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市政府并省财政厅:
现将我市2009年财政工作总结及2010年财政工作的初步意见报告如下:
一、2009年财政工作简要回顾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全市上下拼搏进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财政厅的直接指导与支持下,全市各级紧紧围绕“四位一体”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首要任务,齐心协力,迎难而上,努力促进我市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在此基础上,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年初确定的基本工作思路,坚定信心、稳定增收,节约支出、保障民生,精细管理、科学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积极财政政策,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影响,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同时,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深化各项财政改革,依法理财、科学理财,各项财政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为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积极应对金融危机,财政总收入创历史新高。一年来,为扭转财政收入下滑态势,各级财政部门深入开展了“下基层、促 ‘三保’”活动,一是千方百计组织收入。深入各县市区和部分纳税大户调研服务,严密跟踪经济走势,加大财源监控力度,确保了全年保增长目标圆满完成。二是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切实加大对土地使用税等地方性税种的征管力度,有效增加地方可用财力;三是依法征收,应收尽收。积极开展清理欠税工作,巩固和加强财税库横向联动机制,防止了收入流失。
据财政收支月报统计,全市全年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177.91亿元,为年初预算的101.33%,比2008年增长11.51%,增收18.36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9.57亿元,为年初预算的102.06%,增长11.09%,增收6.95亿元。分征收部门看:国税部门完成95.02亿元,为预算的101.06%,增长10.48%,增收9.01亿元;地税部门完成60.37亿元,为预算的101.46%,增长10.60%,增收5.79亿元;财政部门完成22.52亿元,为预算的102.07%,增长18.79%,增收3.56亿元。县级财政总体增收, 14个县区中,有8个实现了财政总收入超预算、超同期,增幅在10%以上,其中:高新区增长64.91%,增收9.81亿元,超预算46.98个百分点;长治县增长33.49%,增收6.06亿元,超预算10.83个百分点;襄垣增长26.76%,增收5.62亿元,超预算12.84个百分点。在财政增收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全市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顺利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双增长目标,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规模均名列全省第二,总收入进度和增幅全省排名第三。在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的基础上,财政支出比上年有较大增长,全市一般预算支出累计执行112.36亿元,为预算的87.89%,比上年增长15.66%,增支15.21亿元。其中,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累计执行27.03亿元,为预算的85.57%,增长20.81%,增支4.66亿元。县级一般预算支出累计执行85.33亿元,为预算的88.65%,增长14.12%,增支10.56亿元。
(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支持经济发展成效明显。一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利用国家实施扩内需、保增长等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政策措施,积极筹资近1.3亿元,争取中央项目资金4.43亿元,市级配套2.5亿元,全力支持了工业经济转型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拨付企业改制资金8771万元、淘汰落后产能资金5043万元,解决了长轴等20户破产改制企业的破产清算和遗留问题,支持了99户企业138个项目淘汰落后产能。健全财政信用担保体系,全市14个县市区都成立了政策性担保公司,注册资金和资本金总额达到3.52亿元,比上年增加1.65亿元,共为157户企业提供担保5.32亿元,其中市财鑫担保公司为48户企业提供担保2.27亿元,有效地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争取上级环保专项资金4500万元,支持了“三河三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及农村环保项目建设,落实市级环保补助资金3240万元,重点支持了全市焦化、冶金、建材、化工等29个污染治理项目。投入160余万元支持扩大旅游消费,拨付大峡谷攀岩赛专项经费1000万元,拉动了旅游消费和扩大内需。大力开展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活动,及时制定我市农电下乡补贴资金管理办法,改进兑付方式,加快兑付进度,全市兑付补贴资金911万元,兑付率达到90.3%。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拨付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资金185万元,扶持了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网络企业11家、农村便利店234所,提高了农民消费能力,拉动农村消费升温。
(三)加快公共财政建设,各项惠民支出足额到位。当年,全市各级财政在保工资、保运转的基础上,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农林水事务支出11.85亿元,增长19.25%,增支1.91亿元,其中市级生产性资金安排5897万元,集中用于支持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8393万元,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落实粮食直补、粮食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等各类惠农补贴2.7亿元。落实造林绿化资金8646万元,有力地推进了造林绿化六大工程和“1+5”城市群生态圈建设。