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运分离”改革,是进一步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增强高新区动力活力的方式手段,是加快高新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能量来源。2024年,高新区不断深化“管运分离”改革,紧紧围绕资本运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园区服务、考核激励等方面,全力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取得了良好工作成效。
一是加强资本运作能力,提升资产使用效益。一方面,优化资产配置,充分发挥资产效能,对国有资产进行全面摸底梳理,厘清底数,实行清单化管理,及时掌握国有资产变动情况。截至目前,区属国有企业已建成智创城NO.5、智能高端装备制造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等标准厂房,可出租面积为56万平方米,实际出租面积为43.58万平方米,出租率达78%。同时,针对性盘活闲置资产、空闲厂房,推动国有资产利用最大化。另一方面,强化金融支持,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成立产业引导基金,充分发挥基金引导、撬动作用,推动项目加快落地建设。目前,高新区共设立基金6支,认缴规模14.32亿元,实缴到位8100万元,支持区内项目4个,总投资额4600余万元。强化融资担保,精准对接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充分运用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基金融资等方式,推动正极材料、百泰生物等重点项目融资落地,全年累计融资28.8亿元。此外,切实履行融资担保接地气、放大器优势,支持区内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全年累计为52户小微企业发放贷款金额2.37亿元,逐步构建起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
二是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助力产业集群发展。围绕现有产业基础,坚持链式集群式精准招商,区属平台公司充分发挥协助作用,持续深化与北京、上海、深圳等招商平台的交流合作,推动项目谋划储备“量”“质”双提升。协助管委会洽谈对接项目80余个,完成签约项目21个,签约金额118.96亿元,通过股权合作+定制厂房引进了正极材料、百泰生物等重点项目,为产业集群发展蓄势赋能。
三是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不断增强国有企业项目承载能力,全年区属国有企业共承接全区36个项目建设,总投资299.48亿元。其中,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项目一期全面建成,宏达聚益、钜星锻压等企业已入驻园区,二、三期正在加快建设。另一方面,深化项目要素保障,在资金保障方面,实行开发区投贷一体化发展模式,今年以来争取政策性资金1.47亿元。同时,针对项目配备专业服务团队,引导建设单位在项目决策、投资效益、工程质量管理及成本控制等方面精准抉择,为项目加速落地奠定坚实基础。
四是优化园区服务管理,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加强园区水、电、气、暖等配套及生活设施建设,通过建设充电桩、规划停车位、配备公共餐厅等措施,解决企业吃饭难、停车难等问题。尤其是结合当前园区发展急需的配套基础设施,实施了威远门北路、西环路、延安北路等多条市政道路工程,已建在建4座变电站,为重点项目提供“专职”电力保障,起步区内“九通一平”设施更加完善。同时,加快推进长治三中迁建、海森北路小学、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全力将园区打造成集产业创新、入学就业、办公服务、居住配套、商贸配套于一体的成熟产业社区,促进产城融合。
五是强化考核激励作用,凝聚高质量发展合力。一方面,强化政策引导,出台了《长治高新区国有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管理办法(试行)》《长治高新区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办法》等文件,在政企分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国有企业员工的积极性,规范收益管理,推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加强监督监管,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监事会监督监管职能,针对国有企业运营中的突出问题下发督办函,要求限期整改,并和年终考核挂钩。目前已下达督办函12份,有效保障了国有企业规范履职。
2024年4月,长治高新区参加全省开发区“管运分离”改革推进会,并在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下一步,高新区将不断深化“管运分离”体制机制改革,建立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有效提升区属平台公司的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能力,努力打造全省开发区“管运分离”的新样本。(长治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