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6年全市财政工作简要回顾

2006年,是全市国民经济实现“十一五”规划成功起步,发展势头进一步趋好之年,也是我市各级财政部门奋发有为,各项财政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一年来,面对财政工作的新情况和新变化,以及财政收支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十一五”规划要求和实施“三三战略”、建设“三个长治”的目标,及年初制定的全市财政工作基本思路,认真贯彻落实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抢抓发展机遇,促进协调发展,提高收入质量,优化支出结构,深化财政改革,加强资金监管,努力改善发展条件、发展环境,全年财政改革和发展任务圆满完成,各项工作生机勃勃,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一)着力提高财政收支运行质量,一般预算收入增幅首次超过总收入增幅。一年来,在努力扩大财政收入总量、做大财政收入蛋糕的同时,针对我市一般预算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偏低的问题,全市各级财政部门抓住提高财政收支运行质量、优化财政收支结构不放松,全面加强财政收支运行情况调查研究,科学分析客观实际,认真研究财政政策措施,强化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征管,促进了财政收支结构的逐步改善。特别是完善了煤炭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办法,国土资源和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办法,加大征收管理力度,确保了各项非税收入的大幅增长。据月报统计,2006年1—11月份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96.2亿元,为年预算82.21亿元的116.98%,增长45.12%,增收29.9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2.45亿元,为年预算的150.03%,增长94.14%。预计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101亿元,比上年增长41.48%,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4亿元,比上年增长84.3%。剔除“两权”收入(即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及价款)1—11月份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80.4亿元,为年预算的97.75%,增长21.2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6.65亿元,为年预算26.93亿元的98.94%,增长21.86%,增收4.78亿元;上划中央收入44.25亿元,增长20.99%,增收7.67亿元;上划省级收入9.45亿元,增长20.9%。全市一般预算支出执行43.75亿元,为年预算52.8亿元的82.87%,增长32.04%,增支10.6亿元。其中:农业方面支出3.81亿元,增长50.24%;教育支出9.69亿元,增长8.24%;科学支出4364万元,增长8.31%;医疗卫生支出2.28亿元,增长34.41%;公检法司支出2.63亿元,增长9.63%。全市财政收入总量扩大、结构逐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也朝着公共财政方向进一步好转。前11个月财政总收入规模在全省排队第三,增幅排第五,预计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将突破44亿元大关,增长幅度创历史新高,财政收支运行情况总体良好,从财力上保证了我市推进改革开放、保持社会稳定的实际需要,保证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需要。

(二)全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财政支出全方位、宽领域向“三农”积聚。一是积极落实中央1号文件要求,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当年市财政在潞城市开展了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清理、归并、整合支农资金试点,省、市、县整合支农资金300万元,提高了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积极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综合开发,市级预算安排资金310万元,推进了农田水利及农业经济区建设。三是深入落实支持粮食生产的财政政策,拨付粮食直补资金1931.5万元、综合直补资金2733.5万元,农机具购置直补资金200万元,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支持了粮食生产发展。四是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市财政共拨付资金630万元,确保了7个县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试点面达到了53.85%。五是继续支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市财政落实配套资金380万元,解决了17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六是认真做好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市、县的指导和协调工作,及时拨付中央及省级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9911万元,拨付提高村级管理费补助标准4143万元,取消农业税转移支付资金4485万元,推动了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入开展。

