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10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与2011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草案提请本次大会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各位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有力监督与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主线,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财政收支规模迈上新的台阶,圆满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全年预算任务。

(一)全市和市本级预算变动情况

2010年市本级预算经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审查通过之后,各县市区人民代表大会相继批准了本级预算。在预算执行中,根据省财政有关追加、追减专项指标和各级预算变动情况,全市和市本级预算作了相应变动。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年度预算为74.31亿元,与备案预算一致;因上级专项拨款及其他补助增加31.38亿元,动用当年超收收入3.59亿元,动用净结余及调入资金3.32亿元,将上年结转并入当年预算19.65亿元,转贷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4亿元,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年度预算由93.58亿元变动为155.52亿元。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年度预算为25.9亿元,与备案预算一致;因上级下达专项资金、调资及结算事项变动等,增加市级支出1亿元,动用净结余及上年结转并入当年预算5.28亿元,安排当年超收收入2135万元,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年度预算由29.34亿元变动为35.84亿元。

(二)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7.9亿元,为预算的104.84%,增收8.33亿元,增长11.97%;一般预算支出执行135.87亿元,为变动预算的87.36%,增支23.21亿元,增长20.6%。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6.12亿元,为预算的100.82%,增收1.5亿元,增长6.08%;一般预算支出执行30.57亿元,为预算的85.29%,增支3.51亿元,增长12.98%2010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22.26亿元,为预算的91.67%,增收2.33亿元,增长11.68%;基金支出执行25.53亿元,为预算的59.42%,增支5.15亿元,增长25.28%。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10.29亿元,为预算的68.88%,增收2.96亿元,增长40.42%;基金支出执行7.06亿元,为预算的51.89%,增支1.5亿元,增长26.87%

2010年全市收支执行结果为: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21.87亿元,减去结转下年的支出19.66亿元,全市净结余2.21亿元。其中:市本级净结余7412万元,县级净结余1.47亿元。市本级及所属县市区全部实现当年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财政主要支出项目执行情况

1.农林水事务支出15.33亿元,完成预算的85.99%,增长28.03%。其中:市本级支出1.48亿元。主要支持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扶持了全市重点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园区建设;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支持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及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贯彻中央、省、市出台的强农惠农政策,积极落实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机田间作业燃油补贴;积极推进造林绿化重点工程,着力支持新农村试点村、推进村建设,及时补助村级活动场所建设,落实了农村饮水安全及小型人畜饮水资金,财政强农惠农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

2.教育支出28.04亿元,完成预算的91.24%,增长17.31%。其中:市本级支出5亿元。重点用于支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并提高了生均标准;足额保障了农村义务教育一补资金、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杂费和公用经费;将市直普通高中品学兼优、困难学生免学费比例由10%提高到20%;在对职业高中和部分中专学生免学费的基础上,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进行了免学费补助,支持了教育均衡发展。

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2.12亿元,完成预算的89.64%,增长3.34%。其中:市本级支出2.51亿元。重点用于落实各项就业补助政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保险做实个人账户,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农村低保,农村老党员、五保户生活补助及敬老院建设,并保证了市直国有困难企业军转干收入补贴、取暖费、医保费等资金的及时拨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拓宽。

4.医疗卫生支出10.14亿元,完成预算的90.77%,增长26.24%。其中:市本级支出2.4亿元。主要用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乡医疗救助,城市卫生支农,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5.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78亿元,完成预算的92.34%,增长6.15%。其中:市本级支出1.11亿元。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及农村电影放映资金补助;支持了周末大剧院公益演出活动,图书馆图书购置,文化体育场馆建设、设备购置和维修改造,以及省十三运、十四运比赛备战等;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物普查以及文物保护等有关支出。同时,对太行太岳烈士陵园、黄崖洞展览馆、武乡八路军纪念馆等实行免费开放给予了财政补贴,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6.科学技术支出1.46亿元,完成预算的99.86%,增长23%。其中:市本级支出5082万元。重点用于科技潜力产品发展,科技创新,科技奖励,实施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推动了科技推广及标准、品牌与产业同步发展。

7.环境保护支出7.15亿元,完成预算的80.2%,增长74.79%。其中:市本级支出2.08亿元。主要用于全市焦化、冶金、建材、化工等10个行业33个污染治理项目,以及环保部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及有关环保综合治理19个项目;支持了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退耕还湿一次性补偿及退耕还林补助,以及浊漳河流域综合治理,全市城乡生态环境更加改善。

