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012340096/2021-03045
- 成文时间:2021年04月13日
- 发布机构:市政府办公室
- 发布日期:2021年04月19日
- 发文字号:长政办发〔2021〕15号
- 主 题 词:有机旱作 农业发展
长治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长治市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发展2021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单位:
《长治市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发展2021年行动计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长治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4月13日
(此件公开发布)
长治市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发展2021年行动计划
为持续推进我市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21年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工作计划的通知》(晋政办发〔2020〕97号)精神,结合长治实际,制定2021年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发展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特”“优”战略和有机旱作农业品牌培育,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发展,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按照原料基地化、生产标准化、监管全程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品牌化、生态优良化的发展方向,深入实施耕地质量提升、绿色循环发展等有机旱作农业十项工程,全区域、全产业、全链条、全要素推进有机旱作农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
(二)主要目标
构建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标准化体系,加大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力度,辐射带动100万亩“特”“优”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旱作节水良种普及率稳定在95%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0%以上,全市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保持稳定负增长,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有机旱作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明显提升。
二、重点任务
(一)生产基地提标扩规行动
1.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优势种养业。立足资源禀赋,聚集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推进杂粮、蔬果、中药材、设施农业等特色优势种植业发展;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推进农林复合经营。
2.高标准推进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全面巩固省市级封闭示范区(片)建设成果,按照抗旱抗逆良种全覆盖、高标准农田全覆盖、有机肥替代化肥全覆盖等“十个全覆盖”的标准,高质高效推进有机旱作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以武乡、沁县、襄垣为重点,建设2万亩优质谷子标准化基地;以沁县、襄垣、潞城、屯留为重点,建设2万亩优质高粱标准化基地;以沁源、平顺、长子、壶关为重点,建设2万亩优质马铃薯标准化基地;以壶关、长子、潞城、屯留、上党为重点,建设2万亩特色露地蔬菜标准化基地;以黎城、襄垣、潞城、上党为重点,建设1万亩特色干鲜果标准化基地;以平顺、黎城、壶关、沁源为重点,建设1万亩上党党参为主的中药材标准化基地。扩大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种养规模,为农产品精深加工提供优质原料支撑,增加优质绿色有机农产品供给。
3.高标准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特色产业示范园建设。按照规划布局科学化、生产基地规模化、产业链条集群化等“九化”标准,持续开展部、省、市、县四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特色产业示范园创建和认定,新认定和批准创建30个左右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特色产业示范园;对已认定的市级产业园开展达标评估和提档升级,择优持续扶持;同步推进县级产业园和示范园创建,每个乡镇至少创建1-2个县级或县级以上产业园(示范园)。
4.全面提升耕地生产能力。按照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保水保肥、控污修复的技术路径,平田整地、治理水土侵蚀,实施轮作套种、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机械化深耕细作、保护性耕作等综合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平衡土壤养分,增强耕地保水保肥能力。立足我市水资源优势,适地筑坝拦截雨季降水,建设旱井、旱窖、蓄水池、人字闸等小型集雨、蓄水设施;加强以渠道防渗、管灌、喷灌、微灌为主的节水工程建设,适量发展智能灌溉及水肥一体灌溉施肥系统,增强抗旱节水能力。2021年,新开工建设20.5万亩高标准农田,推广水肥一体化和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32万亩。
(二)集成技术示范推广行动
5.选育推广抗旱抗逆优良品种。加快建立立足市场化的农作物种子种苗推广服务网络,重点培育一批规模以上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鼓励种子企业开展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和繁育推广,示范推广抗逆抗旱优良品种70余个。以谷子、高粱、马铃薯、尖椒、西红柿、党参等为重点,加大特色优势农作物良种繁育及提纯复壮力度,高标准建设谷子良种繁育基地3000亩、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3000亩、蔬菜集约化育苗基地1000亩、党参良种壮苗繁育基地2000亩。
6.推进农机农艺配套融合。在丘陵山区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试点。推进实施农机深松整地50万亩以上。加快智慧农机云平台建设,推进农机深松作业实时监测和远程监控,安装深松作业远程监测设备累计达到800台(套)。围绕谷子、高粱、马铃薯、蔬菜、中药材、设施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开展全程全面农机化新技术新设备的试验示范,推进“耕种管防收”全程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率达到77%。
7.推进农业集成技术推广创新。因地制宜,分区分类开展有机旱作农业“土、肥、水、种、技、机、绿”关键技术与集成技术研究、示范、推广、应用。以玉米、小麦、杂粮、蔬、果、中药材种植为重点,开展抗旱优质新品种、轮作套种、生物覆盖水肥高效利用、水肥一体化、绿色生产艺机一体化、种养循环集成技术模式推广应用。
8.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有机旱作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攻关专项,围绕抗旱抗逆良种、生态循环模式、艺机一体化、耕地质量提升、生物肥药、节水设施、全生物降解地膜等开展研究和应用。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涉农大学院校的合作,引进农业科研、科技人才,分区分类在全市建立一批有机旱作农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
(三)特优产品精深加工行动
9.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围绕精品粮油、特优杂粮等,推动各县区因地制宜确定特色产业主攻重点,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壮大一批规模集中连片、竞争优势明显、抗风险能力较强的特色产业集群。重点布局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优势区域,完善“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研发、示范、服务”全产业链建设,形成“梯次发展、各有侧重”发展格局。
