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通知要求,现将2012年财政工作总结及2013年财政工作的初步打算报告如下:

一、2012年工作总结

2012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财政厅的指导下,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总基调,围绕转型跨越总目标和市政府的任务分解、省考核目标任务,准确把握经济财政形势,统筹兼顾,科学理财,为全市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财政保障。

(一)沉着应对经济运行放缓的不利形势,多措并举保增长,财政收入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2年,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影响,我市经济增长趋缓,主导产业煤焦行业的生产、销售受到较大冲击,加之受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影响,全市组织财政收入工作遇到了多年来少有的困难。面对严峻形势,各级财政部门认真分析,沉着应对,采取果断措施,全力以赴抓收入、保增长。一是加强调研,制定对策。局领导带领相关人员深入各县市区和部分纳税大户,广泛调研,分析研究经济走势,科学制定应对措施。二是细化任务,明确目标。根据年初确定的收入计划,会同税务部门进一步详细分解收入任务,切实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三是挖掘税源,加强监控。认真排查税源,挖掘新的增长点,及时将四化建设和项目建设中形成的新税源纳入征管范围。四是严征细管,应收尽收。主动配合税务部门加大执法力度,规范纳税秩序,加强税收征管,防止收入流失。五是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实行收入完成情况通报制和督办度,定期通报各级各部门收入任务完成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征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加强财税与各县市区的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确保达进度、保增长、争超收。

通过上述措施和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在增收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全市财政收入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截至11月底,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271.12亿元,增长12.35%,增收18.36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5.99亿元,增长17.67%,增收17.42亿元。分征收部门看:国税部门完成126.74亿元,增长3.82%,增收4.66亿元;地税部门完成98.18亿元,增长16.73%,增收14.07亿元;财政部门完成44.75亿元,增长31.51%,增收11.07亿元。县级财政收入喜忧参半,14个县市区中,9个实现总收入增长,分别是:城区完成19.65亿元,增长8.22%;郊区完成29.33亿元,增长18.53%;长治县完成51.6亿元,增长16.80%;长子县完成28.17亿元,增长71.65%;壶关县完成3.76亿元,增长14.84%;武乡县完成12.28亿元,增长5.51%;襄垣县完成34.08亿元,增长4.88%;沁源县完成22.72亿元,增长10.68%;高新区完成28.94亿元,增长7.31%;潞城、屯留、平顺、黎城、沁县5个县市目前为负增长。

全年财政收入完成情况预计:财政总收入将完成297.6亿元,增长16.5%;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8.6亿元,增长23.18%,全面实现省考核我市的收入增长目标。

(二)合理调整支出结构,精打细算抓节支,财政支出执行情况良好。在财政收入增长放缓的形势下,各级财政部门坚持以收定支、有保有压的支出原则,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保障各项支出需要。一是继续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厉行节约的精神,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从源头上制止奢侈浪费,降低行政成本。二是加强预算管理,严格预算约束,统筹安排各部门预算内外资金,推进财政预算资金公开、透明,增强预算执行的严肃性。三是全力保障重点项目和民生支出需要,在确保教育、农业、科技、卫生、社保和四化建设等各项重点支出的基础上,兼顾其他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截至11月底,全市一般预算支出执行163.38亿元,为预算的78.75%,增长28.66%,增支36.69亿元。

(三)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全力以赴促发展,支持“四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坚强有力。充分认识经济与财政的辩证关系,把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和促进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充分运用财政手段服务发展,推动发展。

一是大力支持工业新型化建设。统筹安排资金,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工业新型化和项目建设。1—11月份,市本级安排工业新型化和工业企业发展资金2.5亿元,重点支持了新能源、新材料、循环经济、生物医药、企业技改和中小企业发展。积极向上级争取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资金2752万元,支持了18户企业淘汰落后产能491万吨。支持扩大外贸出口,落实外贸出口企业新增出口财政补贴827万元,全市出口额达到4.83亿美元,比上年全年增长9倍。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全市科技支出2.35亿元,增长57.07%,其中科技项目资金4503万元,重点支持了星火科技计划、科技潜力产品和重点科技项目505项,促进了工业转型。加强财政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为有关担保公司注入风险准备金1175万元,全市22个融资性担保公司完成担保额19.25亿元,为285户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担保,有力地支持了中小微企业发展。

