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教育局,市直各中小学校,太行中学:
《关于开展“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探索实验的实施方案》已经市教育局党委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根据要求认真制定本区域、本学校实验方案,扎实推进实验工作。
长治市教育局
2020年8月7日
关于开展“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
的新型教与学模式”探索实验的
实施方案
日前,我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为在我市迅速、全面、深入的开展“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工作,完成实验任务,达到预期目标,根据教育部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至2022年,全市65%以上的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成为市级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示范校,信息技术在教与学两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促进教师在更新教育思想,提高教育技能基础上的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在健全人格,学有所长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让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共同成长,形成教育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形成区域探索和推广教育科研成果的动态机制;开拓一条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我市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理想道路。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聚焦课改、育人为本的原则。要在上好信息技术课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和创新能力、信息社会责任等信息素养;要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过程,优化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内动力;要在精准有效可持续上下功夫,注重教与学各环节的有效衔接;要创新教育理念、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构建更加适宜学生发展、更加关注个性差异的学习环境;要将优秀教育传统和先进技术相结合,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指导,推动个性化学习;要努力探索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
(二)注重统筹规划、实践研究的原则。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坚持行政主导,教研、电教、信息等多部门协同合作,健全教学应用、资源供给、建设运维、经费投入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主动关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师生反馈,关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变化,注重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学生用眼卫生的研究和大数据应用。保证信息化应用目标与教学改革目标的一致性。
三、领导机构
成立市级领导小组
组 长:牛玉书(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副组长:王文斌(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王政强(市教育局副处级督学)
成 员:武晓斌(市教育局基教科科长)
张一笑(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
郭志刚(市教育局电教馆馆长)
董茂才(市教育局信息中心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信息中心。
主 任:董茂才(兼)
副主任:史先进、牛慧芳、杜雪敏、李双文、莫鹏飞
其中课堂教学改革由教研室负责,数字校园建设由电教馆负责。
四、实验内容
实验工作不追求“大而全”,要注重教与学各环节的有效衔接,可以选择但不限于下面某个或几个方面的内容,但都要包含教与学两个环节。
(一)面向学科教学和跨学科教学的信息化融合应用,探索学生跨学科思维与创新能力提升。关键词包括:“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研究性学习”“项目学习”“做中学”“玩中学”“主题课程”“专题课程”“综合课程”“多学科融合”“跨学科学习”“编程教育”“创客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等。
(二)面向学校课堂教学方式变革,推动课堂教学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注重思维达成度、学习参与度、合作学习有效性、课堂开放性、技术应用有效性等。关键词包括:“翻转课堂”“深度学习”“个性化学习”“自适应学习”“电子书包”“平板教学”“数字阅读”等。
(三)面向区域信息化融合创新机制探索,推动区域课堂教学协同创新发展。关键词包括:“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课堂”“学习平台”“网络学习空间”等。
(四)面向“互联网+”的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跨校、跨区县的教师学习培训和专业研修。关键词包括:“网络研修”“跨校教研与跨区教研”“混合式研修”“研究共同体”“名师工作室”等。
