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0年及“十一五”财政工作总结
站在“十二五”开局之初,回眸过去的5年,我市财政走过了很不平凡的历程,同时,也在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精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财政收支运行中的重重矛盾和困难,面对经济社会建设的繁重任务,各级财政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财政厅的直接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迎难而上,砥砺奋进,保持了财政收入平稳较快增长,收支规模逐年扩大,财政改革和管理进一步深化的良好局面,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财政目标任务,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新成就,为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顺利实施“四位一体”发展战略,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长治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认真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确保了财政收支平稳健康运行
面对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的有利时机,各级财政部门以组织收入为中心任务,坚持依法治税,依法征管,确保各项收入应收尽收,及时足额入库,全市财政收入呈现出月度收入平稳推进,增长幅度逐月攀升的恢复性增长的态势。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198.03亿元,为年预算的102.67%,比上年增长11.31%,增收20.12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7.90亿元,为预算的104.84%,增长11.97%,增收8.33亿元。全面超额完成了年度预算任务,全市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双八”增长目标和市委、市政府年终确定的“双十一”考核目标。
“十一五”时期,全市财政收入累计完成762.58亿元,5年年均增长22.72%,比“十五”时期增长276.36%,绝对额增收559.96亿元,收入规模在全省11个市中的排位由“十五”末(2005年)的第3位前移到第2位。从县级收入情况看,10亿元县由“十五”期末的1个增加到“十一五”期间的8个,襄垣、郊区、高新区、长治4个县区超过20亿元,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2010年各级财政部门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坚持把科学界定支出责任,合理编制支出预算,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力促财政支出向公共服务领域倾斜,着力改善民生,努力增加公共财政支出,提高经济社会发展保障能力。
全市一般预算支出执行135.93亿元,增长20.66%,增支23.28亿元。其中,农林水事务、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民生支出增支 亿元,占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增量的 %。“五个全覆盖”、“十件实事”等重点工程保障有力。
“十一五”时期,全市财政支出规模跨越式增长,一般预算支出累计执行 亿元,年均增长 %,比“十五”时期增长 。确保了“十一五”完满收官,为“十二五”转型跨越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充分发挥财政宏观调控作用,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支持科技成果推广和应用。各级财政部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通过贷款贴息、资本金入股和注入启动资金等方式,认真落实国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措施,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换。2010年,全市科学技术支出1.46亿元,为年预算的99.86%,增长22.32%,增支2657万元。“十一五”时期,全市科技支出达到5.03亿元,5年平均增长23.56%。积极扶持科技潜力产品发展、科技创新、科技推广计划实施、科技人才培训和高新技术产业壮大、循环经济发展等,促进了全市工农业生产及社会事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在积极采取措施支持解决企业运转困难的同时,根据我市产业特点,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各级财政采取担保、奖励、贴息、补贴等方式,累计投入支持工业经济转型发展资金1.47亿元,企业改制资金6.01亿元、淘汰落后产能资金1.51亿元,支持了LED项目建设及HF乳化油项目建设等,解决了长轴等26户破产改制企业的破产清算和遗留问题,有力地支持了工业经济转型发展。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壮大。各级财政部门积极转变支持企业发展的方式,建立健全由财政控股的政策性担保体系。2006年,经市政府批准,市财政成立了长治市财鑫担保有限责任公司, 2009年,又制定出台了《长治市关于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市县担保机构,努力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缓解融资困难。市县两级不断加大担保体系建设力度,到2009年底,全市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达到17户,注册资本金达到3.53亿元。2006—2010年,市县两级政策性担保机构共为各类企业担保贷款18.99亿元,有效发挥了财政资金引导、调控作用,促进了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壮大。
积极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完成了第二批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6所中小学、898名教职工及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及公用经费纳入财政供养范围,进一步推动了国有企业改制,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
落实扩内需政策。2009年以来,争取扩内需保增长中央投资项目资金4.43亿元、省投资项目资金8151.4万元,落实配套资金2.5亿元,全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用于污水处理、城乡公路建设、基层文化站和医疗设施等社会公益服务项目建设,累计建设项目424个,有效推进了新型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善、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工程建设,拉动了经济和财政收入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提高。
支持搞活商贸流通和扩大消费。从2009年起,我市各级财政部门认真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汽车以旧换新工作,完善补贴资金兑付办法,加快兑付进度,截至2010年10月底,全市累计兑付家电下乡产品补贴资金5100万元,兑付率99.3%,汽车摩托车下乡产品补贴资金4000万元、汽车以旧换新补贴资金850万元。支持搞活农村市场,促进消费,累计下达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家政网络建设专项资金198万元、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专项资金1603万元、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双百工程”专项资金460万元、“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资金820万元。下达“放心粮油工程”资金649万元、产粮大县奖励资金1.36亿元、粮食晾晒烘干等设施补助资金200万元、农机深松作业补贴资金660万元。继续实施对公益性行业和特殊群体油价补助,发放成品油价格补贴1536万元。支持旅游促销,安排旅游专项资金400万元,支持了县级旅游项目改造和全市旅游项目建设。