(三)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财政支持经济建设的方式实现新的突破。当年各级财政支持经济建设的方式由直接投入向间接投入转变。一是市财政成立了由财政控股的政策性担保机构──长治市财鑫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注册资金2亿元,目前已到位5000万元,两个财政总收入在亿元以上的县——郊区和黎城也相继成立了担保公司,为财政资金发挥引导、调控作用,促进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二是高度重视推广和应用先进科技成果,1—11月,全市科技三项费支出333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09%,增支333万元,有力地扶持了潜力产品发展计划、科技创新计划和科技推广计划的实施。三是全面完成第二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工作,6所中小学校、817名教职工及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及公用经费,纳入财政供养范围,进一步推动了国有企业改制。四是落实《长治市创名牌表彰奖励办法(试行)》,拨付资金600万元,对获得国家和省级名牌产品、免检产品和质量信誉企业称号的90家企业给予奖励,支持了全市名牌战略的实施。在扶持新型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大发展环境、生态保护的建设投入,积极争取国债补助资金1650万元,支持了城市供水和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及村村通项目建设;争取国家补助资金1.2亿元、省级补助资金1.1亿元,市级配套4880万元,支持了潞安采煤沉陷区治理等重点工程建设。拨付资金500万元,支持招商引资、产品推荐,为企业参加沪洽会、中博会、港洽会搭建了平台。积极支持保护生态环境, 1—11月份市财政投入环境保护和蓝天碧水工程专项资金2160万元,促进了工业新型化建设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四)积极支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财政公共事业、公共服务支出得到有力保障。一是积极落实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资金,拨付长子、屯留、长治县和城区、郊区家禽扑杀补助款5318万元,全部兑现到了因为疫情而遭受损失的家禽养殖户。二是及时拨付燃油补贴1209万元,按补贴标准对城市出租车和农村客运车辆等进行逐户补贴,使因成品油价格上涨而受到冲击的群体及时享受到了政策的优惠。三是积极筹措补助资金,落实扶持就业和再就业资金3843万元,保障了社会保险补助、公益岗位补助、劳动力市场建设和下岗职工出中心与失业保险并轨支出。四是支持城乡12项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拨付城市和农村低保资金5956万元,促进了城乡低保对象应保尽保;拨付城市和农村医疗救助补助资金75.9万元,及时救助了全市农村医疗救助对象。此外,城市退伍兵、农村老党员生活等都受到了政策资金的补助。五是落实乡镇村级公共卫生组织“三改一建”和“三创一建”资金461万元,进一步改善了乡村医疗条件;支持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支出250万元,缓解了人民群众看病难问题。六是尽力支持发展教育事业,确保各项重点支出按期拨付,拨付全市中小学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4157万元,拨付市直新建和扩建7所学校资金2600万元,拨付远程教育工程配套资金389万元,补助农村寄宿制困难学生生活费114万元,拨付新建、改建标准化操场补助资金250万元,保障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资金需要。七是调高市直单位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增补财政配套资金720万元;拨付公务员医疗补助资金和增发企业离休干部烤火费750万元,并落实公务员调资政策,按照省定预调标准全部发放到位,进一步解决了行政事业单位及企业离退休干部待遇偏低问题。八是安排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创建、大要案办理、科技强警等市本级专项资金2500万元,促进了全市平安创建工作。九是大力支持城市特色化建设,确保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新区规划的实施和新闻中心、体育中心、会展中心等重点工程的顺利启动。

(五)不断完善适应发展要求的财政管理体制,财政管理改革提标扩面步伐加快。一是积极配合省搞好财政体制改革前期准备工作。省政府规范财政体制方案征求意见稿出台后,为理顺省、市、县三级财政的分配关系,市财政广泛听取各县市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上报有关数据和情况,按照增强县级财政实力的原则,到年底完成了市级与县区间的财政体制调整,确保了新的财政体制从2007年1月1日起正常运行。二是努力做好“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工作。列入试点范围的长治、襄垣两县,严格按照省厅要求,完成了制定实施方案及相关制度工作,并在各乡镇全面启动。三是部门预算改革进一步深化。全面完善部门预算支出标准,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编,市本级2006年部门预算编制更加细化。进一步加强了对县级部门预算改革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所属14个县市区在上年8个县市区的基础上全面铺开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四是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工作稳步实施,当年的预算执行数据按规定进行了新科目转换,为2007年启用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编制预算做了充分准备。五是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通过培训规范了资金拨付系统,简化了支付流程,市直国库集中支付面由上年的80%扩大到了100%。集中支付资金12.24亿元、28110笔,增强了政府资金的宏观调控,提高了预算约束力,防止了财政资金的挤占挪用。各县市区改革步伐也在加快。六是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理顺了市级政府采购监管机构和执行机构,规范了“管采分离”运行机制,据最新统计,1—9月份,全市政府采购资金达到1.50亿元,同比增长13.8%,节约资金1669万元,节约率为10.04%。七是认真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年内完成了市县两级能源基地建设基金、教育行政事业费等专项检查,全面开展2005年度各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票据年审工作,强化了票据日常监管。八是认真贯彻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理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登记工作全面铺开,当年市财政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证年检124户、发放产权证187户,收缴公有房屋租赁资产占用费4697万元,回收报废锅炉、机动车辆等资产39台(件)。

