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开展以来,市四普办按照四普工作安排部署,认真规划,统筹推进,整合资源力量,强化协调联动,多措并举高质量推进文物普查各项工作落实落细。
截至1月19日,我市已实地复查不可移动文物4922处,调查新发现文物113处,复核消失文物536处,完成率达到72%。其中襄垣县、壶关县两个县域普查单元已率先完成实地调查,普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提前谋划,强化组织领导。遵循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安排部署,我市迅速响应,组织市县两级成立了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及四普办公室,确保了市县两级普查领导机构的全面覆盖,建立了完备的工作体制机制。多次召开全市四普工作推进会,市四普领导小组对全市四普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责任分工,细化了目标任务,为全市普查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确保经费的有效投入,选拔了一批业务精湛、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以充实普查前线,同时配备了先进的普查工具,从而构建了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普查队伍,为普查任务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部门协同,强化力量整合。市四普办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充分组织辖区内文物行政部门、文物保护工作机构、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机构及社会力量等,系统筹谋,全面协调推进普查工作。积极引入社会专业力量,借助其设备和专业人才资源,开展测量、绘图等工作,形成了普查工作技术和专业的互补优势,进一步强化了一线普查力量。
质量管控,强化专业培训。上半年,我市选派人员参加了国家及山西省四普工作培训。组织基层普查骨干参加了国家文物局“全国文博网络学院”线上培训,实现了市县两级普查骨干培训全覆盖。4月,举办全市四普工作试点培训班。通过“理论授课+实地教学”的培训模式,增强普查队员规范开展实地调查和数据录入的能力,在专家的指导下,普查队员分6组对59处文物点进行了现场调查和数据登记,现场演练了无人机操作、RTK测量、遗址调查、文物标本搜集辨识等内容,熟悉了普查软件使用,规范了外业调查操作流程,切实帮助各县区解决了前期普查工作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促进了各地工作经验的交流互鉴,使普查人员更加系统掌握了普查标准要求,提升了普查技能。随后我市陆续组织多次文物普查技术培训班,不断提高基层四普队伍对四普采集软件系统的掌握度,对实现四普登记表填报标准化,提升四普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针对实地调查阶段各地遇到的各类技术性难题,市四普办统一进行了梳理、分类、汇总,组织专家开展实地全覆盖巡回指导,为一线普查队员答疑解惑,切实保障了全市普查数据真实准确。
拓宽渠道,强化宣传引导。市县两级积极运用多样化的宣传手段,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传播途径,深入挖掘与搜集第四次普查的相关线索及宣传资料,大力推广普查工作中的先进典型与创新措施。线上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等发布四普相关的知识、动态,征集文物线索等,吸引更多的市民关注和参与;线下走进社区、学校、企业等场所,号召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并提供文物线索,共同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贡献力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四普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进一步提升了公众对文物普查工作的认知度与参与度。
在新一年的工作中,我市将继续总结经验、优化流程、强化培训,严把时间节点,创新工作机制,不断提升效率,将加快推动普查数据的录入工作,确保外业调查与内业整理紧密衔接、高效协同,确保实地调查工作能够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