二是大力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继续保持农林水事务支出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加大国有土地出让收益支持农业发展力度,全力支持农业现代化,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1—11月份,全市农林水事务支出14.8亿元,增长8.44%。其中,落实中央和省市支农生产性资金及扶贫专项资金2.19亿元,支持实施我市各项惠农政策和强农工程,重点用于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模养殖、设施蔬菜、玉米地膜覆盖技术推广、扶贫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村防灾气象服务等,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落实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整治开发资金2.17亿元,支持防汛、小型水利重点工程、病险水库加固、小河流治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土地整治开发,进一步改善了以农田水利保障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落实资金6030万元,用于森林防火、优质种苗繁育和基地建设、干果经济林,支持了林业生态建设。落实农业综合开发资金7383万元,用于土地治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落实各类政策性补贴、产粮大县奖励资金和农业保险补贴2.99亿元,实现了玉米、小麦、棉花良种补贴,进一步提高了产粮大县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落实资金1.04亿元,主要用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促进了农村事业加快发展。

三是大力支持市域城镇化建设。按照市域城镇化建设要求,累计投入资金25.89亿元,重点支持了城市建设和规划、上党城镇群路网工程、园林绿化重点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工程。城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工程累计完成1.29万公里,壶关、长子、屯留、潞城、长治县5个县市与市区的连接线全部贯通,市域城镇化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

四是大力支持推进城乡生态化。围绕绿色、循环、低碳理念,全市财政统筹安排节能环保支出2.97亿元,支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重点支持了三河三湖污染治理、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治理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保障了污水、垃圾处理厂正常运行和省市治污减排任务的完成,为建设全国最宜居城市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着力保障和改善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立足服务惠民生,社会和谐稳定得到有力保障。各级财政始终关注民生,优先保障民生发展需要,使全市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

一是促进教育优先发展。根据省要求,2012年我市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要占到一般预算支出的18.34%。按照这一要求,各级财政部门立足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统筹安排财力,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一方面提高新增教育投入占新增财力的比重,按确定的比例足额安排教育经费,落实各项配套资金,另一方面完善统计口径,全面真实反映财政教育投入情况。1—11月份,全市教育支出32.32亿元,增长33.06%,确保了教育机构正常运转、教师工资发放和教育事业发展。其中,落实各类教育公用经费、免学(杂)费和困难学生补助资金3.23亿元,实现了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免学(杂)费全覆盖,并对各类学校家庭困难学生给予了必要的生活补助,受惠学生达到46.3万人(次);支持实施农村小学寄宿生营养餐工程,下达专项资金289万元,保证了黎城、沁县、平顺和壶关4个贫困县农村寄宿制小学住校生每天一颗鸡蛋一两肉的资金需要;认真落实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下达新建、改建幼儿园资金和学前教育幼儿资助专项资金9717万元,支持新建、改建幼儿园170所,对1.2万名家庭困难幼儿按照1000//年的标准给予了生活补助;支持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校舍维修改造,落实、下达中央和市级资金1.03亿元,用于市直25所学校校安工程贷款还本付息和66所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食堂建设、设备购置和扩容改造;培育本地教育品牌,下达科教园区工作经费8208万元,保证了科教园区前期建设的需要。

二是支持惠民文体活动和计生、文化旅游事业发展。各级财政积极支持提升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水平,促进城乡文化繁荣。1—11月份,全市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4.09亿元,同比增长46.72%。其中,落实资金2290万元,支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重点用于数字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智能化分馆建设和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和博物馆免费开放,促进了文化资源共享,实现了全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免费开放全覆盖。落实资金5387万元,大力支持市体育中心、行政村体育场地、社区健身工程、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文艺剧团建设和广播电视村村通、重点文物保护、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改善了文体活动基础设施,丰富了人民群众文化体育生活。保障人口和计生事业发展,安排人口和计生事业经费3195万元,进一步稳定了低生育水平,提高了人口素质。落实资金1.35亿元,建立了旅游事业发展基金,支持了旅游产业规划、宣传和壶关太行山大峡谷景区、武乡红色旅游建设,促进了旅游事业加快发展。

三是推进全民健康工程。继续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力度,健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缓解了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1—11月份,全市医疗卫生投入13.06亿元,同比增长24.48%,其中,各类专项资金5.45亿元,重点支持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乡医疗救助。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由人均200元提高到240元,人均筹资标准达到290元,报销比例为55—80%参保人数225.48万人,参保率达到99.53%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城乡困难群众得到了必要的医疗救助。落实中央投资3015万元,支持了22个乡镇卫生院建设。支持实施村级卫生所双千工程,全市累计投入资金2097万元,创建高标准卫生室2300个。积极支持和配合相关部门启动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