8.公共安全支出8.78亿元,完成预算的93.85%,增长26.53%。其中:市本级支出3.31亿元。重点支持了无房派出所、市看守所、法院固定刑场建设、政法系统网络和硬件设施建设;支持了综合治理、大要案侦破、平安创建,以及涉法涉诉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和信访维稳等,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9.城乡社区事务支出7.24亿元,完成预算的94.41%,增长17.15%。其中:市本级支出2.93亿元。主要用于城市重点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了城市道路、供热供水、公共交通建设,以及市区美化绿化工程,增强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品位。

10.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7.86亿元,完成预算的87.5%,增长17.74%。其中:市本级支出3.81亿元。保障了党政机关正常运转、行政管理事务支出,干部教育培训,以及人口与计生事业发展。

11.住房保障支出1.57亿元,完成预算的71.19%,增长4.24%。其中:市本级支出3890万元。用于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补助6196万元,进一步缓解了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继续落实住房分配货币化政策,基本解决了市直离退休职工中无房户和未达标户住房补贴。

总的来看,2010年,国家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等宏观调控政策全面落实,全市经济发展质量、企业效益以及收入征管水平都有提高,财政收入任务圆满完成,支持经济转型、企业发展的支出及时足额到位,农、科、教等法定支出增幅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投入得到较好保障,县级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财政支出结构持续优化,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

(三)财政改革和管理情况

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增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省直管县改革试点范围从2009年的壶关、平顺、武乡3个县扩大到屯留、长子、襄垣6个县,乡财县管改革试点扩大到9个县市区的99个乡镇,村账乡管在全市123个乡镇3131个行政村推行,进一步规范了县乡财政收支行为,基层政权经费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财政管理改革进一步深化。市本级部门预算编制更加细化,县市区全部实行了部门预算管理;深入开展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年检,进一步规范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完善市级财政资金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办法,制定出台了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方案,为全面实施新的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作了充分准备。继续推进公务卡制度改革试点,科学制定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采购限额标准,积极尝试开展工程、重大设备等集中采购,政府采购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年全市政府采购资金规模达到8.1亿元,同比增长45%,增加2.5亿元,节约资金1.1亿元,节约率为11.71%

财政监督检查取得良好成效。认真开展对县市区、乡镇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检查,继续加强财政内部监督检查;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进行了全市农村敬老院资金、就业资金、涉农资金等专项检查,深入开展了小金库专项治理,积极参与了工程领域、煤焦领域专项治理。完成市级基本建设、绿化工程、交通设施、网络工程、城建规划等87个财政投资项目预(结)算的评审工作,累计评审金额13.32亿元,审减金额2.49亿元,审减率18.67%

国有资产管理不断强化。致力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管理,将全市2238个单位纳入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认真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有效处置了市级行政事业单位部分交通运输工具、锅炉等国有资产,总计处置金额1069万元。

会计管理依法推进。积极引导全市非国资委监管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深入开展了全市会计一法一例执法检查,推进会计信息网络化系统建设;全面完成了会计考务、继续教育和农村会计的培训工作;组织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对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单位进行了处罚处理;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推动了会计行业更好地服务于我市转型跨越发展。

各位代表,2010年我市财政预算的良好执行,财政各项工作的圆满完成,是市委、市政府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依法监督、民主监督的结果,全市各级财税部门为此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财政发展与改革仍存在一些需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全市财政增收倚重于煤焦行业的状况依然突出;区域经济不平衡状况更加显现,非煤县乡财政发展难度增加;支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先改善民生支出压力较大;深度推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任务繁重,财政改革还需不断深化。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改进和完善。

二、2011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草案

(一)当前全市财政形势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落实率先推进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长治战略目标的关键之年。当前,世界经济出现了积极变化,我国和我省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向好,我市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也总体利好。一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为我市建设全国新兴能源产业基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我省列入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市列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全市争创全省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改区的先行区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三是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速度进一步加快,我市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为在全省实现率先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四是市委、市政府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特别是市委书记田喜荣在全市干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各级各部门凝聚共识,迎接挑战,奋力赶超,在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伟大实践中重振上党雄风,再造一个新长治,进一步指明了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发展路径,为财政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和有力保障。

