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委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系统落实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补强基层和高端服务能力“两个弱项”,补齐基层和高端人才“两个短板”,加快构建公平高效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卫生健康体系,推进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十四五”规划良好开局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供坚实的健康保障。重点将在以下五个方面精准发力:
一、扭住关键,持续加大疫情常态化防控力度
(一)完善重大疫情防控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集中统一高效的公共卫生指挥体系,坚持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继续保持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及“一办八组”组织架构不变、人员队伍不变、使命责任不变,完善市县上下协同机制和部门、区域、城乡、专群联防联控机制。
(二)强化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准备。一是严格落实责任。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防范意识,严格压实属地、部门、单位和个人“四方”责任,落实落细各项工作措施。二是加强监测预警。进一步完善常态化监测预警系统,强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响应机制,不断提升疫情预警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三是强化冷链管理。积极推动进口冷冻食品总仓建设,全面落实食品经营者进货查验、索证索票、台账记录等制度,坚决切断由物及人的疫情传播途径。四是加强精准防控。继续做好中高风险区来长人员精准管控,进一步强化机场、车站、农贸市场等重点场所和重点单位的主体责任,确保疫情防控措施落实到位。五是提高处置能力。组织开展大培训、大排查、大演练,做到疫情防控人员、设备、设施、物资、能力“五个到位”,形成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强大战斗力。六是强化防控救治力量准备。调整充实各级医疗救治专家组和定点医院救治力量,进一步完善人员梯队充足、物资保障到位、组织架构完整的救治工作体系。
二、补齐短板,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构筑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保障。围绕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提升应急物资储备和保障能力等重点内容,自上而下着力构建统一高效的公共卫生指挥体系,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加强指挥和应急能力建设。二是加大投入保障。围绕人、财、物等重点,加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医院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共卫生人才、传染病医护专业人才、医院卫生应急人才等队伍建设。三是加快信息化建设。着眼长远,加快信息化一体化建设,助力疫情防控,提高政府公共卫生治理效能。
(二)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一是完善重大疫情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新冠肺炎疫情应急预案,开展大培训、大演练,强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二是加强卫生应急专业队伍建设。建强以专业流调队伍、核酸检测队伍和医疗救治队伍“三支队伍”为主体的卫生应急队伍,加强知识储备和培训演练。
三、突出重点,持续推动全市医改纵深发展
(一)深化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扎实推进编办、卫生健康、人社、财政、医保等部门向县医疗集团下放各项权利,切实强化医疗集团管理自主权。进一步理顺医疗集团的内部运行机制,推进医疗集团扁平化管理,推行“一兼两管三统一”医防融合模式。进一步提升县医疗集团医疗水平,通过上接三甲医院、专科联盟、远程医疗“三根天线”,加强县医院能力建设。
(二)扎实推进“三医联动”改革。进一步完善医保支付机制和调节机制,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引导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患者有序就医,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更好保障参保人员权益。
(三)深入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做好长治市人民医院省级试点工作,更好地将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与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进行衔接。
四、做深做实健康扶贫工作
(一)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沿用健康扶贫“双组长”高位推动、“双通报”压实责任、“双签约”精准服务的工作机制,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巩固提升健康扶贫工作成效。
(二)健全分类救治制度。继续执行“三个一批”分类救治制度,做好大病专项救治,做细慢病签约服务,筑牢兜底保障底线。
(三)稳步提高贫困人口健康水平。全面落实传染病、地方病综合防治,在贫困地区继续开展宫颈癌、乳腺癌免费检查、儿童营养改善、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落实健康中国行动,推动16项专项行动计划落地落实,努力提升贫困地区健康素养水平,有效提高贫困群众的健康水平。
五、持续推进民生项目
继续做好产前筛查与诊断、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家庭医生签约、地方病防治、职业病防治、计生特殊家庭“三个全覆盖”、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等民生项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