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适应宏观调控的新形势,紧紧围绕“创环境、调结构、全面建小康”的总体工作思路,大力实施“新百强”战略,着力建设新型能源工业基地,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就,“十五”时期主要任务顺利实现,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  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达到398.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8%。增长速度高于全国3.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9亿元,下降4.5%;第二产业增加值230.63亿元,增长17.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9%;第三产业增加值139.21亿元,增长13.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9.4%。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加值9.1亿元,增长8.2%;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33.11亿元,增长14.8%;房地产业增加值12.46亿元,增长4.4%。人均GDP 12363元,突破1500美元(按1: 8.0702汇率折算),达到1532美元,可比增长13.2%,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十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4%,高出计划目标1.4个百分点。GDP总量在全省的排位由2000年的第5位前移至第4位。


    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7.2%、57.8%和34.9%。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比重提高3.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1.9%,提高4.4个百分点。经过“十五”时期持续深入的结构调整,百强、新百强企业不断建成投产,传统产业形成集群,新兴产业扩大份额。与2000年三次产业结构14.1:48.9:37.0相比,长治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市场物价总水平保持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3%;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0.6%;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12.0%;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涨13.2%。

1:2005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

   

以上年价格100

2000年价格为100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其中:粮食

烟酒及用品

 

家庭用品及服务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交通和通信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023

1015

1060

1021

991

1025

921

988

1095

1097

1077

1098

1101

1154

1043

1033

1169

859

1040

1164

1305

1241

 

     财政收入高速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在上年突破50亿元关口的基础上,2005年又新增20多亿元。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71.4亿元,同比增长4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首次跃上20亿元,达到23.87亿元,增长40%,增速比上年加快11.1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前列。增值税、营业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强势增长,充分显示了宏观调控和经济发展的积极成果。 “十五”时期,全市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36.5%,是建市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高于计划目标2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总量跃居全省第三。

    财政支出确保了工资、社会保障等重点公共预算支出的需要,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执行43.53亿元,比上年增长25.3%。其中科技三项费及科学支出增长5.6%、农业支出增长13.3 %、水利和气象支出增长25.8%、教育支出增长33.6%、医疗卫生支出增长20.4%、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增长33.2%、社会保障支出增长16.9%、文体广播事业费增长25.5%。“十五”时期,全市财政对农业、科技、教育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三项支出年均增长23%。

    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154.18万人,比上年增加1.65万人。城镇从业人员达到46.88万人,增加0.64万人;其中国有、集体及其他经济类型从业人员32万人,增加0.06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07.3万人,增加1.0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9%,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长期性和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第三产业发展不足;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还比较严重;农民增收基础还不稳固;部分居民生活仍较困难,社会保障和就业压力较大。

二、农业及农村经济

     2005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大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农村经济呈现稳步发展的局面。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2005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85.84千公顷,比上年减少3.53千公顷,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为253.24千公顷,增加0.21千公顷。全年粮食生产遭受严重旱灾的侵袭,但仍然获得了较好收成。粮食总产量达到129.86万吨,比上年减产13.4%。


2: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量(万吨)

比上年增长(%)

       

      

      

       

       

       

     

129.86 

9.05 

120.81 

0.95 

95.29 

4.49 

0.6 

-13.4

-35.6

-11.1

-15.9

-4.1

-1.1

9.1

 

 

 

 

 

 

    林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8千公顷。
    畜牧业生产整体状况良好。全年生猪出栏99.78万头,增长5.3%;牛出栏6.97万头,增长10.1%;羊出栏48.98万只,增长3.6%;家禽出栏432.06万只,增长15%。全年肉类总产量10.16万吨,增长6.4%;牛奶产量2.38万吨,增长19.4%;鲜蛋产量5.32万吨,增长18.2%。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市通电、通汽车、通公路、通电话、通自来水的行政村所占比重分别达到99.97 %、99.9 %、99.6 %、95.7 %和69. 6%,均比上年有较大提高。年末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9.1千公顷,占常用耕地面积的比重达21.2%。当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千公顷,新解决饮水困难人口10.91万人。年末全市拥有拖拉机2万辆,增长2.6%;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0.08万吨,增长1.9%;地膜覆盖面积39.3千公顷,增长14.9 %。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66 亿元,比上年下降4.3%。年末乡镇企业增加值169.21亿元,增长42.6%;入库税金19.94亿元,增长43.8%。