(五)面向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的成长路径,推动大数据在精准教学和评价方面的应用。注重教与学过程中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利用,并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通过云计算、区块链技术等采集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行为数据,开展教学分析与过程性评价,提升课堂教学和育人的有效性。探索以“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学生学籍号作为“教育身份证”,实现教学数据联通,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因材施教。关键词包括:“综合素质评价”“数据画像”“精确测评”“成长档案”“生涯指导”“教育大数据”等。
五、实施方式
(一)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2020年8月底以前)。出台实施方案,召开探索实验启动大会,明确总体目标任务。
第二阶段:培训研讨(2020年10月底前及各时间节点前开展专项培训)。对专家团队、各级督导人员、示范校校长、教师等进行分批次培训。
第三阶段:深化推进(按照2020年年底、2021年5月底、2021年年底、2022年5月底四个时间节点分段分层推进)。组织“专家团队”对示范校和各县区的实验工作进行阶段性考核评估,指导实验推进。
第四阶段:总结提升(2022年11月底前及各时间节点前进行阶段性总结)。交流研讨,学习借鉴,总结示范校及各县区的实验经验,形成各县区、各示范校各具特色的新型教与学模式。
第五阶段:成果展示(2022年12月底前及各时间节点后观摩活动)。召开总结汇报会,评比探索实验工作先进县区、学校和先进个人典型。
(二)实施路径及分项目标
1.推进“平台、网络、校园、终端、空间、课堂、团队”七项建设。
(1)完善市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2020年,以长治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使用为中心工作,抓好数据中心与评价系统的对接,实现与国家教育资源平台数据对接。开展各级系统应用培训,平台系统上线服务指导及应用管理等工作。协调各学校、各应用部门,定期进行资源更新和功能升级改进。2021年,逐步充实职业教育、学前教育、教师成长系统资源。2022年,补充必要的其它资源使系统功能更加完善,确保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现有功能有用、便用、会用、引用。
(2)推进教育网络工程建设。2020年,建成覆盖市直各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城域网,实现校校通百兆网络带宽。2022年,实现85%的学校教育场所无线网络全覆盖。
(3)推进数字校园、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示范校建设。指导12所省级试点校成为省级数字校园示范校,按“一三六”倍增计划推进全市数字校园试点工作。2022年,全市90%以上学校达到数字校园应用标准。2020年,指导96所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创建工作。到2022年,全市65%的学校成为市级示范校。
(4)推广智能电子学生证、平板等终端使用。2020年,全市基础教育阶段大部分学校实现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使用电子学生证人数达到13万以上,到2022年覆盖所有学校、所有班级。有序推进学生数字平板教学实验。
(5)推进教育资源库为主要内容的空间建设。教师、学生、学科组、学校分别建成个人、集体空间存放教育教学资源空间。至2022年年底,空间覆盖到全市所有师生、学科、学校。
(6)推进在线课堂建设。2022年前,建成涵盖所有学校、学段、学科的微课,开展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在线名校课堂建设。
(7)推进教育信息化团队建设。到2021年年底前,完成长治市教育信息化专家团队(包括维护团队、学科研究团队、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团队和管理团队)建设。2020年10月底前,全市中小学校成立信息化领导组,组成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建设信息化远程学校联合体团队,以联合体为载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2020年,96所示范创建校组建16个联合体,每个联合体成员校5-7所,各县区每个学段至少创建2个联合体。到2021年年底前,全市90%以上学校加入联合体。
2.大力开展九项攻坚行动。
(1)开展城域网建设与联网攻坚行动。本着“分级建设,整体贯通”的原则,完成网络畅通行动。2020年,完成市教育局与县区教育局、市直各学校之间城域网建设。5个以上县区完成县域范围的城域网建设。2021年,实现城域网覆盖全市所有学校。到2022年年底前,全市85%的学校实现无线网络覆盖校园,通过城域网、互联网与泛在网络环境,使访问更畅通、便捷,为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提供网络支撑。
(2)开展中小学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行动。依照国家与山西省《数字校园建设规范》,本着“试点先行、由点到面”的原则逐步推进数字校园建设试点校工作,推进智慧课堂建设,力争到2020年至少有20所学校成为省级试点校、60所学校成为市级试点校、120所学校成为区县试点校。2021年省级40所、市级120所、区县240所。2022年,全市90%示范校学校要达数字校园标准。
(3)开展网络学习空间普及应用行动。通过自主学习、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方式建立学习空间,提升全市信息技术工作人员、教师、学生信息技术素养。2020年,创建2所国家级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示范学校,96所学校中50岁以下90%的教师、60%的适龄学生都要创建自己的学习空间。至2022年,创建10所左右国家级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示范校,全市90%的教师和85%的适龄学生均建有个人空间,实现信息技术应用工作室、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工作室普及到全市所有学校、所有学科。
(4)开展微课程建设研究行动。以微课程建设工程为重点,推进学校校本资源建设。学校各学段、各学科教师开展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学科优质微视频制作,教师有基于本班学生学情的针对性微视频,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微课程应涵盖该学段所有学科大部分课程。
