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推动长治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关键之年,我们要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牵引,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为“十四五”转型出雏型提供强力支撑。长治科技今年要重点抓好六个新突破:
一、在打造一流创新平台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打造重点产业创新平台。围绕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光电、医药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高质量推进《长治市创新生态建设30条》确定的15个重点创新平台建设。
二是加快实验室体系建设。争取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落户我市,重点推进长治医学院的“医疗大数据技术研究与应用”、振东制药的“药材道地性研究”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前瞻谋划中科潞安 “国家第三代半导体紫外光电重点实验室”、长治医学院“老年健康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大固废(襄垣)基地等省级重点实验室,为今后更好地构建实验室体系做准备。
三是加快省级中试基地建设。瞄准省里开展的“14个”重点产业中试基地全覆盖,加快打造我市省级中试基地,重点推进农业工业化种植(裕丰农业)、药茶关键工艺技术与品质研究 (振东制药)、煤气双基直接还原铁(黎城太行钢铁)、光伏装备(潞安太阳能)、碳基润滑新材料(潞安太行润滑)和紫外光电(中科潞安)6个山西省中试基地建设。
四是加快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重点培育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个是山西省农作物收获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襄垣县仁达机电),另一个是山西省雷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壶化集团)。
五是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紧跟省推进新型研发机构政策精神,及时研究制定我市扶持新型研发机构的政策措施,加速推进我市的中科潞安半导体产业技术研究院、山西大学固废综合利用研发基地、长治武理工工程技术研究院等发展壮大为省级示范或备案新型研发机构,加速提升我市的研发能力水平。
二、在培育一流创新主体上实现新突破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工程,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200个。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50个。围绕我省14个重点产业链,初选一批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高新技术企业,支持领军企业组建有高校和科研院所参加的创新联合体,带动我市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按照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研究课题和项目、独立账户、研发投入、科研人员“五个落实”的要求,持续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工程,对研发能力薄弱的规上工业企业等科技型企业,选派100名左右企业科技特派员,通过科技特派员带资源、带技术、带成果开展创新服务,实现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人才对接,促进产学研深入合作,提升企业研发水平,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三、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上实现新突破
主动对接省“111”“136”“1331”三大工程,结合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申报落实省级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研发“双百”项目,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和重大技术产业化问题。健全完善长治市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开展科技成果直通车线上对接活动和推介服务,吸引更多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移转化;年内要培育1个省级成果转化基地,至少完成5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20亿元以上。
四、在推进“双创”平台提档升级上实现新突破
积极打造“双创”升级版,持续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推动各开发区双创载体全覆盖,加快布局建设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争取认定一批省级众创空间。积极组织企业、院校申报创建2021年度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创新产品和服务推荐目录等,引导众创空间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升级,推动现有创新创业载体提档升级。扎实开展各类创新创业赛事活动,跟踪支持优秀创新创业项目。
五、在集聚创新人才上实现新突破
开展好“专家长治行”活动。瞄准“30条”中确定的15个创新平台,加大高层次领军人才及研发团队引进,扎实开展国内外专家长治行活动。要认真梳理全市重点产业、重点行业企业技术需求和亟需攻克的难题,有针对性地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邀请专家及团队深入企业实地考察,开展管理咨询、技术诊断和创新服务等活动,努力破解一批企业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助推企业创新发展路径、提升发展能力。同时,建立能够直接为企业服务的“专家信息库”、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难题需求库”和“企业创新项目库”三个基础服务平台,努力形成专家与企业协作长效机制。
六、在营造科技创新氛围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营造创新氛围。大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党中央关于科技工作的重大部署、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打造一流创新生态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成果。大力培育创新文化,推进各类创新平台面向公众开放,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宣传党领导科技取得的突出成就,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讲好创新故事,营造科技创新良好舆论氛围。
二是强化科技宣传。认真组织开展好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等活动。以长治市科技文献与创新服务平台、长治市科技创新服务微平台、《长治科技》杂志等“两台一刊”为抓手,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知识服务系统架构,提高科技文献资源保障能力,加快新型科技智库建设。
三是持续深化科技改革。积极承担省“揭榜招标制”项目,集聚国内外各类创新主体,开展市级科技体制机制重塑性改革。完善科技领域事业单位改革后半篇,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等方面进一步突破。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效改革,不断创优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