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县以“千县工程”为抓手,打造县域“龙头”医院——做好县域居民健康“守门人”
“这次住下,短时间内就不走了。我们将在沁源县人民医院进行为期三年的对口帮扶,主要开展手术带教、技术指导等工作,打造好县域‘龙头’医院,把一般病解决在基层。”这些天,沁源县城乡流传着一则好消息——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山西省肿瘤医院首批20名专家进驻沁源县人民医院。
专家下沉,业务托管,服务优化。这是沁源县以“千县工程”为抓手,提升县域内医疗服务能力的一个缩影。
何为“千县工程”?“千县工程”是我国医疗领域的一项重要措施,旨在以县级医院为重点,建设完善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基础。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国至少1000家县医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水平,发挥县域医疗中心作用,为实现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打下坚实基础。“千县工程”是落实分级诊疗的县域实现途径。
2022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了首批“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县医院名单。沁源县人民医院成为全市两家入选医院之一。
沁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以满足县域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为出发点,以提高全县整体医疗服务能力为目标,以“千县工程”为抓手,加快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打造好县域居民健康“守门人”。
上榜“千县工程”以来,沁源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问题,安排部署工作重点、资源布局、功能定位等,重点推进临床服务、急诊急救、县域资源共享和医共体高质量管理等“五大中心”建设工作,推动县域资源整合共享。
提升诊疗水平,学科建设是根本。
“学科建设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留住患者是硬道理。”在沁源县人民医院院长黄向东看来,作为县医院,要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就诊率、确诊率、治愈率“三率”水平。
根据学科建设要求,沁源县人民医院加强专科能力建设,将重症医学科从急诊科分离出来,设立中医科病房,将五官科分设为眼耳鼻喉科和口腔科,填补了“千县工程”空白技术项目1项。同时,争取县财政立项,购置“千县工程”技术所需设备9台件,提升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能力。
作为县域医疗服务体系的“龙头”、城乡医疗服务体系的纽带,县医院是城乡百姓看病就医的关键环节。为了持续提升县医院综合能力,沁源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县人民医院,全方位改善医疗环境。
提升诊疗水平,引进人才是关键。
培育县域居民健康的“守门人”,沁源县“走出去”“请进来”,积极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山西省肿瘤医院、长治市第二人民医院等深度对接,在人员、设备、业务标准、学科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深度合作。
与此同时,每周聘请国家级、省市级医院优势专科的专家,定期到县人民医院坐诊,通过名医团队下沉帮扶,实现临床诊疗、手术操作水平全面提升。今年上半年,先后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河南省周口骨科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等开展专家坐诊34次、临床带教手术73例次、坐诊查房及讲座28人次。
提升诊疗水平,整合资源是重点。
一方面向上与高水平省市级医院远程医疗系统对接,一方面向下辐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以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沁源县建立健全医疗质控、医保管理等医共体高质量管理五大中心,完善和提高心电、病理、影像等医疗资源共享五大中心,以及胸痛、卒中、危急孕产妇救治、新生儿救治等五大急救中心。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构建急危重症救治体系,打造城市15分钟和农村30分钟急救圈。
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为主,加强肿瘤防治、慢病管理、微创介入、麻醉疼痛诊疗、重症监护、中医治未病等七大临床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全县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今年上半年,沁源县人民医院门诊患者68397人次,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0.28%;急诊患者9643人次,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4.6%;出院患者5074人次,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0.5%,就诊率、确诊率、治愈好转率保持在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