(5)开展现有教育资源应用行动。发挥现有数字教育资源的作用,鼓励师生、学校利用国家、省、市教育资源开展教学应用,实现与国家、省、市、县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互通。加强对现有资源进行重组和改造,主动开发校本资源,重视教学过程中生成性资源(讨论、试题、笔记等)的积累与应用,提升师生利用资源进行教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推进长治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系统应用,2020年秋季开始对现有初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推进综合办公、在线教学系统应用。2021年,实现平台所有系统全面深度应用。
(6)开展教与学融合创新应用研究行动。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独特优势,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方式与教育模式创新。寄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应用、挖掘信息技术真实数据和证据开展研究,改进教与学方式,依托信息技术创建智慧学习空间,实现信息化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开展远程教学、教研、模拟实验等,突破时空限制,探索时时处处可学的有效方式。
(7)开展远程联合体建设行动。制定联合体活动实施方案,每学期开展不少于2次的研讨、交流、展示活动。实现联合体各校优质课堂资源共建共享。开展网络教研、在线研修、联合体名师工作室创建等活动,提升联合体内学校教研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开展同课异构、专递课堂、在线听评课等活动,解决联合体内学校薄弱学科教学困难。到2022年,探索出适合我市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应用的方式方法。
(8)开展网络扶智攻坚行动。重点开展三项网络扶智活动。即针对贫困县偏远教学点开展专递课堂、同步课堂活动,解决教学点专业教师缺乏、开不全课程等问题;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开展学情分析、精准教学、个性化学习和培养,建立学生成长电子记录袋;针对各校教育资源差异合理划分教研盟区、结对学校、学科基地校,开展在线教研,通过网上备课、同伴互助、课题研讨、专家引领等方式,开展一对一资源推送,提升薄弱学校较弱学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9)推进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对全市初中学校综评管理员开展培训,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中小学校综合评价;利用网络联考,对全市学校进行质量监测及统计分析;利用电子学生证平台系统,通过轨迹回放、考勤统计、电子围栏等功能,协助做到防辍、防欺、防隐患;搭建在线问卷大数据平台,通过趋势分析、行为预测及时为管理者决策提供有效信息;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人员管理评价和监测,构造基于综合办公平台,加强对机关人员、学校、教师、学生的管理;利用大数据关联分析,发现短板、明确发展方向,推进科学决策,强化教师队伍管理和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领导机构,加强组织保障。市、县、校均要成立相应的探索实验工作领导组,主要领导亲自负责,确定实验工作具体责任人,完善实验工作制度。各县区教育局、市直各学校要聚焦实验重点,细化实验内容和目标,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于9月底前将《实施方案》报送至市教育局信息中心。《实施方案》要突出创新性、操作性、实效性,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从教学改革实际需求出发,立足通过信息化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要不定期督查工作推进情况,确保实验工作有序进行。
(二)拓展投入渠道,加强经费保障。创新工作思路,积极引入社会力量,探索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完善基本的条件保障和经费保障,注重实验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
(三)讲好信息故事,强化政策落地。全市各级教育信息化工作者要向当地党政机关、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社会积极宣讲国家、省、市各级教育信息化应用发展相关文件精神,要让全市上下真正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使教育信息化优先发展成为全系统、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统一行动。各县区教育局、市直各学校要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中。
(四)严格目标考核,强化绩效保障。各县区教育局、市直各学校要明确探索实验工作目标、进度安排、责任主体、预期成果等内容。市教育局将组织专家团队分阶段深入学校对照实施方案进行评估考核,对推进探索实验较好的县区、学校进行表彰奖励。
(五)优化合作机制,保障均衡发展。推进教育信息化校际联合,开展“三课一研”活动,即专递课、名师云课、名校网课与网络研修,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区域均衡推进。
(六)规范上网行为,保障网络安全。网络关键设备和网络安全专用产品要满足相关国家标准的强制性要求。网络产品、服务要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强制性要求,严禁涉黄、赌、游戏等不良app进人校园,进入教育领域。各县区教育局、市直各学校要设置专门安全管理机构,设立信息安全责任人,对从业人员进行网络安全技术培训和技能考核。要合理划分各种用户的权限,统一身份认证以及采取记录网络运行状态、检测舆情、数据分类、重要数据备份、加密等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