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是第30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全面行动  全力投入  全民参与  终结结核”。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关于结核病的防治关键知识。

一、什么是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攻击肺部,但也能波及身体其他部位,如淋巴结、骨骼、脑膜等。

肺结核在我国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中发病数排第2位,至今仍然是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挑战之一。

二、结核病如何传播?

结核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释放出带有结核菌的飞沫,健康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可能会被感染。在与患者长时间密切接触的情况下,感染风险会显著增加。

三、哪些人容易感染结核病?

1.免疫力低下者,如艾滋病毒感染者、糖尿病患者、老年人。

2.营养不良、长期疲劳、生活不规律者。

3.与结核病患者共同居住、同室工作、学习的人。

四、肺结核的常见症状?

1.咳嗽、咳痰持续两周以上,可能伴有痰中带血

2.胸痛、呼吸困难。

3.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疲乏无力。

4.女性可能出现月经失调。

五、结核病可以治愈吗?

结核病关键在于规范治疗。只要按照医生的指导,按时、按量服药,大多数患者都能完全康复。首次发现是最佳治疗时机,一定要严格按照医嘱治疗,如果不坚持治疗,普通肺结核可能会变成顽固的耐药肺结核。耐药肺结核,治疗难度大,传染他人后也是耐药肺结核。

六、如何预防结核病?

1.新生儿接种卡介苗,这是预防结核病的第一道防线。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不随地吐痰,多通风。

3.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

4.避免与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尤其是在他们病情活动期。

七、肺结核治疗多久后,传染性会下降?

肺结核患者的传染性通常在开始规范治疗后的2周内会降低。经过2个月的强化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的传染性会明显下降。不过,要完全确定患者无传染性,还需结合痰检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传染性降低的时间因个体差异、病情严重程度、治疗依从性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因此,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完成全程治疗,并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