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健康长治建设为统领,以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系统落实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均取得了新的成效。2021年我市连续6年被省卫健委评为“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市”。现将我委2021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报告如下:
一、毫不松懈抓好疫情防控,坚决筑牢长治防线。一是应急指挥体系始终有效运转。建立平急一体化突发疫情应急指挥机制,坚持平急结合,强化统筹协调,不断健全本级防控指挥体系,充实防控专班力量,全面提升应急处置水平。强化“五个专班”和“三支队伍”建设,加强工作协同,确保24小时轮班值守,确保一旦发生突发情况,立即从常态化转到应急状态。二是从快从严管控重点人员。成立排查工作专班,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及时推送入境隔离期满人员、中高风险地区入(返)长人员、省外协查密接及次密接人员信息,全面落实信息推送不过夜、人员管控不过日总要求,对这三类重点人员持续实施追踪排查、核酸检测、精准管控。三是聚焦重点部位严防死守。全面加强医疗机构院感防控。强化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院感防控责任,加强发热门诊管理,严格落实三区两通道、预检分诊、“实名制”就诊、隔离观察、分类处置等措施,坚决杜绝院内感染发生。严格人、物、环境同查同防。加强进口冷链食品总仓运行与管理,实施进口冷链食品核酸检测、预防性消毒和全流程监管,常态化开展冷链食品、环境和工作人员抽样核酸检测,健全市县每周一次抽样检测的常态化机制,做到同查同防早发现。强化重点场所人群防控。严格落实交通场站、公共交通工具、商场超市、影院剧场、图书馆、健身场所、餐饮等人员聚集场所日常清洁通风和消毒等防控措施,减少聚集性活动规模,严格体温检测,督促进出人员科学正确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四是着力防控能力提升。提升流调溯源能力。加强卫健、公安、交通、工信等部门协同配合,组建流调溯源工作专班,快速有序、联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切实加快流调溯源速度。12个县区均组建由公安、卫生、交通、乡镇(街道)等部门组成的不少于50人的流调溯源队伍。提升医疗救治能力。进一步加强医疗救治定点医院、救治床位和救治医护人员队伍储备,成立医疗救治专家队伍,完善救治流程和救治规范。完善医疗救治预案,强化中医药全程参与、专家会诊研判、一人一策和多学科联合救治等行之有效的救治措施。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全市所有县区均已建成核酸检测实验室并通过市级验收;高质量完成城市核酸检测基地和公共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全市目前按照10:1混检核酸检测能力可达日检测67万人份。在此基础上,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大规模核酸检测能力建设工作的通知》,在市直2所公立医疗机构、各县区进行核酸检测能力扩容,扩容后全市核酸检测能力达到15.45万管/日。
二、着力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一是全面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以三级医院为重点深入开展预约诊疗服务,预约诊疗平台覆盖全市8所三级医疗机构和12所县级综合医院;持续推进医学影像检查、医学检验项目互认工作,在原同级间医疗机构互认的基础上,今年又扩大互认范围至全省同级医疗机构之间,增加互认项目至影像类检查项目8项、病理类检查项目9项,检验类项目三级医院互认80项、二级医院互认60项,并成立指导检验检查专家组,对互认医院加强指导和技术支持;全面落实患者回访工作制度,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设立出院患者随访回访中心,通过随访、回访使病人出院后也能感受到医院“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二是纵深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针对我市基层人才缺乏的问题,开展了以提高县域内就诊率为目标的医疗联合体建设工作。依托市辖区内三级医院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对口帮扶了14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各帮扶医院需求,每季度每医院派驻6名中、高级职称以上医疗、护理及管理人员常驻帮扶单位,进行对口支援。三是持续推进医联体建设。市人民医院全面托管潞州区人民医院;长医附属和平医院全面托管上党区人民医院、武乡县人民医院、长子县人民医院;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托管潞城区中医医院,支持县级医疗集团与三甲医院通过专科联盟、远程诊疗等多种形式实现医疗服务、人才培养、行政管理、技术培训等一体化管理,落实人才双向流动,资源共享实现无壁垒。四是强化公立医院医德医风建设。将公立医院医德医风建设列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市卫健委每季度对公立医院开展一轮行风专项检查。各公立医院组建院内行风和医德医风工作领导组,明确工作职责,制定覆盖从患者挂号就诊、检查诊疗到入院、出院等服务全过程的医德医风考评制度。畅通投诉监督渠道,通过设立举报邮箱、公布举报电话等方式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真正提高群众看病就医满意度。
