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1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市人大和市政协的有力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坚持以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型跨越为主题,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全力做好促发展、推“四化”,惠民生、保和谐的各项工作,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圆满完成了年度预算任务,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一)全市和市本级预算变动情况

2011年,在预算执行中,根据省财政有关追加、追减专项指标和各级预算变动情况,全市和市本级预算作了相应变动。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年度预算为89.59亿元,与备案预算一致;因上级专项拨款及其他补助增加42.75亿元、动用当年超收收入14.82亿元、动用净结余及调入资金5.66亿元、将上年结转并入当年预算19.66亿元、转贷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2亿元,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年度预算由112.69亿元变动为197.58亿元。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年度预算为32.48亿元,与备案预算一致;因上级下达专项资金、转移支付及结算事项变动等,增加市级支出7931万元,动用净结余及上年结转并入当年预算等6.06亿元,安排当年超收收入2.5亿元,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年度预算由35.88亿元变动为45.23亿元。

(二)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

2011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4.41亿元,为预算的116.55%,增收26.51亿元,增长34.03%;一般预算支出执行176.03亿元,为变动预算的89.09%,增支40.17亿元,增长29.56%。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4.98亿元,为预算的107.69%,增收8.86亿元,增长33.93%;一般预算支出执行40.3亿元,为预算的89.11%,增支9.74亿元,增长31.85%。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34.56亿元,为预算的151.75%,增收12.3亿元,增长55.28%;基金支出执行32.66亿元,为预算的59.98%,增支7.13亿元,增长27.93%。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13.72亿元,为预算的124.44%增收3.43亿元,增长33.32%;基金支出执行11.04亿元,为预算的68.74%,增支3.98亿元,增长56.3%。

2011年全市收支执行结果为: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24.39亿元,减去结转下年的支出21.55亿元,全市净结余2.84亿元。其中:市本级净结余3938万元,县级净结余2.44亿元。市本级及所属县市区全部实现当年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财政主要支出项目执行情况

2011年,全市及市本级财政支出安排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各项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

1. 教育支出32.85亿元,完成预算的88.73%,增长17.16%。其中:市本级支出4.61亿元。主要用于义务教育保障、困难学生补助、中职中专教育、市直普通高中贫困学生资助、校安工程等。

2.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8.49亿元,完成预算的89.93%,增长52.56%,其中:市本级支出4.4亿元。主要用于新型农村、城镇居民和企业养老保险、城市和农村低保、就业补助、社会福利等。

3. 医疗卫生支出14.62亿元,完成预算的94.82%,增长44.16%。其中:市本级支出3.85亿元。主要用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医疗救助等。

4.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4.14亿元,完成预算的94.76%,增长49.06%。其中:市本级支出1.76亿元。主要用于文化产业发展、公共文化场地改造、农村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图书馆和博物馆免费开放等。

5. 科学技术支出2.31亿元,完成预算的99.82%,增长57.46%。其中:市本级支出6623万元。主要用于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新兴产业项目、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科学技术普及等。

6.节能环保支出6.47亿元,完成预算的84.01%,同比下降9.49%,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排污费征收完成预算的71.62%。其中:市本级支出1.42亿元。主要用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治污减排、长治湿地保护等。

7.农林水事务支出20.97亿元,完成预算的87.97%,增长36.81%。其中:市本级支出1.41亿元。主要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五大增收工程和新的十项强农惠农补贴政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

8.公共安全支出10.36亿元,完成预算的94.65%,增长18.05%。其中:市本级支出4.05亿元。主要用于公共安全和维稳、政法系统网络建设、综合治理等。

9.城乡社区事务支出9.11亿元,完成预算的91.97%,增长25.89%。其中:市本级支出3.88亿元。主要用于城市重点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交通建设、供热供水、城市绿化美化等。

10.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1.36亿元,完成预算的90.25%,增长19.61%。其中:市本级支出4.27亿元。主要用于党政机关运转、行政管理事务支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人口与计生事业发展等。

11.住房保障支出4.27亿元,完成预算的91.78%,增长171.26%其中:市本级支出2.18亿元。主要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征地、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廉租住房补贴和农村危房改造补助等。

(三)落实市人大预算决议情况及2011年预算执行成效

过去的一年,按照市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的有关决议,以及市人大计划预算审查委员会审查结果报告的要求,财政及有关部门依法组织财政收入,不断优化支出结构,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在调整经济结构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的积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1.增强内生动力,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全力支撑。市级财政安排工业新型化和工业企业发展资金1.54亿元,向上争取工业发展资金和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资金1.06亿元,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增强中小企业竞争力,鼓励“三高”企业退出,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科技项目资金3688万元,推动关键技术研发与项目落地,进一步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加强财政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全市17户政策性担保公司为165户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6.07亿元,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全力推进国企改制和困难企业职工解困。完成汽车以旧换新、汽车下乡中央补贴资金清算,兑付家电下乡补贴资金1.35亿元,兑付率100%;支持便民连锁店和“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增强了优质产品销售和市场有效供给。