(三)不断提高社会事业保障能力,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共同进步
健全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促进农村发展。各级财政部门坚持把支持“三农”作为经济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建设。2010年全市农林水事务支出15.37亿元,为年预算的87.23%,同比增长28.37%,“十一五”时期累计支出48.91亿元,年均增长22.32%,有力地支持了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了发展优势特色和安全高效农业,扶持了农村新能源综合利用、新农村建设、山老区开发、农村扶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有效地稳定了粮食生产,促进了农业保障能力提高。
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2010年全市教育支出28.04亿元,为年预算的93.37%,同比增长17.3%,“十一五”期间累计支出100.66亿元,年均增长22.16%,有力地支持了完善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改善城乡基础教学设施设备、维修改造中小学校舍等资金需要,保障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制度顺利实施,促进了全市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支持文化、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和计生政策落实。2010年全市文体传媒、计生支出2.8亿元,为年预算的92.55%,同比增长6.14%,“十一五”期间累计支出15.32亿元,年均增长7.34%,有力地支持了全市文化百花齐放、群众性体育蓬勃发展及计生政策的全面落实。
健全和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2010年全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2.12亿元,为年预算的91.54%,同比增长3.36%,“十一五”期间累计支出51.98亿元,年均增长18.2%。提高了农村低保、城市低保标准及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城市低保工作成效显著,先后多次提高城市低保标准,人均补差由2006年的200元提高到2009年的245.1元;农村低保工作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到2009年底,农村低保年补差达到792元,较2006年增加432元,有效解决了城乡困难群众的实际困难,特别是积极支持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五年累计投入6819万元,建设农村敬老院134所,提高了五保对象供养水平;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在长治、屯留两县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使5万多名60周岁以上农村老年人享受到了养老保险,2010年又增加潞城市为试点县,进一步扩大了保障覆盖面。此外,社会福利、优抚安置、救灾救济和残疾人事业所需要的资金均得到足额安排和有力保障。
积极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全市再就业资金累计支出2.7亿元,年均增长33.5%,全方位支持公益性岗位开发、创业培训、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小额贷款贴息等创业就业政策的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形势逐年好转。
支持医疗卫生体系建设。2010年全市医疗卫生支出10.03亿元,为年预算的90.12%,同比增长24.85%,“十一五”期间,累计支出32.36亿元,年均增长34.05%,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市医疗卫生支援农村医疗卫生,医疗卫生资金向基层倾斜,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促进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到2010年11月,市级累计下达资金7856万元,建设廉租住房1484套
切实保障突发事件应急需要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各级财政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需求,落实各项救灾资金,帮助了灾区群众恢复生产生活。在增强应急能力的同时,加大对综合治理、大要案侦破、平安创建、科技强警的支持力度。到2010年11月底,全市公共安全累计支出28.67亿元,年均增长16.97%,有力地维护了全市社会稳定,保障了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四)不断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推动了“生态兴市”战略实施
支持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工作。各级财政积极组织环保专项建设资金项目申报工作,争取中央和省级提高环境监测能力和治理环境污染专项补助,落实配套资金。2010年全市环境保护支出7.1亿元,为年预算的80.34%,同比增长73.57%。“十一五”期间,市财政争取上级环保专项资金2.6亿元,下达市级专项资金1.6亿元,重点支持了各县市区环境监察执法标准化建设和焦化、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的污染治理工作。
持续加大对重大环境治理项目的支持力度。2010年市财政共争取上级资金1.79亿元,配套资金1.23亿元,确保了采煤沉陷区治理、国家病险水库改造加固、农村地质灾害治理等三大工程的顺利实施。
坚持不懈加大对城市环境建设的支持力度。市财政累计投入城市绿化资金1.3亿元,支持城市绿化,绿化覆盖率达到47.8%;累计投入各类城市建设项目资金9.7亿元,保证了城市道路改扩建、集中供热、城市硬件设施及绿化美化建设等,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健全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有力地支持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森林城市、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等,使魅力长治的环境更加清新宜人,美誉度和知名度大幅度提升。
二、2011年及“十二五”工作初步意见
(一)2011年及“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和起步之年;“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长治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更是我市财政加快发展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当前和未来五年,既存在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和挑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推进,国内外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省和我市转型跨越。国家扩大内需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深入实施,对能源、材料和装备的需求将持续增加,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循环经济试点和生态省试点,特别是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将为我省和我市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也将有力增强我市财政发展后劲,为财政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