(六)财政法制工作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督和会计管理工作更加严格有效。各级财政将财政法治、财政监督和会计管理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首先,全面加强财政法制建设,规范财政执法工作。全面启动了财政“五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举办了财政系统行政执法责任制专题培训,进一步健全完善了财政执法人员和新录用公务员法律知识培训考试办法及错案追究制度;促进了财政执法主体合法、权限法定、程序规范、责任明确;其次,全面加强财政监督,治理违规使用财政资金现象。认真开展县乡财政预决算执行情况检查和内审工作,当年检查县级财政4个、乡级财政35个,检查面分别达到28.5%和25%,累计检查资金15.95亿元;检查内设机构7个,检查面达到30.4%;积极开展专项检查,检查使用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补助等专项资金的乡(镇)村48个,检查资金1.46亿元,对检查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责成有关县区进行了认真整改。第三,全面强化会计管理工作,积极推进诚信会计管理体系建设。在全市会计领域推行“和谐”、“诚信”两个会计管理评价体系,建立了会计个人诚信库;强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和会计职称、从业资格考试工作,共培训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4600多人次,完成了5000多名人员考试的组织和考务工作;认真开展《会计法》和《山西省会计管理条例》重点检查,共检查行政事业单位2378户、会计师事务所和专职资产评估机构8户,进一步提高了财会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社会公信力。

总体来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有力监督与支持下,我市财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依法理财、科学理财、高效理财迈出了新的步伐,多项工作受到了省有关部门和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2005年度全市财政工作目标责任制获全省优胜单位;2005年度的全市财政总决算、部门预算、预算执行分析获全省第一;财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获全省二等奖、企业财会决算及企业财政快报、财政信息工作及“三项治理”获全省先进单位称号;人大议案、政协提案办理、依法治理、行风评议工作等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但也面临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基础还很薄弱,有些增收因素的稳定性、长期性不可预见;二是一般预算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仍然偏低,财政支出满足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压力较大,县乡财政困难仍很突出;三是财政管理改革与绩效评价体系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对此,我们将在2007年的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

二、2007年主要工作初步安排

(一)总体思路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市财政与经济工作的实际,2007年我市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实施“三三战略”和建设“三个长治”,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努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增强公共财政保障能力,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强化财政监督,着力支持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支持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支持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和和谐社会建设,支持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以财政工作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二)预期目标。预测经济发展态势,并参照“十一五”规划, 2007年财政工作的预期目标是:全市财政收入计划安排98亿元,增长15%。其中,国税安排57亿元,地税安排34亿元,财政部门安排7亿元。

(三)基本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和落实“生财有道、聚财有度、用财有效、节财有方和管财有法”的科学理财观,进一步推进科学财政、公共财政、和谐财政、高效财政和法制财政建设。

1、生财有道。就是全面正确处理财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积极探索发展经济、做大财政蛋糕的方法途径,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支持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支持人的全面发展、支持自主创新、支持五个统筹,推进改革、开放、稳定和环境友好,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聚财有度。就是正确处理集中与分散的关系,理顺财权、事权的关系,建立财权、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解决肢解财政职能问题。

3、用财有效。就是注重加强财政资金安排和使用的决策科学性建设,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发展的顺序,合理安排财政支出。

4、节财有方。就是继续贯彻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提倡艰苦奋斗、厉行节约,严禁花钱大手大脚、公费大旅游、公款高消费等奢侈浪费行为,尽可能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

5、管财有法。就是以大局和事业为重,进一步全面深化财政各项管理改革;以现行的财会法规和制度为准绳,坚持不断规范理财行为,营造理财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良好氛围。