2.落实扶持政策,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市域城镇化增添动力。市级下达各类财政支农专项资金2.9亿元,落实了各项强农惠农补贴;拨付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2.92亿元,支持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落实开发式扶贫和种植业保险费补贴、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等资金2.57亿元,促进了农村事业发展。投入资金12.51亿元,支持了城市规划建设、“百镇”建设和园林建设、“1+城镇群路网工程等,为加快城乡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3.加大民生投入,为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投入成品油价格改革财政补贴资金、价调基金1.3亿元,健全社会保障标准与物价的联动机制,提高社会保障相关标准,缓解了低收入群体生活压力。下达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城市义务教育免杂费和义务教育阶段农村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2.46亿元,惠及学生48万余名;扩大中职中专免学费和助学金资助范围,拨付资金1.17亿元,惠及学生3.7万余名;提高市直普通高中贫困学生资助比例,下达资金2538万元,惠及学生2万余名;及时核拨校安工程专项资金,确保了全市校安工程顺利进行。拨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市医疗救助、市属困难企业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资金4.88亿元,参保和受益人数达248万人次,全市城乡居民医疗得到基本保障。拨付资金1.61亿元,实现了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拨付城市和农村低保、企业养老保险和农村五保户专项补助及其他社会保障资金4.06亿元,并做实企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进一步完善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拨付就业专项资金6936万元,促进了就业政策深入贯彻落实。

4.坚持统筹兼顾,为助推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安排文化产业资金2332万元,助推文化产业发展;投入公共文化场地改造、农村文化和体育建设资金2518万元,改善城乡文体基础设施。安排人才开发资金1000万元,支持全市人才战略实施。拨付人口和计生事业经费3115万元,使8万多农村家庭受惠。下达建设补助资金1.46亿元、筹借征地费1.5亿元,支持建设廉租住房2599套、公共租赁住房4592套,超额完成省定任务;拨付廉租住房补贴和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6850万元,缓解了城镇低收入群众和农村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支持文明城市创建,有力保障了我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落实政法经费保障政策,切实维护了全市公共安全与和谐稳定。

5.加强预算管理,为服务转型跨越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拟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试行意见和市级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暂行办法,为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创造了有利条件。市级所有预算单位、全部财政性资金均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非税收入收缴和公务卡改革深入推进。全市政府采购资金总额9.81亿元,增长17%,节约率为11.27%,有效发挥了政府采购的功能作用。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暂行办法及标准初步确定,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更加健全。完成财政投资评审项目125个,评审金额6.9亿元,审减率为18.71%。财政“六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全面启动,财政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管理进一步加强。开展中央政府公共投资预算执行情况、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财政补助资金使用情况等多项专项检查,促进了财政资金高效安全使用。会计“一法一例”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任务按要求完成。“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并转入常态化监管;公车治理有序推进,超编超标车辆清理工作基本完成,新的车辆编制办法制定出台。

总体来看,过去的一年,全市财政收入经历了“高开、高走、回稳”的过程,保持在较高的增长区间,财政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但目前财政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财政资金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保障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财政投入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二是支出结构固化、投入分散等问题仍然存在,资金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财力与事权还不相匹配,推进地区、城乡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仍很艰巨。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2012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草案

(一)财政收支面临的形势

2012年,我市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财政收支矛盾进一步凸显。从收入形势看,全市正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资源优势和政策效应持续显现,为财政收入增长奠定了基础。但也应看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主要是:经济增速放缓与物价上涨交织,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上升,产业结构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处于进一步深度调整的关键时期,保持长治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面临新的考验。同时,与2011年相比,财政政策性增收因素的带动作用明显减弱,个人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等结构性减税政策密集实施,都将带来较大的减收影响,保持全市财政收入在高基数基础上的较快增长,任务还很艰巨。

从支出安排看,一是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还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破解资源、环境、发展等难题压力较大,需要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提高保障能力;二是深层次结构调整稳步推进,需要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出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持科技创新,加快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三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需要进一步发挥财政调节作用,落实好各项财政惠民补贴政策。可以说,当前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领域的大事多,资金需求大,加之财政补贴等刚性支出不断增加,加剧了财政收支矛盾,增加了统筹安排的难度,我们面临着如何切实做到量入为出、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严峻考验。