三、工业与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07.14亿元,增长19.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同)完成增加值179.46亿元,增长21.8 %。实现工业销售产值503.24 亿元,增长38.5%。工业产品销售率97%,比上年下降0.7 个百分点。“十五”期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6.6%,比“九五”期末提高30.5个百分点。

3:工业增加值主要分类情况

   

增加值(亿元)

比上年增长(%)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1.轻工业

   重工业

 2.中央企业  

地方企业

省属企业

     市属企业

     市属以下企业

179.46

5.01

174.45

10.71

168.75

59.82

11.45

97.47

21.8

26.2

20.0

29.4

21.6

12.2

118.4

21.5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7.24亿元,增长31.2 %;集体企业完成11.51亿元,下降4.9 %;股份合作企业完成1.26亿元,下降16.9 %;股份制企业完成104.7亿元,增长22.8 %;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完成0.48亿元,增长34.1 %;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4.26亿元,增长50.5 %。全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54.29亿元,增长27.1%。

    工业经济效益保持较高水平。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493.47亿元,增长37.8%;实现利税69.68亿元,增长18.5%;实现利润33.72亿元,增长9.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22.67亿元,增长57.1%。126户亏损企业亏损额6.71亿元,增长1.5倍。年末,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2.7% ,比上年提升15.5点。


4: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全社会)

产品名称

 

 

比上年增长%

     

     煤(规模以上)

     

     

     

     

     

     

发 电 量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吨

亿千瓦时

5046.02

1275.12

1011.03

31.52

320.93

475.17

298.06

229.19

135.13

0.6

0.2

25.7

-6.4

-0.3

43.2

55.3

18.5

23.9

 

 

 

 

 

 

 

 

    煤焦、冶金、电力等主导行业通过结构调整,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全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增长6.3 %,炼焦业增长49.8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36.7 %,电力增长51.4 %,医药增长3.5 %。年末全市销售产值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73个,年内新增12个;其中利税上亿元的工业企业17个,新增2个。

    建筑业健康发展。全年建筑业增加值23.49亿元,增长8.1%。其中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109家,实现利润总额0.35亿元,比上年降低28.7%;实现利税1.41亿元,下降5.4 %。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97.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7.1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45.4万平方米,减少11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3.27亿元,增长12.4%。其中,城镇投资166.74 亿元,增长8.3%;农村投资16.53亿元,增长81.3 %。 “十五”时期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1.7%,高出计划目标14.7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新型能源工业基地建设成效明显。第一产业投资0.72亿元,下降18 %;第二产业投资141.79亿元,增长26.1%;第三产业投资40.76亿元,下降18.1 %。在第二产业投资中,工业投资继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投资141.55亿元,增长26.2 %。其中,煤炭、电力等能源工业投资97.87亿元,增长53.3%。在第三产业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1.7亿元,增长28.2%;交通运输、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等基础设施投资13.82亿元,下降16.8%。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576个,其中新开工项目419个,本年投产项目412个,新增固定资产104.23亿元。王曲电厂、和信电厂、屯留矿井、高河矿井等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和效益:原煤开采509万吨/年,洗煤620万吨/年,焦炭351万吨/年,炼钢83万吨/年,水泥10万吨/年,火力发电9.6万千瓦,新建改建公路731公里,移动通讯基站346个,程控交换机4万线。