下达中央、省农村饮水安全资金1430万元,市级配套352万元,进一步解决了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支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教育支出23.74亿元,增长18.92%,增支3.78亿元,当年共下达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专项资金1.48亿元,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1.59亿元,农村义务教育补助资金1463万元,中职助学金3618万元,高中阶段教育免学费1339万元等,进一步缓解了困难群众家庭子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健全城乡社保体系,积极促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12.57亿元,增长9.84%,增支1.13亿元,其中下达城市低保资金1.12亿元,新农合资金1.53亿元,基本养老金做实个人帐户2.58亿元,实施“五缓四降三补政策”资金1764万元,农村低保特困救助资金8808万元。投入资金1500万元,在长治县、屯留积极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使两试点县的5万名60周岁以上农村老年人享受到了养老保险,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保障覆盖面。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医疗卫生支出8亿元,增长21.3%,增支1.41亿元,其中投入村卫生所“全覆盖”资金1394万元,用于新建卫生所和落实每人月400元的乡医待遇;下达社区卫生服务经费1027万元、大学生村医流动卫生所经费257万元等,有效缓解了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同时,各级财政部门努力促进文化体育繁荣,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61亿元,增长8.87%,增支2128万元,下达1亿元资金支持了市图书馆、剧团、歌舞团、新闻中心、体育中心等场馆建设,支持面向大众的“周末大剧院”公益演出,推出《小二黑结婚》、《枫叶正红》等精品之作,足额保障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补助,并有力支持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乡镇文化站建设及农家书屋建设。加大对综合治理、公共安全的支持力度,公共安全支出6.94亿元,增长11.28%,增支7036万元,确保了民生不断改善,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积极筹资510万元,保障了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需要;及时下拨旱灾、雹灾、雪灾等救灾资金1247万元,有效帮助了我市灾区群众恢复生产生活;拨付专项资金1959万元,有力支持了四川茂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拨付各项政法专项支出2805万元,保障了全市应急需要和安全管理。
(四)强化管理厉行节约,有力保障科学发展需要。面对较为突出的财政收支矛盾,各级财政部门加强财政法制宣传教育与考核监督工作,细化预算编制,保障农业、科技、教育等支出按法定增长比例足额安排,加强部门结余资金统筹使用,推进行政事业资产配置更新和报废工作,市直共收缴公有房屋租赁收入和国有资产占用费380万元,并公开拍卖处置了行政机关罚没物品和废旧物品。强化预算执行管理,加快预算支出执行进度,推行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全年投资评审资金7.98亿元,审减资金2.48亿元,审减率达到31.16%。加强财政监督,全面开展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小金库”专项治理,自查自纠阶段查出27个“小金库”,涉及金额892万元,重点检查阶段查处“小金库”21个,涉及金额417万元,并开始着手进行审结处理。认真开展县、乡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检查,全面开展系统内部监督检查,检查面占单位总数的30.7%。严格会计管理,检查了140所中小学校“一法一例”执行情况,开展了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查处违纪金额122万元,将会计人员注册登记与继续教育结合,全年培训会计人员8900余名,并培训农村会计4365名,提高了会计人员素质。深化财政管理改革,继续规范和完善“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在 “乡财县管乡用” 改革7个试点县的基础,又增加屯留、长子两县,试点面达到64%以上,改革范围进一步扩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顺利推进,市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资金完成24.02亿元,增长20%,14个县市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面启动。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通过“票款分离”运行机制,收缴财政专户资金9.36亿元。积极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成功完成市县办公自动化协议供货联动采购,为市公交公司采购公交车106辆,全市全年政府采购资金总额达5.61亿元,节约率为9.64%。市级和城区、沁源预算单位公务卡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共办理公务卡6595张,其中市级3414张、试点县区办理3181张。同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的有关规定,在年初预算安排时,按规定压缩了党政机关的接待费、车辆购置费、出国(境)费等专项经费,核减了人均定额公用经费和交通费,共核减市级机关单位一般性支出953万元,全力保障了科学发展需要。
过去的一年,我们既承受了减收与增支的双重压力,又承担了保民生和促发展的双重任务,能够取得以上成绩实属不易。虽然2009年我市经济运行逐步触底反弹,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向好,煤炭资源整合顺利推进,各项税收呈现稳步回升态势,但我市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并存,财政增收空间仍然较小,县级财政收入极不平衡,平顺、壶关、潞城、郊区和黎城、武乡等6个县市区未能完成全年收入预算任务,比预算短收12亿元,比上年减收11.4亿元。可以说2010年财政收支压力仍然较大。
二、2010年工作初步意见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打好“十二五”规划实施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九届十次全会、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总体部署,以及财政经济工作面临的新形势,2010年我市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市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实施“四位一体”发展战略和全市“保发展、促转型、惠民生”的经济工作基本要求,保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更加注重提高收入质量、优化支出结构、深化财政改革、增强理财能力,更加注重支持调整结构、强化“三农”、扩大内需、改善民生,更加注重促进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建设,着力提高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全面推动长治财政科学发展,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长治作出新贡献。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2010年全市财政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加强调控,增收节支,保障民生,精细管理,促进发展。