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产业结构单一化、初级化、重型化问题比较突出,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城乡区域发展水平不高,社会事业发展不协调,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压力较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改善欠账较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发展环境欠佳,对外开放程度较低,政府职能转变还不适应转型跨越发展的要求,干部思想解决程度不够。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存。
1、有利条件
(1)加快推进工业新型化,必将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撑点。“十二五”时期,我市工业增加值将新增800亿元,到2015年,将形成传统产业与新型产业双牵引的产业结构格局。传统产业将突出“全循环”,新兴产业要“抓高端”。煤炭、电力、冶金、焦炭四个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将新增400亿的工业增加值。装备制造、煤化工、新材料、医药、食品、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将新增增加值400亿元。通过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兴起,我市的经济档次和规模将有大幅度的提升,这将有力地支持绿色GDP翻番目标的实现,推动财源基础巩固和规模逐步扩大。
(2)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政策,必将拓宽经济财政发展空间。未来五年,全市招商引资将作为抓住战略机遇期的重大举措并长期坚持,把招商引资将作为考核一个地方一个班子的重要参数。引进资金要达到年均增长20%以上,经济增长速度要达到年均增长20—25%。将带动全市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实现翻番目标。据2010年7月统计,全市投资项目共883项,其中续建项目367个,新开工项目516项,竣工项目182项。今后,随着中央、省、市、县项目投资逐年完成,必将拉动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加。
(3)加快市域城镇化发展步伐,必将产生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建设上党经济圈和上党城市群,建设六大县城,加快构架市区、大县城和中心城镇互促互动的城镇体系。据初步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市城镇化率将每年提高4个百分点,“十二五”期末,全市城镇化率将提高到60%左右,城镇人口达到200万。按照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1.5到2个百分点,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元左右的投资,1个城镇人口相当于3个农村人口的消费来分析,城镇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将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可以形成多样化消费需求,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城镇经济规模的扩大,会刺激民营经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也为实现财政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2、不利因素
(1)国家调整经济结构等宏观经济政策的约束,必然对我市传统产业产生一定影响,制约财政收入增长。如:国家调控房地产市场,严格控制“两高”(高污染、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以及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都将对我市的钢材、焦炭等基础原材料行业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些行业的发展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必将影响到我市主导行业税源的扩大和增长。
(2)受消费型增值税政策影响,新增项目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短期内还无法成为税收增长点。从重点项目建设以来的情况看,如煤变油、汽车制造、多晶硅、LED等项目虽然已经相继建成,但由于消费型增值税允许企业抵扣其购进设备所含的增值税,这些新增项目在1-2年内无法成为新的税源增长点。受此因素影响,今后可能产生财政收入增长滞后效应。
(3)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我市将进一步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断加强文化建设、社会事业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形成向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和环境治理等公共领域大幅度增加投资的需求,将给财政支出带来新的压力。
(4)尽管“十一五”期间我市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有了显著提高,但由于多种原因,财政体制机制和制度不够完备,资金使用分散问题比较突出,使有限的资金难以集中合理使用,一些法律法规要求的支出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部分项目资金仍然存在挤占、挪用现象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在“十二五”期间着力加以解决。
(二)2011年及“十二五”时期的指导思想
根据“十一五”时期我市国民经济、社会事业和财政改革和发展基本情况,以及对“十二五”时期各项事业的发展预期,“十二五”期间我市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市工作部署,紧紧围绕转型跨越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支持加快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为主攻方向,以支持加强社会建设、文化强市及科教兴市为战略重点,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坚持进一步提高收入质量,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全面推动财政科学发展,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长治做出新贡献。
(三)2011年及“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以及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四个率先”、“五个翻番“、再造一个新长治的要求,今后五年间我市财政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财政收支规模进一步扩大。财政收入总量翻番,质量改善,占GDP 的比重明显提高,财政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财政收支保持平衡。财政收入指标如下:
(1)财政总收入:以2010年财政收入预计为基数,按年均增长16%测算,5年累计(预计,下同)完成1585.12亿元。其中:2015年要达到420亿元左右,比2010年(预计,下同)增长110.03%。