五、国内外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56亿元,增长17.7%,增幅居全省第二。其中城市的消费品零售额75.24亿元,增长20%;县及以下消费品零售额38.32亿元,增长13.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95.55亿元,增长16.6%;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5.31亿元,增长26.5%。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全年商品销售额112.41亿元,其中,批发业企业商品销售额85.68亿元,零售业企业商品销售额26.73亿元。 “十五”时期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6%,高出计划目标3.6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取得新进展。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1.7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出口4460万美元,与上年持平;进口1.25亿美元,增长80.6%。在出口中,一般贸易4413万美元,增长0.4%;加工贸易47万美元,下降26%。在进口中,机电产品进口4397万美元,增长1.6倍;高新技术产品进口2977万美元,增长7倍。全年新批三资企业项目2项,实际利用外资916万美元,下降44%。“十五”时期全市海关进出口总额累计4.05 亿美元,年均增长49.6%,高出计划目标37.6个百分点。

六、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综合运输能力提高。本年长治至西安空中航线通航,年末拥有省际航线4条。全年飞行2327班次,航空旅客吞吐量9.67万人次,货邮量10.2吨。

    公路路网全面优化升级。长太高速公路顺利通车,年末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354公里,比上年增加241公里;其中等级公路里程5064公里。“十五”时期,长邯、长晋、长太三条高速相继建成开通,我市“大十字”高速公路主骨架初步形成。五年间,全市累计建成通乡镇、通村水泥(油)路7237公里,年末全市乡镇“双通”比例达到100%。

    全年公路货运量7363.6万吨,增长7.5%;公路货运周转量55.51亿吨公里,增长21.4%。公路客运量4069.9万人,增长14.8%;公路客运周转量23.03亿人公里,增长9.6%。年末全市累计开辟农村客运线路257条,投入农村客车500辆。

    年末民用车辆保有量29.03万辆,比上年增加9.05万辆。其中民用汽车14.6万辆,增加6.23万辆;私人汽车9.77万辆,增加5.65万辆。年内新注册汽车2万辆,其中新注册轿车7487辆。年末民用轿车保有量达到2.54万辆,比上年增加7667辆;其中私人轿车1.4万辆,增加4107辆。年末全市汽车驾驶员16.47万人,比上年增加3.97万人。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8.76亿元,增长26.8%。其中,邮政业务总量8949万元,下降3.8%;5家电信公司完成电信业务总量17.87亿元,增长30%。全年邮寄函件401万件,包件7.6万件;订销报纸2821万份,杂志130万份。年末本地电话用户73.15万户,增长16.3%。其中,市话用户41.27万户,增长11.2%;乡村电话用户27.26万户,增长25.9%。小灵通用户11.11万户,增长25.5%。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发展到70.86万户,增长18.3%。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48部/百人,比上年增加10部。年末全市互联网用户累计达12.62万户,增长19.5%。

    旅游业快速发展。随着红色旅游线路、太行山自然风光及炎帝文化等旅游资源的开辟和整合,全市形成21个综合景区,拥有29家旅行社和10家星级宾馆。全年国内旅游总收入26.6亿元,增长10.2 %。旅游外汇收入362万美元,增长50.2%。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537万人次,增长10.1%。接待海外游客2.03万人次,增长50.4%;其中接待外国人1.38万人次,港澳台胞人6527人次。

七、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存贷款适度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79.08亿元,比年初增加69.3亿元,增长16.9%。其中,企业存款95.72 亿元,比年初增加5.7 亿元,增长6.3%;居民储蓄存款320.24 亿元,比年初增加54.9 亿元,增长20.7%。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88.76亿元,比年初增加38.6亿元,增长14.5%。发放项目贷款余额44.9 亿元,增长18.7%。全市金融机构年末消费贷款余额14亿元,较年初减少3.4亿元。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105.74亿元,比年初增加21.53亿元,增长25.6 %。

    金融资源得到整合,市商业银行成立。全年市商业银行新增贷款余额占全市新增贷款余额的28.4 %。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29.9 亿元,同比减少三分之一。

    全年全市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1201.3亿元,现金支出1206.7亿元,净投放货币5.43亿元。

