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全年工作要聚焦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努力实现“八个新突破”。

一、聚焦机制体制创新,在推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完善工作机制,强化责任分解,实行清单管理、挂图作战,通过精准调度、全程跟踪,强化考评,构建高效抓落实的工作闭环,形成各部门联动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工作格局。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积极与上级沟通,争取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在长治落地;争取国家级、省级研发机构和大科学装置在长治布局;开拓思路,凝练推广出一批典型案例和建设经验,蹚出一条具有长治特色的创新型城市发展道路。

二、聚焦创新政策制定,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上实现新突破

全面承接国家、省相关政策,延续整合现有政策,狠抓政策落地落实落细。要聚焦创新型城市建设,重塑长治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体系,对照国家、省里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机制和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重点探索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着力解决我市重点产业转型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问题,以持续的技术突破引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要出台新型研发机构配套政策措施,建立长治新型研发机构梯度培育成长机制,壮大创新主体,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紧跟省厅即将推进的科技评价制度、作风学风建设和科技监督制度、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制度等,加快研究制定我市的实施细则和工作举措,推动高标准创新政策的创设,筑牢全市创新驱动政策基础。

三、聚焦市场主体倍增,在推动创新主体扩量提质上实现新突破

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企业群体,确保全市高企总量达到242家以上;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2022年通过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平台评价的企业总量要达到200家,孵化一批具有一定技术实力和创新特色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形成长治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源头活水;实施高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工程,围绕我省14个重点产业链,初选10家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备选高科技领军企业,进行精准、集中、持续支持,争取进入山西省高科技领军企业行列,带动长治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四、聚焦重点平台培育,在打造一流创新平台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协同发展原则,积极推行“企业自建”“省市共建”“校企合作”等多种平台建设运营模式。鼓励大企业加快创建高水平创新平台,建立龙头企业帮带下游企业、中小配套企业工作机制,提升行业整体研发水平。聚焦长治重点产业创新需求,优化提升现有创新平台,加快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建设,新申报落实一批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同时加紧培育建设市级创新平台,促进产业创新发展,为全市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撑。

五、聚焦科技需求导向,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实现新突破

开阔思路、大胆创新,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积极与重点科研院校、知名企业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技术合作交流,加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和重大技术产业化问题。主动对接省“111”“136”“1331”三大创新工程,建立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发力、产学研用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申报落实省里的100项重点研发项目和300个服务支撑专项项目,努力突破产业链上下游重点环节技术瓶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在完善市级项目立项“揭榜挂帅”制的基础上,聚焦我市主导产业,加紧布局一批市级重点研发项目。

六、聚焦成果落地转化,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上实现新突破

健全和完善市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开展科技成果直通车线上对接活动和推介服务,引进国内先进科技成果在长治落地转移转化;对接山西省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交易平台资源,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站式服务。加快引导众创空间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升级,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级、省级众创空间,推动现有创新创业载体提档升级,扎实开展各类创新创业赛事活动,跟踪支持优秀创新创业项目。积极培育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全年至少完成2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25亿元以上。

七、聚焦创新人才引育,在集聚一流创新人才上实现新突破

深化省校合作,结合长治产业发展需求,柔性引进国内高层次人才团队,深入推进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两大基地建设,全年新建两大基地15个;大力实施科技研发人员倍增计划,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建立长治籍高校专家库,聚力打造人才发展高地。加快“企业科技特派员”建设,依托国内高校科研资源优势,遴选第二批企业科技特派员派驻我市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工作,进一步优化“一对一服务”机制,通过产学研有效结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深入推行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做好外国专家管理和引进工作。

八、聚焦创新环境建设,在营造科技创新氛围上实现新突破

加大科技创新政策宣传力度,促进创新政策落地。加强创新文化培育,讲好创新故事,推动科普基地、创新平台面向公众开放,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强化科技宣传,组织开展好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等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电台、报纸杂志和微信、微博等多种方式方法开展形式丰富的科技宣传,不断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