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长治市财政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财政厅的指导帮助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全面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财政体制改革步伐,着力增强财政保障能力,为长治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财政保障。

一、2024年财政工作完成情况

(一)坚持主责为先,“收”的举措更加有力

今年以来,受宏观经济影响,煤焦等大宗商品价格下滑严重,直接影响财政收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长治市财政局扛起责任、鼓足干劲,压实收入责任,发挥包联县区督导组作用,逐月研判收入形势,深入基层一线督促,召开县区财税收入会议,与税务部门研究措施,开展县区税源调研,扎实组织税收和非税收入,确保应收尽收、“颗粒归仓”。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84.73亿元,同比下降9.63%,减收30.35亿元,规模全省第三,增幅全省第

(二)坚持向上争取,“进”的态势更加向好

近年来,随着长治财政保障范围不断扩大,民生保障政策性提标、促进乡村振兴等刚性支出压力增加,促进全市经济发展等任务日益繁重,资金缺口较大。长治市财政局主动履行“资金争取工作专班”牵头责任,主动谋划,主动对接,成功争取新增政府债务限额48.42亿元、争取专项转移支付36.63亿元,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9.25亿元,其中:“两重”项目4.94亿元,主要包括“三北”工程建设、地下管廊建设及应对气候变化等项目;“两新”项目4.31亿元,用于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项目,已经全部下达到部门和县区,助力激发市场活力。

(三)坚持人民至上,“保”的底色更加突出

长治市财政局始终牢记“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执行551.18亿元,同比下降3.86%,减支22.14亿元,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坚持“三保”在支出中的优先顺序,全年安排“三保”支出预算200.64亿元,占全市综合财力的34.46%,切实保障基层运转。同时,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优先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和省市重点工程实施。全市民生支出428.1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7.68%,统筹保障了全市乡村振兴、医疗卫生、环保交通等民生事业,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四)坚持深化改革,“管”的质效更加凸显

长治市财政局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财政五个方面的改革任务,发扬“四敢”精神,打通堵点卡点,持续深化改革。先后出台《厉行节约习惯过紧日子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对企补助资金分配及拨付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流程的通知》《长治市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实施方案》等制度措施,研究制定相关配套制度及改革方案,一体推进预算管理、绩效管理、财政体制、政府债务及国有资产等改革任务落到实处。此外,持续开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年”活动,两方面发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助力优化政府采购领域营商环境,清理规范涉企收费行为,切实为企业松绑减负。

(五)坚持防范风险,“稳”的基础更加坚实

长治市财政局严格实行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加强政府债务信息公开和常态化监督,建立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存量债务和性债务,开展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工作,实现地方债务数据可追溯、可分析,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全市综合债务余额567.02亿元,其中,政府法定债务477.15亿元,性债务8.74亿元,参照法定债务管理的棚改债务81.13亿元,政府法定债务率为70.1%,全口径政府债务率为83.31%,风险等级为绿色。

二、亮点工作

一是“两重”项目实现“加速跑”。随着国家增量政策组合效应得到有效释放,长治市一批符合“两重”建设要求的重大项目获得国家支持。长治率先启动筹备工作,市委、市政府专题安排部署,要求谋划项目储备和资金争取,提前储备一批惠当前、固根本、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国家政策资金一有支持,项目就能落地实施。“两重”资金到位4.94亿元,支持城市地下管网、应对气候变化等项目建设。“两重”建设持续发力,实物工作量陆续形成,大大带动了基础设施投资回升。1月至11月,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7%,民间投资同比增长3.1%,为巩固投资回升向好态势形成强力支撑。

