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012340096/2020-02349
- 成文时间:2020年03月18日
- 发布机构:市政府办公室
- 发布日期:2020年03月25日
- 发文字号:长政办发〔2020〕10号
- 主 题 词:有机旱作 农业发展 计划
长治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长治市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发展2020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单位:
《长治市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发展2020年行动计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长治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3月18日
长治市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发展2020年行动计划
2020年加快推进全市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特色产业富农,坚持县乡村、点片园区分区分级分类示范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以增加绿色有机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原料基地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监管全程化、经营产业化、生态优良化为发展方向,培育壮大一批有机旱作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形成一批有机旱作农业知名品牌,总结凝练一批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模式,初步建立起具有长治特色的有机旱作农业操作规程、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
一、建立和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操作规程
(一)修订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操作规程。在原有60项农作物绿色有机旱作农业生产操作规程基础上,以生产过程全产业链、生产技术全要素为目标,制(修)订完善种植业、养殖业绿色有机旱作农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质量安全、农(兽)药残留、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与检测等操作规程,建立健全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符合长治特色的有机旱作农业操作规程,实现农产品生产、检测、执法有规可依。(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畜牧兽医中心、市农机中心负责)
(二)加大对有机旱作农业标准的推广应用。全面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加大对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种养大户、加工营销企业的农业标准化培训宣传,完善农业标准化服务监管网络体系,确保各项标准操作到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畜牧兽医中心、市农机中心负责)
二、建立和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
(三)推进耕地质量提升。以土地平整、土壤改良与培肥、灌溉与排水、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为重点内容,建设高标准农田31万亩。实施旱作梯田建设工程,开展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广保护性耕作、秸秆覆盖还田、增施有机肥、深耕深松等关键技术,提高土壤耕作层蓄水保墒能力,有效改善旱地耕作条件。(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利局、市农机中心负责)
(四)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达到90%。推进果菜药、杂粮等特色优势农作物微生物菌肥、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集成推广化肥机械深施、种肥同播、适期施肥、水肥一体化等高效施肥技术和新型肥料产品,确保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保持化肥使用量负增长。(市农业农村局负责)
(五)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根据水资源禀赋,调整种植结构,推行适水种植。示范推广蓄水保墒、集雨补灌、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等旱作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在干旱缺水地区,推广配置新型软体集雨水窖和移动灌溉设备,蓄集和高效利用自然降水,进行集雨补灌,建设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达到10万亩以上。(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利局负责)
(六)选育推广抗旱抗逆优良品种。以玉米、谷子、高粱、马铃薯、尖椒、西红柿等农作物为重点,示范推广一批抗逆抗旱资源节约型优良品种。突出区域特色,合理布局,建设30个抗旱节水、抗病抗逆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加大谷子、高粱等杂粮良种繁育及提纯复壮力度,确保全市杂粮品种良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市农业农村局负责)
(七)推进农药减量增效。实施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行动,建设30个绿色防控示范园区和12个植保新技术展示片,重点推广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等绿色增产技术和新型植保机械。扶持发展植保专业服务组织50个,推行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加强农民科学安全用药培训和技术指导,推广精准高效施药、轮换用药等科学用药技术,着力提升科学安全用药水平,确保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保持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市农业农村局负责)
(八)推进农机农艺配套融合。在丘陵山区实施农田宜机化改造工程,试点示范农田宜机化改造600亩。推进实施农机深松整地,达到60万亩。加快智慧农机云平台建设,推进农机深松作业实时监测和远程监控。围绕谷子、中药材、设施农业、畜禽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开展全程全面农机化新技术新设备的试验示范,推进“耕种管防收”全程机械化,达到75.5%以上。(市农业农村局、市农机中心负责)
