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读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之三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是新一届市委的奋斗目标,是新一届市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未来五年,我市将在新一届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着力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筑牢民生底线,不遗余力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奋力谱写长治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关键信息:抓实普惠性民生
推动教育质量新突破。我市把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作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和教学工作往深走、往细抓、往实落,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暨教学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基础教育改革的“长治样本”在全国推广;今年7月,我市被确定为义务教育阶段“双减”工作全国试点;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幼儿园达883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82.74%,全市县区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国家验收,全市基础教育扩容提质……加大投入力度,强化督导问责,一件件实事从纸面落到地面。
针对当前人民群众“有学上”问题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需求日益强烈的现状,我市把提升质量作为基础教育最紧迫最核心的任务来抓,将更加扎实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学前教育坚持普惠性,扩大公办幼儿园供给;义务教育关注均衡化,提高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普通高中突出抓质量,让更多的学子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职业教育提高就业率,让职校学生走出校门就能上岗工作。
推动医疗服务提升。医疗保障是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制度安排。
我市坚持不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健康长治16项专项行动,在省内率先出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积极探索完善“公立医院+养老服务”等多种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筹资标准逐年提高,全市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成为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目前,全市三甲医院达到8所,医疗集团改革实现县区全覆盖,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全市医疗服务稳步提升。
医疗问题牵动着千家万户,“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重要民生问题之一,为进一步推进医疗保障高质量发展,我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今后五年,将以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为牵引,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常态化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方位、立体化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并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加强体育设施建设。体育设施带给我们的好处很多。一个人要身体健康,就必须要参与运动,我们可以通过体育器材来进行锻炼,使身心得到放松,拥有一个更加强壮的体魄。
我市高度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在全民健身工程上下力气,着力解决群众“去哪儿健身”“怎么健身”难题,市体育公园、屯留区体育公园等一批批公共体育场馆场地相继投入使用,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和县城社区10分钟健身圈不断完善,体育设施建设进入“快车道”。还培育了环漳泽湖马拉松赛、攀岩自然岩壁系列赛等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喜爱体育、参与健身,营造出浓厚的全民健身氛围。
体育事业关乎人民幸福、关乎民族未来,我市将继续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深入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力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再上新的台阶。
关键信息:注重基础性民生
就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直接关乎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我市把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五年来,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维持低位,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就业质量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到6.4%和8%。但必须认识到,挑战是客观存在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从总量看,就业压力依然存在,从结构看,就业矛盾更加凸显。
对此,我市将加大就业优先政策实施力度,深入落实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加强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让每个家庭都有稳定就业收入,从而实现稳定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在应对风险挑战中开创就业工作新局面。
身安居,心更安。让老百姓住得更安心,是一座城市关注民生、为民服务的“指南针”。截至目前,我市投资建成公租房14600套,盘活365套,分配14084套,租赁补贴累计发放11735户,基本满足了全市无房困难群众的住房需求。作为全国推广“公租房App”的19个试点城市之一,我市今年率先在全省上线运行了“公租房App”,惠及民生的举措圆了百姓安居梦。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住房质量和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新时代新阶段的要求,我市着眼提高城市的承载力、宜居性、包容度,将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公租房建设、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同时,着力实施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等工程,稳步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最大程度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使城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养老制度关系民生、情牵百姓。健全的居家养老服务制度,是老人安享晚年的“保护伞”,是提升社会保障的“催化剂”。目前,我市共有养老机构120家,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40家,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453个。作为全国第四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我市将在此基础上继续把养老服务工作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大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建设,积极发展养老产业,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的居家养老服务机制,着力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着力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关键信息:强化兜底性民生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产业、就业、搬迁、教育等一项项精准扶贫措施的加持下,我市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33个贫困村有序退出,全市累计减贫32.2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开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今后五年,我市将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
为加快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目标,推动加快建立健全全民共享、公平可及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市深入推进各项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社会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制度体系不断健全,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养老、工伤、失业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23.95万、59.56万、47.01万人。今后五年,我市将持续增加社会保障投入,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动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保险应保尽保。完善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基本福利制度,深入开展农村特殊群体关爱工作,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织牢民生兜底保障网。
民生连民心,民生大于天。民生工作千头万绪,为群众谋福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群众的关切和期待,是做好民生工作的永恒指向。带着感情、满腔热忱地为群众排忧解难,不断把群众的希冀变成生活的现实,长治这座城市将更具凝聚力和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