造层级多样、品类完整的高端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持续完善实验室体系,依托长治医学院建设了“上党中药材品质提升及利用厅市共建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依托长治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建设了“煤基合成油产品测试厅市共建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进一步壮大了全市实验室研发力量。新建了航天装备热处理与表面处理、煤系固废建材资源化利用、煤基合成润滑材料研究与应用3家省技术创新中心,带动我市高端装备制造、固废资源化利用、煤化工产业的技术创新步伐。新增山西农业大学谷子研究所、红崖绿谷环保产业公司2家省新型研发机构,截至目前全市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到92家。此外,还培育认定8家市重点实验室、6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4家市新型研发机构,支撑产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三、企业主体地位稳步提升

坚持把企业推到科技创新的前台,精准施策赋能企业科技创新。强化企业“出题者”作用,启动实施市级“揭榜挂帅”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12项,瞄准高效低成本钙钛矿-硅基叠层太阳能电池、高铬堆焊耐磨复合板等开展等关键技术研发;组织企业争取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0多项,争取资金5450.5万元。服务中小企业和创业团队技术研发,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券”制度,两批扶持31家企业落实创新券177.81万元。滚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完善高企培育库、政策宣讲、入企服务等措施,全市116家高企通过评审,高企总数达到290家,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扎实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工作,390家企业进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超额完成省定337家目标任务,为壮大高企规模储备了后备力量。

四、成果转化体系不断完善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扎实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年来,培育建设了6家省级众创空间,夺得第十二届创新创业大赛山西赛区一、二、三等奖各2项,持续营造了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加快培育建设中试基地,新建潞安太阳能“山西省光伏制造中试基地”,中科潞安、凌燕机械2家市级中试基地,加速畅通科技成果由实验室走向生产车间的通道。长治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挂牌成立,推动我市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与太原科技大学、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深度产学研合作,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落实技术交易扶持政策,对11项科技成果技术交易奖补7.74万元,全年完成技术合同交易769项,技术合同成交额31.62亿元,同比增长3.27%。大力实施科技成果引导项目,成功落实新能源汽车“电池热失控预警技术推广转化”等3项省科技成果引导专项,促进先进成果的产业应用。

五、创新人才团队持续集聚

深化省校合作,结合长治产业发展需求,柔性引进国内高层次人才团队,深入推进“两大基地”建设,新建35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26家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两大基地总数达145家,高新区与天津大学、金烨钢铁与上海大学等深度合作,推动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创新“项目+人才”模式,选派第三批企业科技特派员54名,有效解决了我市企业高层次研发人才匮乏和研发能力不足问题,一年来,企业科技特派员积极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累计开展线上线下多形式科技服务1000余次,合作开展各类项目41项,其中12个项目被确定为国家、省重点项目,联合共建7个省级创新平台,申报专利7项,转化科技成果6项,制定行业标准5项,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和完成技术方案59项。

六、支撑乡村振兴持续发力

把农业农村科技工作作为支撑全市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选派75名专家参加山西省“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开展“三区”科技特派团入村服务。持续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新选派90名特派员,认定第五批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33家。依托仁达机电建设了“农业农村部丘陵山区农作物收获机械重点实验室”,推动我市乡村振兴“科技装备”持续走强。大力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扎实推动壶关县集店镇东关壁村、长子县宋村乡东郭村的村容整治、产业发展和居民收入提升。

七、京长交流合作不断深化

联合北京相关单位扎实开展“双联双引”工作,落地了潞城—中关村信息谷战略合作、北大-襄垣化工联合实验室、“智汇太行长治科技智库”、“太行山中药材创新北京专家工作站”等科技合作平台;市政府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技术交易所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落实与北京对口合作科技项目有47项,投资额18.98亿元;引进科技人才,从北京高校、科研院所选拔10名专家作为企业科技特派员,派驻我市开展技术服务;引进先进成果,从北京引进科技成果64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超1亿元。

八、创新氛围营造活力迸发

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扎实推进,跟踪落实重点任务和22项定量定性指标。科技服务业持续发力,精准对接30家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建立月调度机制。科技宣传和科普工作扎实开展,发挥《长治日报·科技专版》、市电视台科技在线、科技之声、《长治科技》杂志和局微平台作用,广泛开展科技宣传;高质量组织了“科技活动周”和“科技下乡”工作;全年争取省科普专项11项,争取省科普资金42.5万元。强化系统思维,打造文明单位,一体推进国家安全、网络信息安全、消防安全、安全生产、保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务信息公开、营商环境建设、市场主体倍增等工作,夯实推动科技创新内生动力和政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