(九)推进农业集成技术推广创新。分区分类推广有机旱作农业集成技术,开展有机旱作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在东部丘陵山区,突出以杂粮、蔬、果、药为重点的抗旱优质新品种、生物覆盖水肥高效利用、绿色生产艺机一体化技术模式推广应用;在西部丘陵山区,突出以杂粮、果、药、畜为重点的抗旱节水、轮作休耕、生物覆盖水肥高效利用、种养循环集成技术模式推广应用;在中部平川区,开展以玉米、蔬、果、畜为重点的抗旱节水、水肥一体化、生物覆盖水肥高效利用、种养循环集成技术模式推广应用。全市推广谷子地膜覆盖机械化穴播技术10万亩,推广高粱全程机械化生产集成技术5万亩,推广旱地马铃薯单垄单行全程机械化技术3万亩,推广旱地西红柿防雹网棚双色膜覆盖技术3万亩,推广干鲜果生物覆盖水肥高效利用、提质增效集成技术5万亩,推广中药材水肥高效利用、提质增效集成技术3万亩。(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畜牧兽医中心、市农机中心负责)
(十)推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及模式的总结推广,推动全市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和原料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推进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开展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减少加工流通环节的消耗浪费和废物排放。积极推广使用标准地膜、生物降解地膜,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达到80%以上;加快研究制定《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和《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建立回收处理机制,推动全市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市农业农村局负责)
(十一)推进畜禽粪污循环利用。科学规划布局畜禽养殖区域、规模,推动规模化养殖业循环发展,构建种养循环发展机制。加强饲料、兽药管理,推进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粪便收集、贮运、处理、利用设施;探索建立分散养殖粪便储存、回收和利用体系,在有条件的地区,鼓励分散储存、统一运输、集中处理;推广工厂化堆肥处理、商品化有机肥生产技术;利用畜禽粪便,因地制宜发展集中供气沼气工程,鼓励利用人畜粪便、可腐生活垃圾等多种原料发展规模化大中型沼气、生物天然气工程,推进沼渣沼液深加工生产适合种植的有机肥。全市畜禽粪污利用率达到8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市农业农村局、市畜牧兽医中心负责)
(十二)推进林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环境为依托,大力发展林菌、林药、林粮、林禽(畜)等立体种养模式,推动建立林业、园林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体系,推进森林经营抚育采伐、果树修剪等过程中的剩余物、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市农业农村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负责)
三、建立和完善有机旱作农业产业体系
(十三)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小杂粮、干鲜果、蔬菜、食用菌、中药材、油料花卉和畜禽、水产规模健康养殖等特色产业。根据市场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优化产品结构,扩大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种养规模,增加更加丰富多样、优质安全、营养健康的绿色有机农产品供给。(市农业农村局、市畜牧兽医中心,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
(十四)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布局绿色有机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产地贮藏、预冷保鲜、分级包装、冷链物流设施,打造各具特色的种养业全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加快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果品、药品、酿品、肉制品、功能保健品等特色产业集群。(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
(十五)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总结推广襄垣县林盛果业、壶关县辛寨醋业、屯留区石泉葫芦山庄等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开发农业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发展休闲观光、乡村民宿、康养基地等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构建粮菜果药、林畜水产、加工、休闲观光一体化产业体系,促进产加销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局,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
四、建立和完善有机旱作农业经营体系
(十六)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健全绿色农资经营网络,保障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的投入品供给。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模式,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有机旱作农业生产技术、装备和信息服务。持续对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带头人、现代创业创新青年、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等高素质农民培训培育,达到7000人以上。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广大农户融合发展,实行订单生产,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建设有机旱作农产品基地。(市农业农村局、市农经中心,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
(十七)创新优质农产品流通方式。实施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开展长治有机旱作农产品网上行、全国行、展示展销、博览交易等活动,引导供销商务系统电商平台、社会电商企业与农产品生产企业、供应商、运营商开展产销对接,培育和壮大农业电子商务主体,创新绿色有机农产品销售模式,实现优质优价。鼓励和支持商贸流通企业、电商企业开展扶贫助农销售,打造农产品网络品牌。引导企业、部队、机关、学校等优先与有机旱作农业示范乡村、园区开展订单产销,优先将贫困县有机旱作农产品纳入“消费扶贫”“农超”对接范围。持续举办农民丰收节、开镰节、赏花节、采摘节等活动,创新城乡、农企之间交流合作与消费方式。(市农业农村局、市供销社、市商务局、市文旅局负责)