(二)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

按照《国务院关于编制2011年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通知》精神,综合考虑我市今年财政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2011年全市财政预算安排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转型跨越发展目标,继续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财政宏观调控,优化财政收支结构,提升财政保障能力,大力支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先行区建设,大力支持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建设,大力支持新兴能源产业基地和上党城镇群建设,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促进社会和谐,深化财政改革,加强财政科学精细管理,完善公共财政职能,以财政工作新业绩推动全市十二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在重振上党雄风,再造一个新长治的伟大实践中做出新贡献。

(三)2011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安排情况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2011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草案如下:

1.全市总预算草案

2011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计划安排227.8亿元,增长15%;一般预算收入计划安排89.6亿元,增长15%。由于各县市区的预算批准时间与全市总预算编制时间尚不衔接,总预算中的县级预算,仍是市财政汇总各县市区财政上报的代编预算。该计划只作为我市安排预算时的指导性指标,各县市区的收支计划,待其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由市财政局汇总上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

2.市本级预算草案

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10.37亿元,县级上划收入22.11亿元,加上级补助和各种上下划结算事项3.4亿元,2011年市本级预算财力为35.88亿元,相应安排一般预算支出35.88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长22.3%,增加6.54亿元。市本级主要支出安排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3.06亿元,同口径增长(2010年分科目预算数据按2011年预算编制情况进行了调整,下同)15.58%;公共安全2.29亿元,增长12.14%;教育4.27亿元,增长13.66%;科学技术6351万元,增长59.93%;文化体育与传媒2.2亿元,增长273.13%;社会保障和就业4.09亿元,增长5.09%;医疗卫生2.84亿元,增长66.06%;环境保护7320万元,增长6.27%;城乡社区事务3.32亿元,增长13.65%;农林水事务2.31亿元,增长25.54%;住房保障6531万元,增长36.95%(因2011年国家预算科目调整及市部分重点项目列入预算内支出,使得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等支出科目出现超常性增长)。

2011年,省转贷我市财政局代理发行的地方债券4亿元,按照财政部要求,主要用于公益性项目地方配套等,市财政局已会同市发改委将项目上报至省财政厅,其中市级项目安排2.14亿元,待省批复后,列入相关预算支出科目。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安排10.26亿元,加上年结余6.55亿元及调入资金1823万元,基金支出安排16.99亿元。

三、完成2011年预算任务的主要措施

(一)强职能促发展,坚定不移保障经济健康平稳运行。一是努力筹措资金,大力推进项目建设。认真做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财政帮扶工作,确保各项政策及时、有效落实;充分利用资本金入股、投资补助、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手段吸引带动社会和民间投资,努力扩大投资规模。二是落实扩大内需政策,促进消费需求。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落实最低工资制度,稳步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完善家电、摩托车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增加即期消费。严格执行有关财政政策,确保稳定物价等各项补贴足额到位。三是认真落实各项税费减免政策。继续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落实好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增加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强化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管理。四是加强地方性债务管理。各级财政部门及行政事业单位要严格遵守预算法、担保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不得违法违规举借债务,不得作为保证人直接或变相提供担保,不得以财政性收入、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进行抵押或质押。

(二)推四化促转型,创新举措支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大力推进工业新型化。按照以煤为基,推动多元发展的要求,全力支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鼓励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和煤炭企业转产转型,支持焦炭、冶金、电力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食品加工、现代医药等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同时,支持加快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业发展。进一步加大对循环经济扶持力度,支持延长资源循环产业链和发展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支持建设和改造循环工业园区,加大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投入力度,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积极帮扶企业加快发展,利用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支付企业改革成本和促进产业发展,健全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支持地方金融企业发展壮大。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发挥特色优势为引领,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统筹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扶持设施蔬菜业、经济林、规模养殖业、劳动就业培训和专业合作社发展,促进其扩大规模、规范运行、提升质量。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载体,进一步支持壮大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和全国一流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支持实施畜牧业规模健康养殖“双千”工程,加快培育突出县域特色的主导产业,支持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工程,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农业农村发展能力。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补贴政策。大力支持农田水利建设,推进大中型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和排灌泵站配套改造,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高标准示范农田改造力度。