三、着力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提质增效
一是持续推进县级医疗集团标准化建设、清单式管理。12个县级医疗集团全部实现扁平化管理,党委、行政班子成员全部由牵头医院班子成员兼任,通过增加职能由牵头医院科室承担集团行政管理职能,县级医疗集团行政管理机构、人员“零新增”。持续完善县级医疗集团行政、人员、资金、业务、绩效、药械“六统一”管理,围绕落实政府办医主体责任、卫生健康部门行业管理责任和县级医疗集团运行管理责任,结合省医改办工作部署,确定2021年度42项县级医疗集团管理运行机制建设清单,指导各县区探索实践具体落实举措。二是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因地制宜学习借鉴三明市医改经验。组织市财政、发改、人社、卫健、医保部门和潞城区、壶关县、襄垣县、沁源县四个省级县域综合医改示范县主要负责同志赴福建省三明市实地考察学习。邀请三明市医改办、三明市卫计委原主任包著彬等四位专家为12个县区卫体局、医疗集团主要负责人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三明医改经验全员培训。结合学习借鉴三明医改经验,市医改领导小组印发了《长治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任务》,从领导体制与推进机制、药品耗材集中采购、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6方面作出具体工作部署。三是持续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围绕落实县级医疗集团用人自主权,指导各县区完善工作流程,妥善做好职能移交与政策衔接,12个县级医疗集团全部实行了人员自主招聘,2021年度共设立人才引进、人员招聘岗位300余个。全面落实“两个允许”要求,12个县级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医院全部落实了编制内外人员同工同酬,绩效薪酬总量分别达到了全额单位的1.33-1.67倍。聚焦推进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同质化,建立完善以服务基层、服务临床为导向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截至2021年11月,23个县级医院医务人员累计赴基层医疗机构驻点帮扶、定期巡诊义诊1300余人次。
四、着力推进中医药强市战略
一是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市中医医院肛肠科、市中研所附属医院脑病科2个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以及23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今年10月对2所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和11所二级公立中医医院全面开展了绩效考核工作。二是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市中医医院、市中研所附属医院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潞城区等9个县区开展了县级中医师承教育基地建设暨高年资中医医师带徒项目,对市中医医院、市中研所附属医院的9名医生进行中医临床特色传承人才和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培养,对10名全科医生进行转岗培训。三是强化中医药康复能力建设。出台了《长治市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五年行动实施方案》。全市二甲以上中医医院全部启动了中医药康复服务。四是开展中医药服务“三个一”行动。两所三级中医医院均开展“一站式服务”、实行“1小时”预约诊疗制度并提供3种以上预约诊疗方式、各级中医医院每季度开展一次义诊活动。组织开展高水平中医师下基层活动,各中医医院共计组织义诊服务活动106场次,受益人次数达8361人次。
五、着力“一老一小”服务落实落细
一是健全完善老龄工作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各级老龄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市老龄工作委员会下发了《老龄工作综合评估制度》,持续深入推进我市老龄工作系统化、长效化。二是开展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我市潞州区英雄南路街道演武巷社区、潞州区大辛庄镇果园村创建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且潞州区大辛庄街道果园村被确定为山西省唯一一个农村社区示范点,为全省提供了示范样本。三是安宁疗护试点工作持续推进。作为国家级试点城市,成立全市安宁疗护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长治市安宁疗护工作规范(试行)》,组建了市级安宁疗护专家组,确定28个安宁疗护试点单位,促进了全市安宁疗护工作更加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市医院、市肿瘤医院、盈康老年护理院、长治养老院等多个试点机构启动安宁疗护服务并收治了百余名临终患者,让生命在终点时刻有尊严地谢幕。四是扎实推进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试点工作,制定《长治市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试点工作方案》,按照“形式多样、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工作方针,积极开展托育服务试点工作。截至目前,我市共开展试点托育机构13家,其中省级试点3家,市级试点1家,县级试点9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