(十八)打造有机旱作农业品牌。加大功能农产品品牌推选、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力度,绿色有机农产品数量和基地面积增幅达到30%以上。打造“长治有机旱作”“上党小米”“上党党参”“长治神谷”等20个区域公用品牌和产品品牌。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形象、统一推介”的原则,开设集展示、销售、电商和品牌宣传为一体的长治品牌农产品展示展销形象店。(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扶贫办、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农经中心负责)
五、建立和完善有机旱作农业示范体系
(十九)推进省市县三级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建设。按照区位优势明显、生态环境良好、土地集中连片、产业特色鲜明、龙头带动有力、标准体系健全的基本要求,每个县(区)择优申报创建1个省级高标准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片;巩固市级封闭示范区建设成果,按照“十个全覆盖”标准,集中力量打造3-5个规模上万亩的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按照“有带动主体、有稳定区域、有适度规模、有成熟技术、有生产标准、有认证产品”的要求,积极创建一批县级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片。(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
(二十)稳步推进有机旱作农业产业园和特色示范园建设。坚持规划布局科学化、生产基地规模化、产业链条集群化、生产模式绿色化、产业发展品牌化、业态功能融合化、利益联结多样化、配套服务体系化、政策支持配套化的“九化”标准,在巩固提升原有的130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特色产业示范园基础上,新认定创建10个左右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批准创建30个左右市级特色产业示范园。按照“主体带动、规模适度、种养循环、标准生产、统一经营、封闭运行”的要求,每个县区创建不少于30个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产业示范园。(市农业农村局负责)
(二十一)巩固提升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乡、村)建设。按照“全环节”绿色高效技术集成、“全过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链条”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打造、“全区域”绿色发展方式引领,持续推进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乡、村)建设。申报创建1个省级整体推进示范县,打造2-3个市级整体推进示范县,支持建设20个整体推进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市农业农村局负责)
六、建立和完善有机旱作农业保障体系
(二十二)强化组织领导。把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工作和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加强部门分工合作,大力推行领导干部包联责任制,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人、时间表、路线图;制定设立统一规范的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乡、村)、示范园区标志牌,明确实施内容、实施主体,明确行政包联和技术指导服务单位、主要责任人,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市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
(二十三)强化政策支持。市县财政和农业农村部门要将有机旱作农业列入任务清单,统筹财政资金予以支持。市财政2020年拟安排1000万元给予专项扶持,各县区财政也要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并制定相关奖补措施。各相关部门要安排项目资金向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园区倾斜。要不断完善金融政策,推进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扶持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科技服务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新型经营主体+科技服务组织+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推进有机旱作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坚持农业政策性保险与特色保险相结合,继续在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园区推行特色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不断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扩大保险覆盖范围,提高有机旱作农业风险保障水平。(市财政局、市金融办、长治银保监分局,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
(二十四)强化科技支撑。组建市级有机旱作农业研究机构,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广泛吸收市内外知名专家和“乡土专家”,调整充实市、县两级有机旱作农业发展专家指导和技术服务组。加快构建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强化人员培训,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人员与有机旱作经营主体融合发展机制。持续开展农业专家、技术人员进村入企服务活动,在技术推广、培训指导、农机配套等方面充分发挥专技人员作用,在总结技术模式、生产经营模式等方面取得成效,为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水利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畜牧兽医中心、市农机中心,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
(二十五)强化宣传引导。加强对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创建宣传工作的领导指导,及时挖掘总结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好模式、好做法、好典型。充分利用媒体和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有机旱作农业的政策、理念、技术模式、经营模式以及有机旱作特色农产品品牌,开展专题培训和现场观摩,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各级政府支持、新型经营服务主体主导、农民广泛参与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浓厚氛围。(市委宣传部、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