(二)2012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及总体安排

《国务院关于编制2012年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通知》要求:“收入预算编制要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留有余地,与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相适应,并考虑税收政策调整因素,分税种、分项目测算税基和收入的增减情况;支出预算编制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保有压,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重点向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领域倾斜,严格控制行政经费等一般性支出。”据此,2012年我市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届二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围绕转型跨越总体战略,以综改试验区建设为总抓手,以推进“四化”建设为重点,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财政宏观调控促发展,优化财政收支结构保民生,提升科学理财效能保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支持全市加快建设全国最宜居最宜发展城市步伐,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三)2012全市和市本级预算安排情况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2012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草案如下:

1.全市总预算草案

2012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计划安排296.35亿元,增长16%;一般预算收入计划安排120.1亿元,增长15%。由于各县市区的预算批准时间与全市总预算编制时间尚不衔接,总预算中的县级预算,仍是市财政汇总各县市区财政上报的代编预算。该计划只作为我市安排预算时的指导性指标,各县市区的收支计划,待其本级人代会批准后,由市财政局汇总上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

2.市本级预算草案

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13.78亿元,县级上划收入26.75亿元,加上级补助和各种上下划结算事项3.5亿元,2012年市本级预算财力为44.03亿元,相应安排一般预算支出44.03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长22.7%,增加8.15亿元。

市本级支出紧紧围绕全市重点工作,在保障法定支出增长的前提下,积极筹措资金,努力保障重点项目支出需要以及重点工程建设。市本级主要支出安排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4.28亿元,增长39.56%;公共安全3.23亿元,增长40.99%;教育4.96亿元,增长16.18%;科学技术6552万元,增长3.16%;文化体育与传媒1.78亿元,同口径增长21.69%;社会保障和就业4.89亿元,增长19.62%;医疗卫生2.98亿元,增长4.7%;环境保护6320万元,同口径增长14.71%;城乡社区事务3.56亿元,增长7%;农林水事务2.28亿元,同口径增长17.51%;住房保障9069万元,增长38.86%。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安排21.99亿元,加上年结余5.02亿元,减政府性基金上解支出4300万元,基金支出安排26.58亿元。

为支持我市重点工程及城建项目建设,市财政多渠道积极筹措资金9.3亿元,拟主要用于上党新区建设、路网工程、市医院综合病房楼建设、农村街巷硬化、漳泽湖清淤、太行山大峡谷旅游区整合、公交及环卫车辆购置等。

2012年,省转贷我市财政部代理发行的地方债券2亿元,其中: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6200万元,中央、省地方债券项目配套1800万元,偿还今年到期的市级地方债券本息1.2亿元。

三、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服务保障水平,确保圆满完成2012年预算任务

(一)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抓住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契机,准确把握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的方式和作用,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优先保障中央和省财政支持的民生改善、城乡统筹、生态修复等重大项目建设。全面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进一步减轻小型微型企业税收负担。认真落实其他各项税费减免政策。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积极支持扩大消费需求,继续落实家电、摩托车下乡政策,支持“万村千乡市场”等工程,加快农村消费市场建设。认真实施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缓解农产品卖难买贵。继续认真执行对种粮农民补贴和粮油大县奖励政策,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健全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产品补贴和收储制度,实施有利于降低流通成本的税收政策。进一步落实社会救助政策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二)增强财政扶持能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用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政策,加强煤炭基金提取使用监管,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和接替产业发展。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税收政策调节功能,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和招商引资支持力度,带动企业及社会增加投入,引进一批能支撑我市转型跨越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推进项目建设;大力支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培育新的优质财源;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大幅度增加工业投入,扩大中小企业发展资金规模,优化财政资金投向,完善政策性担保体系建设,助推工业企业保增长保发展,促进中小微型企业健康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吸引社会多元化投入,保障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提升科技对我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积极支持对外经济合作与交流,扩大优势产品出口规模。突出淘汰落后产能资金使用重点,发挥财政奖补和税费调节功能,推动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和重点领域节能、环保系统能力建设、“三河三湖”治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大力支持造林绿化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三)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

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保持国有土地出让收益支持农业发展的力度不减,进一步提高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改革水资源费征收入库、使用办法,集中用于“大水网”建设。继续实施各项惠农政策和强农工程,抓好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农田水利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示范县建设,支持“一村一品”专业村和“一县一业”基地县建设。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新技术推广,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机制,落实农村金融奖补政策,增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

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积极筹措资金,确保全面完成农村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任务,支持以省定重点村、市级整治村为重点的新农村连片区建设;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村级公益事业民办公助机制,深入落实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