大力推进市域城镇化。积极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为城镇化建设提供资金和政策保障。支持实施城市规划和管理,倾力打造“1+6”上党城镇群,支持大县城建设和重点镇、中心村发展,促进以城带县、以县促乡,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构建“一核双圈”城镇空间布局。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落实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健全县级财力差异调节机制和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改善县域间财政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大力推进城乡生态化。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支持荒山荒坡荒地绿化,巩固提高平川绿化,提高森林覆盖率,高标准完成造林绿化工程,以及林业生态建设。二是支持节能降耗和污染物减排,继续在煤炭、冶金、焦炭、化工、电力、建材等行业实施节能工程,鼓励推广高效照明产品、建筑节能材料和技术,支持开展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工作,落实政府优先和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促进依法节能、政策节能、工程节能、能源合同管理节能。三是支持污染企业改造、集中供热锅炉改造,促进浊漳河流域综合治理和部分县城环城水系工程建设,加强生态修复保护,支持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治理,提高垃圾、污水处理能力,深入推进蓝天碧水扩容提质工程和上党盆地长治湿地保护,加快建设绿化长治、气化长治、净化长治、健康长治。

(三)惠民生促和谐,持之以恒建立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1.加大“三农”投入。进一步提升已实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支持实施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继续支持新农村重点推进村建设,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片区扶贫开发为扶持重点,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步伐;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提高农民筹资筹劳财政奖补比例,扎实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

2.加大教育投入。落实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促进教育优先发展。加大学前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巩固提高城乡义务教育质量,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支持建设职业教育园区,逐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全免费比例,继续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示范校建设,积极促进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

3.加大医疗卫生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以及药品供应保障和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4.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支持全面启动“社会保障一卡通”工作。提高城镇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扩大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努力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提高城乡特困人员生活保障水平,支持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

5.加大保障性住房投入。大力推进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和工矿企业棚户区改造,大力改善城乡居民特别是困难群体基本住房条件。

6.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发展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加就业岗位,认真落实培训补贴、税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等措施,鼓励自主创业。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7.加大支持文化、科技和人才发展力度。支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支持推进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引导全社会扩大科技投入规模。加大人才发展领域的财政投入,支持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新兴产业创业型领军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

8.加大公共安全保障力度。深化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推进全市防灾救灾体系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不折不扣支持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加强食品药品安全质量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抓基础促改革,坚持不懈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深化财政改革。继续细化部门预算管理,积极探索建立绩效评价制度。推进市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启动非税收入改革,推进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全面推行公务卡改革,增强政府采购透明度,强化政府采购监管职能,稳步推进政府采购电子化进程,加快金财工程建设。

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市县两级都要将一般性转移支付全额编入年初预算。除教育收费、彩票发行和销售机构业务费外,其他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超收收入除依法安排当年支出外,原则上要转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次年经预算再安排使用,提高预算执行的规范性。强化预算执行管理,落实部门预算支出主体责任,加强预算执行动态监控,进一步加快预算支出执行进度。以县域为平台,按照渠道不变、各记其功、整合使用的原则,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强化财政基础管理和基层建设。完善部门基础信息数据库动态管理,全面推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统计报告制度,积极探索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和处置机制。完善全市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稳妥推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支持基层财政建设,加大对乡镇财政干部和农村财会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

严格财政监督管理。健全财政监督工作协调机制,开展重大财税政策实施情况专项检查,以及重点建设工程跟踪问效,深入推进“小金库”专项治理。继续加大煤炭基金稽查力度,稽查重点由收入向支出转变。强化投资评审管理和地方金融机构监管。严格财务监管,严厉打击会计信息造假行为,规范会计行业秩序。

推进依法行政和增收节支。制定实施财政“六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高财政执法水平。依法组织收入,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税收监控,强化稽查措施,堵塞收入漏洞,确保各项收入应收尽收。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公务接待费、公务出国(境)费用、公务用车购置及维护费三项支出原则上实行零增长,严格控制楼堂馆所建设和超标准装修办公用房,努力降低行政成本。

各位代表,转型发展迫在眉睫,跨越发展时不我待,重振雄风刻不容缓,完成2011年预算意义重大。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力争先,确保2011年预算任务的圆满完成,努力实现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全力推动我市转型跨越发展迈出新步伐,为重振上党雄风,再造一个新长治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