    保险事业日益兴旺。年末驻市保险公司9家,大地、天安财险入驻。全年各种保费收入9.26亿元,增长15.8 %。 其中财产险收入2.93亿元,增长8.5 %;寿险收入5.96亿元,增长18.0 %;健康和意外伤害险收入3722万元,增长48.8 %。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44亿元,增长19.0 %。其中财产险和短期人身险赔付金额1.42亿元,增长26.8%;寿险赔付金额239万元,下降72.4%。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工作取得新成绩,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全年全市共受理各项专利申请123件,授权专利65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2.8%和18.2%。全年全市共有5项应用技术和1项基础理论获得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成果奖。全年签订技术合同72项,增长63.6%;成交金额1.53亿元,增长1.6倍。全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5.8 亿元,增长28.3%,其中 R&D经费支出1.43亿元。全市实施“五个一百”计划和科普惠农行动,组织“科普大蓬车”下乡积极为农户服务,取得较好成绩,被授予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质量检测、标准化建设和天气预报等项服务得到加强。全市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和认证机构12家。全年对24户企业实施了产品认证。全市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2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4.35万台件。全市普遍开展了121电话天气自动答询活动。

    教育事业继续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有独立招生的高等院校4所,全年全市招收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学生7767人,在校大学生2.48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48万人,在校学生3.63万人,毕业学生0.91万人。普通高中招生2.67万人,在校学生7.18 万人,毕业学生1.83万人。全市13个县(市、区)全部达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要求,“普九”人口覆盖率100%。普通初中招生6.66万人,在校学生19.95 万人,毕业学生6.44 万人。普通小学招生4.82万人,在校学生32.12万人,毕业学生7.2 万人。初中入学率达99.2%,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9%,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幼儿园在园幼儿7.03 万人,比上年增长6.3%。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进一步深入。全年新参加学历教育的成人3000余人,成人技术学校培训学员8.21万人次。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8个,全年演出5165场次;文化馆(站)14处,全年组织演出485场,举办展览54个;公共图书馆13处,藏书96万册;档案馆1座,开放各类档案4786卷;博物馆14座。年末全市共有文化娱乐场所733处,其中网吧192个。全市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1.9%和94.8%,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2.55万户,其中接收数字信号用户2000户。

    卫生事业发展加快。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677处(含诊所),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达标率23.8%,本年又有300个卫生所进入甲级行列。医院、卫生院199个,其中二级以上医院33个,一级医院42个。年末卫生技术人员(不含诊所)1.01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4448人,注册护士2948人。年末全市实有床位(不含诊所)6616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6148张。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得到较大加强,现有疾控中心(防疫站)16家,卫生技术人员388人;急救中心1家,床位120张,卫生技术人员162人。妇幼保健机构14个,床位272张,卫生技术人员452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家,床位33张,卫生技术人员40人。乡镇卫生院154个,床位1698张,卫生技术人员2461人。卫生监督机构7个。年末潞城、沁源、城郊区试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40.9万人,同比增长62%;参合率19.8%,同比提高7.9百分点。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市运动员在各类体育比赛中获得世界冠军1个、全国冠军1个,全省冠军88个。全年召开各级运动会264次,参加人员23.63万人次。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全市60%的社区配备了相应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全年全市共销售中国体育彩票49万元。

十、城市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全年城市维护费用总支出5.3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本年完成投资额3.77亿元。

    城市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年末城市建成区面积453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930万平方米。城市房屋建筑面积356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2614万平方米。市区道路总长度288公里,实有道路面积351万平方米,拥有路灯3.26 万盏。年末市区共有营运的公交汽车329辆,出租汽车1800辆。市区有公园、动物园7座,总面积49公顷。年末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6%,比上年提高10.5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1平方米,增加1.4平方米。

    城市公用事业加快发展。主城区日供水能力41.28万吨,人均日生活用水量204升。市区使用液化气、煤气的总户数达到9.2万户;全年液化气供气总量3832吨,煤气供气总量1亿立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57.7%和7.2%;天然气供应量37.32万立方米。市区集中供热面积由上年的60万平方米增加到215万平方米。市区污水年处理量由上年的3073万吨增加到3145万吨,生活垃圾年处理量23万吨。