10.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参与规模产业基地建设,发展订单生产,布局绿色有机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产地贮藏、预冷保鲜、分级包装、冷链物流设施,打造各具特色的种养业全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积极开展项目招商引资,引进域外资本开发我市特色优势有机旱作农产品。
(四)绿色生态循环发展行动
11.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推进特色优势农作物有机肥替代化肥,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行动,示范面积1万亩。以滴灌、微喷灌、垄膜沟灌、膜下滴灌为重点模式,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0.2万亩。实施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行动,建设30个以上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区和12个植保新技术展示片,全市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0%以上。
12.推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以玉米主产县为重点,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肥料化、燃料化和原料化等综合利用模式,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建立健全农业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机制,加大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开展农田地膜残留监测工作,实施农膜回收利用试点项目,促进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
13.推进畜禽粪污循环利用。以上党区、长子县为试点,推进规模化种养循环发展。探索建立养殖粪便储存、回收和利用体系;推广工厂化堆肥处理、商品化有机肥生产技术;鼓励利用畜禽粪污、可腐生活垃圾等多种原料发展规模化大中型沼气、生物天然气工程,推进沼渣沼液深加工。全市畜禽粪污利用率达到8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9.6%。
14.推广种养立体循环模式。支持各县区构建“农作物—秸秆—养殖—畜禽粪便—肥料—农作物”的上下游互连立体循环农业链;鼓励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环境为依托,大力发展林菌、林药、林粮、林禽(畜)等立体种养模式,建立“林业加工—木屑—培养基—食用菌—培养基废料—饲料、肥料”等产业链,培育农牧循环、农林结合发展典型。
(五)新型主体培育提升行动
15.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持续开展省、市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示范社创建,创建市级以上示范社达到490家。支持开展家庭农场示范创建,鼓励组建家庭农场协会或联盟,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达到150家。
16.培育高素质农民。依托国家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重点培训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种养大户和从事生产经营性服务等技能服务型的高素质农民2万人以上,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构建涉农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龙头企业等组成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服务融合发展机制。
17.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为重点,组织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和产业联盟、联合体、协会开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探索创建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全市农业生产托管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100个以上。
(六)农业品牌孵化创建行动
18.构建农产品品牌体系。制定农产品品牌建设优惠政策,形成以长治有机旱作为引领,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同步跟进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体系。重点打造“半分耕”长治有机旱作农业区域公用品牌,让“有机旱作+”成为长治农业特色发展的品牌基石。扶持上党小米、上党高粱、上党党参、壶关旱地西红柿等20余个市县域公用品牌。加大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力度,绿色有机农产品数量和基地面积新增30%以上。
19.拓展农产品营销渠道。组建产权界定清晰的“半分耕”有机旱作品牌产销联盟、异业联盟,运营团队和品牌服务中心,构建线上线下销售网络。设立农产品展示直销中心,举办与一线城市商超对接活动。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大型电商平台,拓展农产品、特色食品、民俗制品等产品进入大市场空间。
(七)智慧农业推广应用行动
20.推广智能化管理系统。坚持数字化发展。支持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率先在有机旱作农业生产基地集成应用,推进数字农业工厂、产业基地建设。统筹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开发应用产销一体化信息系统,提升产品流通与信息服务数字化水平。
21.建设可追溯信息系统。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通过感知设备、防伪标签和二维码等设备技术,支持有机旱作农业生产基地纳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填报生产、经营、流通信息,建立农产品追溯制度,实现基地生产、农药残留检测等信息的全程可追溯。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各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强化责任落实,将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和实施“特”“优”战略的重点任务,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加强部门分工合作落实工作措施,加快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发展。
(二)加大政策支持。市县财政和农业农村部门要将有机旱作农业列入任务清单,统筹财政资金予以支持。强化信贷支持,推动农业信贷担保产品向有机旱作农业项目倾斜。探索开展有机旱作农作物收入保险。建立投资遴选办法,加大对有机旱作农业增产技术和潜力企业的投资力度。统筹好国有资本投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带动社会资本扩大投资。
(三)强化科技支撑。组建市级有机旱作农业研究机构,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广泛吸收市内外知名专家和“乡土专家”,调整充实市、县两级有机旱作农业发展专家指导和技术服务组,加快构建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持续开展农业专家、技术人员进村入企服务活动。
(四)创新体制机制。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激励,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融入有机旱作农业生产。支持有机旱作农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运营模式,建立与农户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激发发展活力。建立项目化管理机制,组建项目管理专班,明确包联负责人和责任单位,制定具体推进方案,最大程度发挥项目资金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
(五)注重宣传培训。挖掘有机旱作农业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充分利用新媒体和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有机旱作农业的政策、理念、技术模式和农产品品牌。开展专题培训和现场观摩。通过科普中国平台、科技传媒、全省科普惠农乡村e站、农技协等组织开展宣传培训,促进有机旱作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维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