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县区第二水源建设的工作方案》
(记者丁宇红)面对县域用水需求激增与供水体系单一化矛盾,我市日前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县区第二水源建设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以系统性思维构建“双水源”战略格局。根据规划,到2027年,全市12个县区将全部建成“规模适宜、水源可靠、水质达标、布局合理”的第二水源体系,以“双水源”供水格局,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水安全水支撑水保障。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县区用水需求不断增大,我市大部分县区面临水源类型单一、储水规模不足等问题。立足打破县城供水“单一来源”局面,满足各县区不断增长的用水需求,进一步提高城镇生产生活供水保障能力,《方案》要求各县区统筹协调上下游、干支流、流域与区域、常规与应急、新建与挖潜的关系,结合区域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新建水源等相关规划,科学谋划县区第二水源格局,协同推进常规水源和第二水源建设。到2027年,县区供水保障能力将明显提升,遭遇特大干旱或突发水安全事件时,居民基本生活和必需的生产、生态用水能够得到保障。
《方案》明确,各县区要根据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充分考虑现有供水水源特点,合理选择和确定第二水源工程建设类型、规模和标准。区分轻重缓急,优先完成保障县区居民生活用水的建设任务,聚焦县区应急供水薄弱环节,根据重要程度、财力条件和前期工作情况等分步实施、注重实效。聚焦安全可靠、保障有力,加强县区现有水源的涵养和保护,县区第二水源在水量、水质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并建立良性的运行管理维护机制,确保遭遇特大干旱、突发水安全事件时能及时发挥作用。
根据《方案》规划,我市将分阶段推进各县区第二水源建设,2025年底前,各县区要完成方案编制和前期工作,选择高水平编制单位完成工程可研报告,完成工程规划选址和土地预审等前置要件办理,完成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和报批立项、组建项目法人等相关工作。从2026年起,各县区要全力落实工程建设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选择高水平、专业化的参建单位,在项目法人的组织协调下,于2027年底前完成工程全部建设内容。工程建设完成后,各县区要明确工程运行管理单位,落实人员和经费保障,每年组织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做好运行管理工作,切实发挥好工程效益。
“第二水源工程既是民生工程,更是‘生命线’工程。”市水利局负责人表示,为破解“单一水源”制约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这一痛点问题,该局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积极开展市县两级第二水源建设,完善现代水网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健全供水保障体系,化解供水风险。目前,正在加快推动主城区第二水源工程——后湾水库供水工程开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