(2)一般预算收入:5年累计完成599.36亿元,其中:2015年为155.48亿元,比2010年增长101.14%,年均增长15%。
(3)上划上级收入:5年累计完成985.76亿元,其中:2015年为261.86亿元,比2010年增长115.7%,年均增长16.62%。
(4)地方财力:5年累计完成748.75亿元,其中2015年为188.39亿元,比2010年增长84.24%,年均增长13%。
(5)主要收入项目:全市一般预算收入项目中,增值税5年累计完成139.57亿元、营业税75.45亿元、所得税142.12亿元。其中:2015年分别为37.82亿元、20.45亿元和40.14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18%、18%和21%。
——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取得重大进展。公共财政预算体系逐步完善,有限的财政资金向社会薄弱环节和与民生有关的支出项目倾斜,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财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明显成效。财政支出指标如下:
(1)一般预算支出:5年累计执行985.8亿元,其中:2015年为246.1亿元,比2010年增长80.2%,年均增长12.5%。
(2)主要支出项目:5年累计农林水事务支出108.93亿元,科学技术支出10亿元,教育支出223.22亿元,医疗卫生支出82.64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1.03亿元。其中:2015年农林水事务支出28.68亿元,科学技术支出2.52亿元,教育支出58.77亿元,医疗卫生支出22.08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5.81亿元。各项重点支出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6%、13%、16%、17%和14%,高于一般预算支出年均增长率。
——财政宏观调整能力明显增强。财政投资及政策导向更加明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生态环境投入明显增长,财政的社会“稳定器”作用充分发挥,支持推进工业新型化、市域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城市生态化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财政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科学规范,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更加清晰,财权与事权逐步匹配,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政府预算的完整性和透明度提高,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改革措施继续完善,省直管县、乡财县管体制改革范围进一步扩大,乡镇财政管理得到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四)2011年及“十二五”时期的主要措施
发挥财政投资杠杆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各级要充分利用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确保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目标的实现。积极推进工业新型化进程,设立“市级工业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煤焦传统主导产业的循环改造,产业链向高、精、尖延伸,高端品牌产品的研发生产;煤炭装备制造业的高新产品开发和技改和扩大规模;用于高耗能企业的节能环保和低碳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先导产业的引领竞争以及高端人才、高端技术的引进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提升。同时,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支持方式,通过贷款贴息、资本金入股和注入启动资金等,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活力,认真落实国家财税优惠政策措施,积极扶持科技潜力产品开发、科技创新和推广计划实施,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壮大、发展循环经济等,促进经济方式转变,不断培育经济转型发展的支撑点和增长点,培植和壮大新型财源。
逐级搭建投融资平台,打造上党经济圈和城市群。要积极组建成立长治市上党城市群建设投资公司,明确机构职能和运作方式,确定财政资金注入规模,代表市政府对外融资,引导信贷、社会资金参与城镇综合开发,最大限度地通过市场化运作筹集更多的发展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利用银行贷款,主动探索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配合,用财政“小资金”撬动金融“大资源”。落实世界银行长治市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项目1亿美元中长期贷款,按照贷款投向要求,用于推进城市绿色交通走廊建设、公交优先及配套设施建设,完善道路交通智能管理系统。积极争取和利用国家开发银行、商业银行、农业银行等贷款,重点支持城市道路、供水、电网、燃气、环保等重大公共设施和文化、教育、卫生、社保等民生项目建设,加快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
充分利用本地资金和资本,促进加快项目建设速度。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发挥本地资金和资本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国务院《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有企业利润上缴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管好用好长治煤运公司每年按规定向市财政上缴的经营利润,将这块资金确实用在项目建设上,加快项目建设速度。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办大事。“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调整政府支出范围,优化支出结构,保持公用经费零增长,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增加对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科学教育、环境保护等公共项目的支出,支持促进文化娱乐、影视传媒、计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整合支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集中支持“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业和农产品品牌及农业标准化园区建设。要进一步完善财政服务民生、建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和社会和谐,为转型、跨越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各级财政要充分发挥财政监督职能,对企业财务进行有力监督,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促进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竞争力,在市场规则的引导下进行公平竞争。