四是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继续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和就业再就业工作,着力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1—11月份,全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07亿元,增长29.71%。其中,落实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2.03亿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落实城市低保、农村低保、企业养老保险做实个人账户资金3.54亿元,城乡低保标准每人每月分别提高了30元、22元,农村集中供养、分散供养的五保对象补助标准分别提高500元、100元,全市17.83万城乡低保对象实现了应保尽保;下达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项目资金2279万元,支持了敬老院、老年公寓、儿童收养中心等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落实各级就业专项资金6431万元,对公益性岗位进行补贴,帮扶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充分就业,促进了就业环境进一步改善。同时,加强社保资金管理,及时对社保资金进行定存,确保资金保值增值;支持道路交通事故救助,按规定设立了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保证了政策落实到位。

五是促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各级财政畅通资金来源渠道,通过投资补助、贷款贴息、资本金注入等方式,确保资金到位,支持和促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共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和廉租住房补贴资金、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3.44亿元,开工建设廉租住房1283套、公共租赁住房1407套、棚户区改造13007套,有效缓解了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六是促进扩大消费、商贸物流和社会安全稳定。深入落实扩大内需政策,落实和兑付家电下乡、摩托车下乡补贴资金1.37亿元,兑付率达到100%;促进商贸流通,落实资金3603万元,支持了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项目、万村千乡农家店建设、农村现代物流网络建设和供销流通企业的建设和发展;防范粮食风险,落实资金5558万元,建立粮食风险基金,支持农户标准化粮仓、粮食储备库和粮食简易建筑,对市储备粮油给予了补贴;落实成品油价格改革财政补贴、公共交通补贴资金1.53亿元,对公益性行业和特殊群体发放和预拨了成品油价格补贴,支持了城市公交事业发展;认真落实提高公务员津贴补贴政策,拟定实施方案并积极预发津贴补贴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促进了消费市场繁荣发展。认真做好政法机关基础设施建设化债和政法经费保障绩效考评工作,向上争取化债补助资金和绩效考评奖励资金3312万元,促进了政法机关建设,维护了社会安全稳定。

(五)着力提升财政工作质量和效益,千方百计强管理,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是深化预算管理。努力推进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完善分级预算制度和转移支付制度,全面实行综合预算、部门预算和复式预算,实现了对单位、部门的预算内外资金统筹安排;进一步强化预算科学化管理,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在全省率先试编国有资本金预算,完善了政府预算体系;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制衡机制,推进预算公开,并初步开展了财政预算绩效考评工作,增强了预算的严肃性。

二是深化财政管理改革。深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市县两级所有预算单位和所有财政资金全部纳入了国库集中支付范围。继续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采购预算、计划和采购行为进一步规范,集中采购目录和公开招标执行情况监督检查不断强化,1—11月份,市直采购资金3.2亿元,节约资金4674万元,节约率达到13%全面推进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市级全面实施非税收入收缴改革,多数县区也完成了非税收入收缴项目、执收单位调查核实和代理银行确定等工作。继续强化公务卡改革,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市直预算单位公务卡改革和实施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的通知》、长治市市直预算单位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市级所有预算单位全面实施了公务卡改革,1—11月份共58家预算单位使用公务卡,公务消费254万元,同比增长169万元;县级全部启动改革,累计办卡13798张。

三是深化基础管理工作。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各级认真落实全市财政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扎实开展并圆满完成了各项税政调研工作,依法理财水平进一步提高。继续加强会计管理,《山西省会计管理条例》和《小企业会计准则》宣传落实工作扎实推进,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农村财会人员培训和会计从业资格等各项考试工作任务全面完成,珠心算技术比赛在全省取得优异成绩,并对近两年来涌现出来的先进会计人员进行了隆重表彰,弘扬了会计行业的新风正气。加大银行账户监管和大额现金支付监管力度,实行市级预算单位开立、变更、撤销银行账户财政审批、备案制度,实现了集中动态管理;加强现金支出管理,对符合公务卡支付范围的支出使用公务卡结算,对确需使用现金且单笔支付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严格进行审批。加强票据使用监控,严格控制票据领用、管理、使用、核销,从根本上实现了以票管费,规范了收费行为。进一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动态管理内部控制办法,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健全,资产处置、调剂和阳泉“5·6”专案涉案车辆接收等各项任务圆满完成。继续加大财政投资评审力度,严格按照不唯减、不唯增、只唯实的评审理念,完善评审机制,拓宽评审领域,完成财政投资评审项目85个,评审金额13.95亿元,审定金额11.22亿元,审减率达到19.7%。广泛开展财政监督检查,先后开展了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会计监督检查、涉农资金和公益性岗位补贴资金使用情况检查,以及财政内部监督检查等多项检查保证了财政资金高效安全使用。全面完成党政机关公务用车专项治理任务,建立健全了新的编制方案等长效管理机制,共核定一般公务用车编制3230个,认定违规车辆488辆次,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违规车辆进行了集中处理。