2010年,摆在我们面前有两大困难:
一是收入增长难。2009年全市财政收入完成177.91亿元,比2008年增收18.41亿元,其中有2008年结转的税收收入27.7个亿。如果剔除此因素,当年实际完成150.21亿元。在上年基数较大,今年增收空间较小的情况下,我市确定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目标为8%。
二是支出安排难。如果按照8%的增长目标,全市今年将新增财力7亿元左右。但初步测算全年需新增支出约12亿元,如增人增资、事业人员全面实行绩效工资、公务员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再次调资等个人部分需增支11亿元,社保提标、法定支出等需增支1亿元,全市支出缺口5亿元。加之财力增加仍将主要集中在动力煤资源富裕的县,对于资源匮乏以及以焦炭、钢铁为经济主体的县市区,2010年的财政收支矛盾将更加突出,预算平衡任务异常艰巨。
为应对财政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2010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要紧密结合长治实际,在实施财政政策和开展财政工作中,坚持和把握“五个继续”:继续把推进结构调整放到重要地位,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继续把促进扩大内需放到重要地位,切实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继续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到重要地位,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继续把深化财政改革放到重要地位,切实增强财政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继续把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放到重要地位,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绩效,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一)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是继续支持优化环境、改善民生、拉动经济增长、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完成全市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程,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项目群建设,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项目审核,保障资金拨付,确保项目全面完成。二是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加大对中小企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的财政支持。三是继续畅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推进市县财政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财政专项筹资管理办法,支持我市工业经济完成转型升级项目。四是继续积极帮助企业缓解困难,全面落实国家调结构、扩内需、促转变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发展中促进转变,在保持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二)加快公共财政建设,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一是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救助力度,提高城乡低保、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部分优抚对象待遇水平;二是继续优化发展教育事业,健全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解决好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问题。三是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继续支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扎实地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推进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四是积极促进各项就业政策落实,进一步缓解城镇居民的就业困难,加强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逐步改善居民住房条件。五是支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领域的项目建设。
(三)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推动“三农”稳定发展。一是大力支持发展现代农业;二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两区”开发;三是认真落实惠农政策,保障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及时足额到位;四是稳步扩大农村需求,进一步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加快支持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
(四)继续深化财政经济体制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一方面支持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对经济的服务功能;进一步促进所有制结构优化,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另一方面加快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加强预算编制管理,细化预算编制;强化预算执行管理,逐步建立预算支出执行责任制,推进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加强财政监督,强化事前和事中监督,认真开展重大支出项目评审以及政策落实情况调研。
(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确保财政政策全面落实。一是要继续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亲民工作作风;二是要坚持依法行政,切实落实财政惠民政策;三是强化服务,积极创新便民服务方式;四是提高素质,打造为国理财、为民服务的财政干部队伍。要加强调查研究,落实工作责任,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优化服务环境,提高工作效率,身体力行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确保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