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教育局聚焦构建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坚持把“双减”工作贯穿教育工作全过程,把“减负提质”作为全年工作总目标,紧盯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和各项考核指标任务,完善机制、分类施策,推动全市教育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一、2021年工作总结

(一)重点工作

1.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一是教育经费投入足额保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持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今年以来全市教育支出达47.67亿元,其中市本级支出9.44亿元,切实保障了各级各类教育有序发展。二是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不断扩充。投资9976.75万元,完成新增40所普惠性幼儿园省定任务,其中新改扩建公办园21所,新增学位2265个;认定扶持普惠性民办园19所,惠及幼儿3440名。三是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投入资金4620万元,完成51所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提档升级省定任务,新增学位700个,新建儿童之家47个。投入资金3.23亿元,完成265所义务教育学校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工程,竣工面积6.7万平方米。四是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更加优化。扎实推进小学向乡镇以上集中、中学向县城集聚,全市撤并义务教育学校88所,其中初中38所、小学50所,完成整合撤并50所以上乡村小规模学校市定任务。五是市直学校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新改扩建6所市直学校综合教学楼任务完工2所,其余全部开工。

2.教育综合改革务实有力。一是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提升。组织召开全市课堂改革现场推进会,87所学校组成“项目化学习”联合体,确定全国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试点校99所,课堂教学改革实现全市中小学校全覆盖,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二是作业管理改革持续深化。推行“班主任统筹班级作业制度”“教师试做制度”“全批全改制度”“作业教研制度”,制定《长治市“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作业设计指导》,开展中小学校作业设计大赛,遴选优秀作业案例向全市推广。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现了作业公示制度“全覆盖”和作业时间达标“全覆盖”。三是办学模式改革步伐加快。全市组建联盟校、集团校等发展共同体133个,覆盖全部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四是家校共育改革深处发力。市家校共育指导中心围绕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研发家庭教育进社区、进厂矿、进家庭精品课程45节,组建专业讲师团,举办市级“家校共育”公益讲座10期。全市中小学校全部建立了家长学校,组建家长志愿者团队200余个,涉及服务人员2600名。秋季开学以来已累计开展“家校共育、助力双减”活动1200余次,形成了家校协同育人、协同减负合力。五是职业教育改革跻身全省前列。华北机电学校、长治市职业高级中学、长治卫生学校、上党区职业高级中学、长子县职业技术学校等5所中职学校入选山西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5家企业入选第三批省级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1家企业入选国家级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

3.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今年长治高考成绩,在2019、2020年连续两年明显提升的基础上,总体呈现三个突破:一是达线率实现了新突破。市二本B以上达线人数11733人,达线率48.53%,比去年提高4.43个百分点。其中,一本达线人数3388人,达线率14.01%,比去年提高2.31个百分点。二本达线人数8345人,达线率34.51%,比去年提高2.11个百分点。二是尖优生培养实现了新突破。全市清华、北大共录取18人,总人数比去年增加3人,增幅20%。理科最高分712分,勇夺全省理科状元,也是山西省近十年理科状元最高分。三是县区高中办学质量实现了新突破。各县区一中全部超额完成一本目标,吻合率都超过100%。二本B以上达线率增幅超过10个百分点的县区学校有4所,二本B以上达线率正增长的县区学校达10所。

4.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加强。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一体化推进校长职级制和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全市交流校长68名、教师1352名,签约公费师范生47名,招聘特岗教师537名,进一步促进校长教师资源优化配置。二是教师培训丰富多样。组织长子县、黎城县、武乡县、沁源县7656名教师参加“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合格率99.8%。组织8个县区25010名教师参加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合格率99.59%。2万余名教师分期分批参加“国培计划”、继续教育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各类培训,教师专业素质明显提升。三是师德环境向优向好。组织开展第五届“最美教师”评选活动,评选最美教师10名、最美教师提名奖20名。开展2021年教师节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工作,评选先进集体50个、先进个人623名。为全市所有教师建立“师德档案”和专项负面清单。紧盯寒暑假、周六日等关键时间节点,坚持明察暗访相结合,查处教师违规行为7起。