十一、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污染源治理、环境污染治理本年完成投资总额12.25亿元,比上年增长47.4%。全市共建成烟尘控制区5个,烟尘控制区总面积38平方公里;建成噪声达标区4个,噪声达标区面积30.1平方公里。主城区14条交通噪声监测道路均满足国家标准。

    大气污染治理取得突出成效。对全市涉及焦化、电石、钢铁、水泥等行业的103个生产装置和项目予以淘汰关停,对市区14台锅炉进行拆除,20台锅炉进行了燃气改造,为1800辆不合格车辆安装了净化装置。市区空气质量超过二级标准,4个重点监测城镇达到?虺胰侗曜肌H耆锌掌柿竣蚣兑陨咸焓?65天,比上年增加77天,创历史最好水平。

    全市被监测的23个水体断面,达Ⅲ类水质标准的断面3个,比上年增加1个;达到Ⅴ类水质标准的断面14个,占60.9%,超过Ⅴ类水质标准的断面比例下降10%。全市17个地下水监测点中,有14个满足国家饮用水标准,不满足国家饮用水标准的监测点比上年减少5个。

    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新成效。年末全市耕地保有量330.5千公顷。全年实际建设占用耕地0.9千公顷,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45公顷,生态退耕176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290公顷,园地改为耕地110公顷。当年净减少耕地0.8千公顷。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2.5千公顷。年末实有封山(沙)育林面积39.6千公顷,其中本年新封7.3千公顷。年末全市实有自然保护区2个,面积46.9千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3.4%。全年全市自然灾害受灾面积147.1千公顷。

    初步测算,全年万元GDP污染物排放总量0.297吨,比上年下降29%;万元GDP耗水量86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6.5%;矿区煤炭资源回采率达到35%;万元GDP综合能耗3.98吨标煤。

    安全生产事故减少。全市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1.14人,比上年下降21.9%;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为0.93人,下降45.6%。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206起,造成406人死亡、1234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398万元;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为17.47人,下降2.9%。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5:人口主要构成情况

   

年末数(人)

比重(%)

市总人口

其中:城镇

乡村

其中:男性

女性

3234141

1204947

2029194

1657197

1576944

100.0

37.3

62.7

51.2

48.8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27元,比上年增长12.2%。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73元,比上年增长9.5%,人均增收310元。全年全市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62万元,增长19.0%。年末农村贫困人口11万人,比上年减少1.3万人;农村人口贫困发生率4.58%,比上年降低0.54个百分点。

    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0.1平方米(城镇居民生活抽样调查数),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数)。

6 “十五”时期城乡居民生活改善情况

     

单位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244

6185

7072

8136

9127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427

2650

2886

3263

3573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

35.0

32.5

34.5

35.2

33.5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

46.6

43.2

43.0

42.6

43.3

    社会保障工作继续推进。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5.3万人,比上年增加1.05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8.92 万人,参保的离退休人员6.38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人数为24.76万人,比上年增加3.7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23万人。全年领取失业保险金2194人次,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2274人次。下岗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率达到100%。

    福利救济工作深入开展。年末全市拥有各类社会福利院84所,城镇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6个,提供住宿的社区服务中心4个,床位1413张,收养161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4363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345万元,直接接受社会捐赠333万元。提高低保补贴标准,全市5.32万名城镇低保对象实现了应保尽保,共发放低保资金4050万元,。6.89万农村贫困户得到及时救济,全年发放农村救济款2661万元,发放自然灾害救济款831万元。
 
注:1.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出版的《长治统计年鉴-2005》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人均GDP绝对数均按当年价格计算,其增长率均按可比价格计算。本公报中历史数据依据经济普查结果作出了调整。
      3.人口数为统计部门人口抽样数,各项人均指标均以此为计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