围绕上述总体思路、预期目标及基本要求,2007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要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以支持“三农”为中心,继续全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级财政要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加大“三农”的投入。一是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抓住当前经济发展较快和财政增收较多的时机,继续巩固、完善、加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实实在在为农民办一些实事。二是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重点支持农业七个产业区和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以及农村产业化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清理、归并、整合支农资金,继续推进以县为主的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全面落实财政对农业的各项补贴政策。重点支持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支持粮食生产政策的落实,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三是加大农村教育、卫生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支持农村公共事业发展。重点支持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支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落实“两免一补”资金。支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和乡镇卫生院建设。支持农村普及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及村村通水泥(油)路、村村通客车和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促进农村改水、改厨、改厕,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二)坚持以支持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为着力点,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要进一步积极支持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在用好、用足、用活国家和省财政促进经济发展政策的同时,积极筹措和整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选择公共财政支持经济建设的方式和方法,采取贴息引贷、投资入股、信用担保、以奖代投、审批服务等手段,积极支持符合国家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的项目。积极筹措和整合国有企业改革专项资金,解决好关闭破产、职工补偿、股权转让、社保接续、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离办社会等问题,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加强对市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设的组织指导工作,积极完善市、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不断提高我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三)坚持以支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切入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是把完善市场调节机制作为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基本手段,用好鼓励技术创新、限制落后工艺的财税政策,加大对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入和扶持力度。二是充分利用节约资源的财税政策,鼓励推广使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促进资源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支持发展循环经济。三是充分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优先采购财政部公布的节能产品、环保产品,建立健全行政事业费节约使用奖惩机制,大力倡导健康、节约、环保的消费模式和良好社会风气,促进节约型机关、节约型单位建设。四是着力支持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在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投入的基础上,支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重点支持潞安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的实施。五是着力支持城市环境优化工程,抓好城市道路的新建和改建,重点支持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工程建设。促进城市特色化工程建设。六是着力支持城乡公路交通建设及水资源保护和开发,支持公路、铁路通道和交通沿线荒山绿化。七是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推进实施“蓝天碧水工程”,进一步改善水体和大气环境。

(四)坚持以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支持和谐社会建设。重点要在继续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支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继续支持市区7所中小学新建、扩建和改造工程。要支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逐步改善基层图书馆、文化站等基础设施,扶持节庆文化和社区文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加强社保资金的监督管理,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支持做好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个人养老金账户试点工作;完善和落实财政投入、小额贷款担保、免费培训和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支持下岗职工再就业,重点支持零就业家庭的就业;进一步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等12项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城乡公共卫生机构建设。支持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处置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引导生产企业增加安全投入,保障广大企业职工的生命安全。提高政法经费保障力度,重点改善贫困地区政法机关办案能力,加快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平安长治”创建工作。

(五)坚持以提高财政收入质量为目标,优化财源结构,建立完善财政收入长效增长机制。为提高一般预算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升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促进财源结构不断优化。二要加强地方税政管理,完善税收征管手段,强化税源监控,加大对契税、房产税、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等税种的征管力度,打击偷逃骗税行为。三要加强非税收入征管,严格按“收支两条线”收缴管理和运行。按照《长治市级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缴管理办法》,加大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力度,确保各项非税收入应收尽收。四要完善财政体制,努力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按照省政府确定的新财政体制,合理划分收入级次,确保各项税收收入及时入库,并继续积极做好“省管县”和“乡财县管乡用”改革试点工作,落实好“三奖一补”政策,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增收节支约束机制。

(六)坚持以深化财政改革为主线,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积极推进法治财政建设。一是加快公共财政改革步伐。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完善定额标准体系和项目库管理制度,按照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的新科目、新软件编制2007部门预算,确保2007年1月1日起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全面实施。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市本级要积极规范国库集中支付程序,拓展直接支付范围,提高资金拨付效率,县级要加快改革步伐。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扩大采购范围和规模,市级和各县市区都要实行政府采购监管机构与执行机构分设,实现“管采分离”。进一步拓宽财政支出绩效考评领域,加大财政投资评审力度,实行重大决策法律咨询论证审核办法,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财政部门决定相结合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财政决策机制。二是加强财政监督,进一步推进依法理财进程。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努力将所有财政收支活动纳入法治范围。全面落实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完善事前投资评审、事中跟踪监控与事后绩效考评相结合,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监督机制。继续做好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加大“一法一例”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发挥好会计监管作用。三是严格财政支出管理,完善财政支出标准,勤俭办一切事业。切实增强财政支出的责任意识,严格预算约束,坚决杜绝各种铺张浪费行为。充分利用当前财政收入形势好的有利时机,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提高财政运行质量。四是加强企业财务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建立企业财务监督机制,强化企业财务信息管理,促进企业规范财务行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使用效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完成好2007年财政工作任务,各级财政部门要坚持不懈抓好财政干部培训教育,严格执行财政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和计划,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要坚持不懈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按照全市财政工作部署,发扬求真务实作风,聚精会神抓工作,心无旁骛谋发展;要坚持不懈把促进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在安排财政资金中注重调查研究,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要坚持不懈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完善防止腐败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强化资金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发挥财政部门职能作用,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各级财政部门都要按照省、市部署,振奋精神,埋头苦干、鼓足干劲,团结拼搏,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的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