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完善农资综合补贴、水库移民等各项补贴扶持政策,并适时扩大粮食直补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升农民就业能力,增加农民劳务性收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贯彻落实国家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扶贫资金,落实配套资金,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抓住太行山区列入国家11个连片特困地区的政策机遇,推进移民搬迁、整村推进等重点扶贫工程,提高县乡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全市城乡一体化进程。按照“一核双圈”的框架布局,积极筹措资金,支持上党城镇群核心区建设,推进主城区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以新区建设带动旧城改造,促进新区、旧城共同发展。围绕上党城镇群路网工程建设,支持实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规划和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发展。健全城乡统筹发展新机制,支持大县城扩容提质和大集镇、中心村建设,进一步完善就业、养老、上学、医疗、户籍管理等各项财政配套措施。积极争取省级“百镇”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以支持小城镇建设为重点,带动区域协调发展,提高我市城镇化率。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贯彻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保障全市教育支出按比例增长。积极支持学前教育和薄弱学校规范化建设,加快科教园区建设步伐,落实农村寄宿制小学生“一颗鸡蛋”营养餐工程资金。继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支持发展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和继续教育,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全覆盖。

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支持实施好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医药费用支付制度。继续推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和县域医药卫生一体化综合改革,支持全科医生培养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健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开展好城乡医疗救助,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提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和待遇水平,支持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及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动态管理机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和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对就业容量大、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型科技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给予重点扶持。支持创业型城市创建,充分发挥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创业工程补贴等财税政策的激励作用,扶持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逐步开展道路交通事故救助。

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畅通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渠道,继续落实好相关税费减免政策,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吸引银行贷款、社会投资,确保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圆满完成。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确保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相应增加政府非税收入用于文化事业的投入;大力支持重大文化设施管理运营,推进博物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支持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用好文化专项资金,支持乡镇和村级文化建设,切实支持大遗址、红色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动优秀历史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巩固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成果,支持公益性文化单位深化内部改革。用好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支持文化产业重点工程和文艺精品创作,推进文化与旅游、科技、信息相互融合,培育新型文化创意产业,支持文化强市战略实施。

保障社会管理创新。继续推进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保障,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监管投入,积极完善应急救灾财政保障政策,增强基层应急救灾能力。

(六)强化财政管理的科学性,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

增收节支保需求。加强收入管理和税政管理,严格依法治税,维护税收政策的严肃性。着力强化新增税源征收管理,将“四化”建设和项目建设中形成的新税源及时纳入征管范围;加强税源监控,进一步强化重点行业及企业的税收监督,堵塞收入漏洞;加强地方税收征管,规范公房出租、小型商业网点等地方零星小税征管,提高一般预算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健全和完善非税收入管理体系,加强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征管,健全和实施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征管机制,及时足额征收煤炭企业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和煤矿转产发展资金,实现非税收入应收尽收。通过发行城市建设债券等方式,积极筹措资金,保障我市重点项目工程的建设需要。严肃财经纪律,继续执行厉行节约有关规定,实施市级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和论坛庆典等活动,压缩会议、差旅等一般性支出,努力降低行政成本,推动节约型机关建设。

综改建设重先行。积极探索有利于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财税制度,全面贯彻落实扩权强县试点工作,扩大“省直管县”范围,落实试点奖补政策;推动潞城市、长治县两个省、市级试点县进行转型综改试点,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用好税收增量返还、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政府贷款等资金,为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等四个方面的先行先试提供财力保障。

完善制度抓创新。认真抓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切实提高政府复式预算体系管理水平。健全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结余结转资金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有机结合机制,强化部门预算支出主体责任,将部门预算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覆盖到各级政府及所属预算单位;细化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严格政府采购需求标准管理,强化集中采购目录和公开招标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加快建立预算绩效管理模式。

推动管理上水平。深入实施财政“六五”普法规划,夯实财政法制建设基础,提高依法办事、依法理财能力,提升财政行政执法水平。打牢预算管理根基,规范预算编制程序,严格预算支出执行管理,积极推进财政预决算公开。注重基础信息收集整理,完善部门基础信息数据库,逐步实现各类数据的动态管理。加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按照三年培训规划,对乡镇村财会人员开展重点培训。进一步改进财政监督管理,提高检查评价结果的运用水平。

各位代表,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我们将紧紧围绕市委和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坚决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决定,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认真汲取市政协的监督意见和建议,坚定信心,团结拼搏,稳中求进,圆满完成全年预算任务,更好地服务于转型跨越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为加快建设全国最宜居最宜发展城市做出积极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