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更好地服务转型跨越发展。继续深化财政改革,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快构建有利于转型、跨越发展的财税体制机制;按照调动市县两个积极性的原则,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健全预算制度体系,逐步形成由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组成的有机衔接。要按照中央关于2012年底要全面实现省管县体制的要求,积极做好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继续积极推进和完善乡财县管、村财乡代管改革,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加强乡镇财政建设,提高乡镇财政监管能力;继续完善政府采购运行机制,不断提升政府采购的功能作用;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健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加快实现财税银库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横向联网;加大绩效评价和投资评审体系建设,简化办事程序,不断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全市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优惠政策、优质服务和优良环境。
(五)2011年及“十二五”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财政政策与财政宏观调控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社会的关系,防范各类潜在风险,避免经济大的起落。支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工业新型化,坚持把“三农”作为重中之重,加大“三农”投入支持力度,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加快建设新农村。支持“1+6”城市群和大县城、中心镇建设,加快推进市域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支持加快城乡生态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支持深化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
——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财政要从加大投入和完善机制等方面入手,推动科技和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要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促进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加大投入,让人民群众享受医改工作的重大阶段性成果,确保医改工作顺利推进。
——在深化改革方面,要支持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推动垄断行业改革,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要支持建立健全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支持推动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要加快财政自身改革,着力完善财政体制,进一步健全税收制度,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切实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良好的体制条件和制度环境。
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的良好开局,各级财政部门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措施,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二是继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支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三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进一步理顺政府间收入划分,合理界定市县财政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加快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健全公共财政预算,强化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政策,规范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四是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推进财政法制建设,强化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财政建设,提高财政政策效率与预算管理水平,切实加强财政监督管理,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使用。
(六)2011年及“十二五”保障措施
1、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各级财政部门和单位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判断形势、分析问题、驾驭全局的能力,努力建成坚强有力、奋发有为、开拓创新的战斗集体。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民主、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建设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通、作风正派、踏实肯干的财政干部队伍。完善科学合理、奖优罚劣的目标责任考核评价体系,以实绩实效评价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推动财政科学发展。
2、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各级财政部门党组织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高推动财政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素质本领。要在坚持党的统一领导下,加强机关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机关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效凝聚各方力量,为实现全市转型和跨越发展建功立业。
3、积极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加强对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政令畅通;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管理工作,加快惩防体系建设,强化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完善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机制,健全廉政风险防范体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强化为民理财意识,积极改进工作作风,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清正理财,积极创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良好环境。
4、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表率作用。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团结带领财政部门广大党员干部,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为完成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任务,实现再造一个新长治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