(六)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坚持不懈变作风,财政干部能力和水平全面提高。坚持财政业务工作与反腐倡廉建设、转变工作作风一起部署、一起落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作风转变,增强了财政干部履职能力。一是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精神。深入学习和贯彻中央、省市纪检监察会议精神和决策部署,深化反腐倡廉建设,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严肃了党的纪律。二是着力抓好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和落实。健全和完善财政系统惩防体系、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对财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加大源头防腐治腐工作力度,有效防止了腐败现象发生。三是全面加强作风建设。坚定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干部提高思想境界、道德操守,保持公仆本色、为民情怀,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吃拿卡要现象,打造了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清正廉洁的财政干部队伍,创造了风清气正的财政工作环境。

总之,2012年,我市财政收支虽然遇到了较大困难,但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努力,总体运行情况较好,各项工作均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为全市加快转型跨越发展步伐和两宜城市建设做出了新的贡献。

二、财政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2年,我市财政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新的成绩。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年来各级财政承受了财政减收与增支的双重压力,特别是组织收入工作遇到了少有的困难。从目前看,我市主导产业仍处于经济产业链条上游,受整体经济形势和市场的影响非常直接和明显,尤其是煤炭、焦炭等主要行业处于低位运行,新兴产业、四化建设等新的增长点尚未充分显现,财政增收空间较小,县级财政收入极不平衡,部分县市短收已成定局。

三、2013年工作初步打算

当前形势分析,2013我市经济回升的基础不牢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跨越发展的任务仍然艰巨,加之结构性减税政策进一步落实,财政增收的难度将会进一步加大。同时,落实公务员津贴补贴和保民生、保发展等财政增支因素继续增加,财政将承受增收难与增支多的双重压力。面对这一形势,新的一年,我们将树立忧患意识和发展意识,按照中央和省、市经济和财政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分析和准确判断经济形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全力以赴抓收入、保增长、保民生、保发展,为全市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一)妥善安排2013年财政收支盘子,全力以赴增收节支。综合考虑影响今年财政收支的各种因素,科学编制2013年预算。初步计划2013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6%15%。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要把组织收入作为首要任务,挖掘税源潜力,加强税源监控,严格依法治税,堵塞收入漏洞,确保收入计划完成。要统筹安排支出计划,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保有压的原则,集中财力办大事,保重点、保民生。法定支出按高于财力增长安排,其他重点支出积极而为,量力而行。要继续落实一般性支出零增长政策,努力使该保的支出得到保障,能够压缩的支出尽可能压下来。

(二)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税收政策调节作用,支持非煤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促进旅游、文化、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水平提升;完善现有财税扶持政策,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和接替产业发展。二要进一步加大项目投资力度。优先保障民生改善、城乡统筹、生态修复和产业转型四大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大中小微企业共同发展。三要推动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加大科技投入,构建多元化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保障重大科技专项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四要推动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发挥财政奖补和税费的调节功能,支持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和重点领域节能,推动能源清洁利用和资源综合利用。五要支持扩大消费需求。六要进一步着力促进外贸增长。要通过上述措施,促进经济发展,为经济增长和财政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三)加大“三农”投入,推动农村事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继续保持农林水事务支出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大力支持耕地保护,大兴农田水利,加强科技服务,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二要稳定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继续落实好我市出台的强农惠农政策和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民政策,充分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使务农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三要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积极筹措资金,继续支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等村级公益事业,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四)继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一要进一步促进教育优先发展。按照省要求的财政教育投入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持续加大投入,落实好财政支持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二要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保障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公立医院改革和县域医药卫生一体化综合改革顺利推进,进一步健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保障各项卫生事业发展资金需要,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三要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促进就业。足额安排预算资金,切实保障社会保障和就业再就业各项政策规定落实到位。四要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继续畅通资金来源渠道,确保资金到位,落实好相关税费减免政策,确保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圆满完成。

(五)加强财政工作各个环节的管理,继续提高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重点要抓好两个方面:一是完善制度抓创新。创新预算管理办法,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公开性和透明度,加快建立预算绩效管理模式;继续规范和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投资评审等各项管理改革,确保各个关键环节管理有序、高效。二是进一步强化基础管理。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会计队伍和财政监督等各项管理工作达到新的水平,促进全面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六)继续加强反腐倡廉和作风建设,为财政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提供坚强保障。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惩防体系建设,加强风险防范和权力运行监督,推进财政工作清廉高效。强化作风建设,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亲民作风,打造为国理财、为民服务的财政干部队伍,确保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