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市科技局要突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紧盯问题短板,持续打基础、谋长远、求突破,为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科技支撑,重点实施“十大行动”。
一、实施创新平台体系建设行动。结合长治实际,把建设重点创新平台体系,作为打造长治科技战略力量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加快打造多层级重点创新平台,形成梯度培育、层级递进的创新平台发展态势。要聚焦长治10大重点产业链,聚焦驻市高校优势重点学科,聚焦重点“链主”“链核”企业和技术密集型医院、研究所等优势资源,发挥政府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领导者作用,加强规划与资源配置,深入挖掘、培育、建设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技术创新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为我市重点产业构筑起多维度创新立体矩阵,全年建设多层级创新平台20个以上,其中省级创新平台要力争超过5个。
二、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围绕绿色低碳、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再分类布局一批市级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项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形成一批填补关键环节技术空白、走在全国前列的创新成果。坚持省市联动,积极组织申报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市、县两级科技部门工作人员要加大政策宣讲力度,及时把国家和省里的各类科技计划申报要求、申报指南向创新主体进行宣传推广,真正把改善营商环境的工作做在基层一线,让更多企业、高校、研究院所、医院等,及时了解国家、省、市科研项目申报要求,把好的项目凝练出来、申报上去,落地下来,切实解决一批制约我市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卡脖子技术难题,提升我市的科技创新供给力。
三、实施科技企业培育倍增行动。把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一是加快实施科技型企业倍增工程。滚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全市高企总数达到290家左右,围绕长治“十大重点产业链”,遴选10–20家企业进入高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库,进行精准、集中、持续支持,做强高科技领军企业。持续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全年通过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平台评价的企业总量要达到300家,孵化一批具有一定技术实力和创新特色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形成我市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源头活水。二是积极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通过鼓励支持重点企业领办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创新联合体等方式,推动全市的重点企业加速成长为原创技术策源地;强化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科技型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普惠性政策落实,聚焦重点产业链建设,发挥“链核”“链主”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其与高校科研院所横向联动、与中小微企业纵向延伸,培育壮大为我市优势产业链。
四、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动态征集科技成果转化需求,搭建平台开展推介活动,引进国内外先进成果,促进优秀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健全和完善我市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开展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线上对接活动和推介服务。对接山西省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交易平台资源,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站式服务。积极培育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全年至少完成2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技术合同交易稳步开展,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30亿元以上。落实技术转移扶持政策,支持和鼓励市内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驻市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推动校市联系更加紧密,高校成果拉动地方产业发展能力更加强劲。
五、实施科技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大力实施科技研发投入提升行动,千方百计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化企业研发投入主体地位。通过鼓励企业申报高企、建设创新平台、承担科技计划项目、领办创新联合体等方式,打好扶持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组合拳”,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引导企业持续增加研发投入。加大对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公立医院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深化校地、校企科技合作,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建立研发导向的项目扶持机制。各类财政扶持资金优先支持研发投入强度大的企业,要把各类创新主体上年度研发投入情况,作为其承担科技计划项目的重要依据。对上年度没有研发经费投入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不予推荐申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强化科技统计和指导,提高企业研发投入申报工作质量,做到应统尽统,推动全市R&D投入强度稳步增长。
六、实施双创载体提质增效行动。从质量和数量两个维度入手,完善科技型企业全链条培育体系,加快引导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升级,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级、省级双创平台,努力实现双创载体全域化,推动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向我市聚集,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推动现有创新创业载体提档升级,扎实开展各类创新创业赛事活动,跟踪支持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持续推进“双创”载体后补助政策的同时,建立梯度培育机制,精准扶持具备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承担市级以上科研任务,促进科技创新主体倍增。
七、实施科技人才引育集聚行动。持续深化推进省校合作。聚焦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力争更多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在长治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与科研平台延伸基地,合作共建多种形式的产业技术研究院。采取“人才+项目+平台”模式,实现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为长治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引领产业技术创新的科技型企业。加强与北京对口合作工作,为长治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活力。大力实施科技人才倍增计划,加快引进国内专家团队,通过省校合作柔性引进各大高校的高水平科研人才、团队,校企合作共建创新平台,继续落实“太行英才”计划。不断更新完善“长治市科技专家库”,为市级科技项目评审、成果转化评价、平台验收等工作提供好专家服务。深入开展好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组织好2021-2022年度企业科技特派员的评价考核服务,强化优胜劣汰,确保企业科技特派员切实发挥作用。继续开展2023年度企业科技特派员的选择派驻、协议签署、入企对接、日常管理和年度考核服务等工作。
八、实施科技金融深度融合行动。鼓励支持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投资研发活动,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研发投入体系,积极引导和带动各类投资基金投入研发活动,对研发投入高的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予以优先支持。联合市金融办、市属各大银行,开展普惠金融政策宣讲服务活动,为科技型企业融资提供信息渠道和服务保障。大力发展创投、科技小额贷款、科技产业投资公司等投融资机构,支持企业利用银行贷款、创业风险投资、科技创新基金等金融工具和手段,开展股权质押和知识产权质押等业务,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九、实施区域创新交流合作行动。坚持开门办科技,全方位加强科技交流合作。充分利用“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中确定的我市与北京对口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与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的科技对口合作工作。要利用北京高校资源、高精尖企业等创新主体集中的优势,在人才引进、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等领域的开展合作,加大科技招商引资力度,集中引进落地一批科技创新资源;要学习借鉴北京在推进科技创新方面的先进经验做法、政策措施,持续深化长治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创新能力,培育创新生态。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与开放共享,强化省、市、县联合协同落实重大任务,支持襄垣县申报国家创新县,平顺县开展专业特色县建设,鼓励各县区选择优势乡镇,积极开展专业特色镇建设。加强与国内科技创新先进城市的合作,通过“省校合作”、学习调研、引进讲课等方式,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做法。
十、实施创新环境氛围营造行动。持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构建一流营商环境,打造一流创新生态。聚焦农业产业创新发展,组织三区人才开展科技服务;继续做好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加大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的培育力度,针对性开展农技培训。建立常态化科普工作机制,举办好“科技活动周”“科技三下乡”等活动。实施基层科普能力提升工程,强化基层科普服务体系,夯实基层科普服务能力,加强科普队伍建设。开拓科技融媒体宣传工作新局面,运用《长治日报·科技专版》、长治广播电视台“科技在线”栏目、《长治科技》内刊、科技创新微平台等媒介,加大科技政策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情况,营造科技创新浓厚氛围。
此外,要强化系统思维,聚焦科技创新主业的同时,高质量完成好各项专项考核任务,扎实推进安全生产、综合治理、政务公开、营商环境建设、市场主体倍增等工作,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