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喧嚣的现代都市中,历史仿佛是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地站在角落里,用他那布满沧桑的双眼,注视着这个世界的变迁。而我,有幸在一天的时间里,化身为一名文物普查员,走进那些被岁月遗忘的角落。

寒冬腊月的清晨,天空还挂着几分夜色,寒风凛冽,冷得让人直打哆嗦。就在这样的寒冷天气里,四普实地调查队的队员们已经整装待发,背上了沉甸甸的背包,踏上了前往普查地点的征途。背包里,装着的不仅是普查的“利器”——测量工具、记录本、相机,更是一颗颗对文物充满敬畏与热爱的心。

今天,我们的任务是对一处民居和两处遗址进行深入的文物普查。随着车辆缓缓前行,我们的心情也越发激动和期待。历经数小时车程,终于到达了第一站民居。队员们各司其职,分工协作。一人为司机,提前确定文物点所在位置,联系村委负责人、文保员了解基本信息;一人根据三普信息进行数据预填,在文物点确认文物本体是否发生变化,完善文物的基本信息,使用采集软件移动端拍摄文物的局部、整体、历史信息等多角度照片;一人操作无人机获得文物点全景图;一人负责RTK打点,采集文物本体的边界点坐标,运用卷尺、激光测距仪等工具,采集文物的尺寸数据,绘制平面草图……在完成了一系列繁琐而细致的工作后,队员们并没有急于离开。他们耐心地与当地文保单位的工作人员和村民交流,收集更多关于文物的信息,为后续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至此,一处文物的实地复核工作才算圆满结束。

两处遗址历史痕迹“十不存一”。第一站寺庙遗址上方已修新寺。庙前几株古树见证了岁月的流转。普查队员们仔细打量着每一块石碑、每一个构件,试图从它们身上捕捉到历史的痕迹。遗址地处深山,山高风大,无人机在风中飞行难以保持稳定,且对移动端信号接收产生影响,普查队员只好一次一次重试,确保本次普查工作能够完成。第二处遗址仅剩一片黄土地,难以凭肉眼找到遗址所在地。普查队员们找到当地的村支书,与熟悉周边环境的人员一道,依据三普坐标点和拍摄的图片反复核对查找,最终确定为一片崖边田垄处。随后,各普查队员按照分工完成本次普查外业操作。

白天外业工作结束后,晚上,队员们返回单位,开始着手进行信息整理工作。这是一项繁琐而细致的工作,需要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和归档。整理坐标、导出位置图、上传数据至采集软件PC端,并根据采集的数据和绘制的草图完成标准平面图的绘制。虽然这是一项室内工作,但工作量和难度一点也不比室外普查小。需要更加耐心、细致地对待每一个环节,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担任文物普查员的经历,让人深刻感受到了文物的魅力和价值。它们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每一座古建筑、每一处摩崖石刻、每一片散落在遗址中的瓦砾……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它们让我们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人进行心灵的对话。更让人明白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文物是脆弱的,它们已历经岁月侵蚀,新时代的我们,尤其是作为文物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同时,加大对文物保护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为文物保护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