5.教育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一是教育信息化深度发展。积极推进国家“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建设,完成市级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升级改造,建成覆盖全市各县区、各学校的城域网,为12所试点校1764名教师、2683名学生配备教学平板电脑,促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电子学生证管理覆盖全市216所学校、14万名学生。二是校园安全持续巩固。组织开展开学安全交叉检查,排查各类安全隐患1749条,全部整改到位。建立市级学校安全教育平台,全市各学校全封闭管理、专职保安配备、护学岗设置、一键报警和视频监控实现了四个100%,学生在校安全更有保障。三是教育公平切实保障。营养改善计划全面推进,落实各级营养改善资金3357.6万元,337所学校、59680名学生受惠。完善特殊教育“一人一案、分类安置”机制和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2021年全市107名适龄残疾儿童、19093名随迁子女全部顺利入学。

(二)亮点工作

1.基础教育改革领跑全国。我市在去年获得“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和“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基础上,今年我市被教育部确立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

2.“双减”工作成效全省靠前。今年,我市被党中央、国务院确立为9个“双减”试点城市之一,我们坚持规范与服务同步、减负与提质并重,推动试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截至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校外培训机构纳入资金监管率、建立作业公示制度学校比例、作业时间控制达标学校比例、提供课后服务的义务教育学校比例实现“5个100%”,位居全省前列。

二、2022年工作计划

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坚持“扩资源、抓改革、强队伍、提质量”,努力构建分阶段、有内涵、高质量的教育发展体系,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长治教育。

(一)坚持普及普惠,扩充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全市新改扩建公办标准化幼儿园12所,通过综合奖补、减免租金、培训教师、教研指导等措施,认定扶持普惠性民办园8所,严格落实新建小区配建幼儿园政策,完成市健乐幼儿园迁建工程,着力扩充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拓宽幼儿教师补充渠道,继续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劳务派遣等方式,补充公办园幼儿教师。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有效衔接,帮助儿童少年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遵循幼儿成长规律,持续开展“小学化”专项治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想象力。

(二)关注优质均衡,缩小义务教育城乡差距。巩固深化“双减”工作成果,全面推行“5+2+1”菜单式“双选”模式的课后服务,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排查治理,确保作业公示率、作业时长达标率、课后服务开展率、课后服务时间达标率、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率稳定在100%。实施第三期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计划,完成50所以上农村寄宿制学校提档升级工程,切实改善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坚持“就近就便服从就优”原则,继续推进小学向乡镇以上集聚,初中向县城集中发展。优化义务教育结构,降低民办义务教育占比,年内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县域内控制在5%以内。实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确保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平稳落地。

(三)突出质量提升,实现普通高中内涵发展。科学编报普通高中学校招生计划,逐步落实普通高中县域内招生政策,确保每个县至少建好办强一所公办普通高中。持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施课堂教学教师模块过关、学生达标检测,完成市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提档升级,建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和“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三个国家级示范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深入推进质量提升行动计划,依托省内外优质资源,抓好高三复习备考和尖优生培养,确保本科录取率和清北录取率持续提升。加大普通高中教师编制统筹调配力度,完善学校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社团活动室等硬件设施,保障师资力量、校舍资源满足普通高中发展和高考综合改革需要。

(四)围绕扩大就业,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积极支持华北机电学校、长治市职业高级中学、长治卫生学校、上党区职业高级中学、长子县职业技术学校创建省级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加快推进市级产教融合园区和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持续做好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职业院校与“X”证书培训评价组织合作设立技能考点。办好2022年全市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升育人水平。精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优化专业设置,培育更多优质学科、一流专业和企业急需、专业对口的专业技能人才。

(五)聚焦提能铸魂,提高教师队伍育人水平。探索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提升专职副书记和思政员抓思政工作实效性。深化校长职级制和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扩大校长教师交流比例和数量,推动优秀师资向薄弱学校流动,培养好、选拔好、使用好、激励好校长教师队伍。继续推行按男女1:1设岗招聘教师政策,做好全市教师招聘工作,缓解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实施校长教师分层分类培训工程,常态化开展学科培训和全员培训,加大重点岗位、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大力培育名师、名校长,切实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完善教师荣誉表彰制度体系,深化落实新时代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严肃查处教师违规行为,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营造更加良好育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