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一年来,市科技局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方位提升区域创新能力,长治市成功跨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标志着长治高水平建设创新型城市纳入国家创新战略布局。

一、强化党建引领,凝聚推动工作发展强大合力

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严”字当头,铸就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局党组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持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贯穿到领导班子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能力建设中,不断锤炼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准”字发力,筑牢勇于担当的思想根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厚植为民情怀,砥砺初心使命。认真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在入企服务帮助解决高层次人才紧缺、融资困难、服务定点帮扶村乡村振兴等工作中,切实办实事、出实招,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二、实施倍增工程,加速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总量

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全年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04家,有82家通过了评审,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222家,超年度目标任务23家,稳居全省第三。持续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引导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全年共有221家企业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新评审认定42家民营科技企业,为我市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服务产业升级,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步伐

加快省级重点创新平台建设。振东五和“药食同源研究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沁州黄“谷子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省技术创新中心”获批;潞安润滑油“煤基全合成润滑材料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挂牌筹建。打造新型研发机构,长治市武理工工程技术研究院、山西卓联锐科科技有限公司认定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长治高新区成功认定为省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潞安太阳能、康宝生物等2家企业认定为省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企业。规范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和运行,新认定1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强监管考核,进一步推动市级创新平台提升运行质量和效益。

四、强化智力支撑,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加快省校合作引进人才智力,扎实推进“深化省校合作、共建12大基地”工作,签约7家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33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长治市武理工工程技术研究院获评“山西首批省校合作科研平台示范项目”。积极探索推行“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从清华大学、中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遴选50名专家教授,作为首批企业科技特派员派驻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已形成研发项目合作的企业达到15家以上。技术合同交易稳步开展,全年累计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23.07亿元,完成交易项数558项,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五、积极探索实践,科技金融合作走在全省前列

积极争取科技计划项目支持企业创新发展,落实2021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6项,推动重点领域技术攻关。联合建行长治分行,为全市科创企业量身打造了“善担贷”“善新贷”等普惠类金融产品,召开了科技金融合作普惠贷款产品发布会,解决了20余家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这是我市开展科技金融合作的一次有益尝试,走在了全省前列。

六、推进提档升级,构筑创新创业高地

积极申报省级众创空间,一年来新认定7个、重新认定4个,目前我市建成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5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以上众创空间达到27个,其中国家级5个,位列全省第二。组织参加了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山西赛区决赛,我市11家企业脱颖而出,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综合考评全省第一,受到大赛组委会的通报表彰。

七、科技赋能,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加快“三区”人才科技工作,选派75名省市县科技专家到基层一线开展对口帮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农村先进适用技术示范推广。扎实推进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新选派科技特派员75名,认定市级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62家;依托长治医学院、长治学院、山西农大谷子研究所18名专家组成三个科技特派团,开展小米有机早作物和药茶科技等科技服务;在科技部组织的2021“大美科技特派员”微视频征集活动中,我市选送的科技特派员梁余妮的先进事迹获得优胜奖,是全省唯一获奖项目。扎实开展乡村振兴帮扶工作,为所包的壶关县店上镇东关壁村、长子县色头镇赵家庄村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解决用水问题,推进了乡村振兴。

八、多措并举,营造科技创新浓厚氛围

通过广电、报刊、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宣传教育,形成常年抓科技宣传和科普工作的动态机制。山大(襄垣)固废科普基地成功跨入省级科普教育基地。成功举办2021年度科技活动周,开展了科普基地、省级重点实验室面向公众开放活动,通过媒体、版面、街头宣传等手段,充分展示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建设一流生态、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