二是“两新”政策彰显“乘数效应”。长治市财政局主动协同配合,成立工作专班,制定落实方案,出台配套政策。特别是在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先后制定出台长治市汽车报废更新、汽车置换更新、家装厨卫“焕新”、家电和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等5个领域实施方案和细则,明确补贴标准和范围,最大程度利企惠民。“两新”资金到位4.31亿元,支持汽车换“能”、家电换“智”、家装厨卫和电动车以旧换“新”,以及老旧营运货车、新能源公交车、农业机械等大规模设备更新。目前,全市补贴资金累计申请近4亿元,带动消费超26亿元。其中,汽车补贴申请1.95万份,补贴资金3.11亿元,带动销售21.59亿元;家电以旧换新8.66万笔,核销金额7593.45万元,带动消费4.07亿元;家装消费品“焕新”1.02万笔,核销金额1057.77万元,带动消费7320.19万元;电动自行车交易726笔,补贴金额35.2万元,带动消费155.72万元等等,有力拉动了投资增长、释放了消费潜力、提升了民生福祉、支撑了绿色转型。

三是完善习惯过“紧日子”制度。出台《长治市关于坚持厉行节约习惯过紧日子的若干措施》,从严格预算约束、严控办公经费、实施绩效监督等方面发力,在制度建设上进一步对全市党政机关坚持厉行节约、习惯过紧日子提出要求。深入实施零基预算,严禁无预算、超预算安排支出,坚决压缩非必要、非急需、不合理开支。足额编制“三保”预算,严禁违规调整“三保”支出预算用于其他方面,让过紧日子成为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自觉遵循的原则。长治市完善全过程绩效管理链条,推进成本预算绩效管理,为预算编制提供成本执行标准的科学依据。坚持将过紧日子作为财会监督重点,紧盯各级各部门主体责任,着力打造节约型政府,用政府的“紧日子”换取老百姓“好日子”。

三、2025年财政工作谋划

2025年,长治市财政局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主线,更好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凝心聚力、奋发进取,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财政支撑。

(一)坚持强基固本,持续稳住经济大盘

面对财政紧平衡态势,综合从挖税收、盘资源、谋债券、减支出等多方入手开源节流,稳定经济大盘。一是精准编制预算。坚持实事求是、科学测算编制收入预算,同时,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编制支出预算。要确保“三保”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足额保障基层“三保”,并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加强基层“三保”的日常监管,确保市县“三保”不出现负面舆情。要严格落实习惯“过紧日子”要求,深化零基预算,保重点、控一般,要继续按照10%的比例压减,做到应增尽增、应压尽压。二是有效组织财政收入。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强化对重点企业跟踪分析,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不断提高收入质量;全面梳理研判非税收入,依法统筹非税收入收缴工作,挖掘各级各类财政收入潜力,为收入盘子增加新的增收点。三是积极盘活存量资源。梳理已建成、建产业项目投入产出情况,建议主管部门将存量资源与招商引资相融合,形成新的税收增长点。

(二)坚持保障重点,持续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落实积极财政政策。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减轻市场主体负担。积极争取专项债券额度,充分发挥增发国债作用,多渠道筹集政府性投资项目资金,扩大有效投资支持补短板扩内需。二是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推进成本绩效分析与事前评估融合机制,推动评价结果与项目设立、政策调整、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等五个挂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全力争取资金支持。用好各类财政工具,保持与上级财政部门密切沟通,全力争取一般债、专项债,强化重点领域能力建设。

(三)坚持改革破题,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财政改革重点任务,成立深化改革领导组,组建工作专班,清单化、一体化推进财政体制改革。预算管理改革方面,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强化财力保障;财政体制改革方面,拟出台《市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市县财政关系;绩效管理改革方面,拟出台《成本预算绩效管理办法》,加强公共服务绩效管理,强化事前功能评估和评价结果应用;债务管理改革方面,严格执行《长治市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实施方案》,开展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工作;资产管理改革方面,拟建立存量资产统筹配置机制,探索利用多元化、市场化手段盘活闲置资产,最大限度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四)坚持底线思维,持续防范化解财政风险

一是坚决兜牢兜实“三保”底线。始终将“三保”摆在财政工作的最优先位置,严格执行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落实“三保”预算执行监测和库款保障机制,兜牢“三保”底线。二是推进化解性债务。落实财政部最新债置换化解政策,长治市财政局要督促各县区抓住政策机遇,研究化债措施,减轻化债压力,确保2028年之前,将长治市债清零。三是支持各领域安全工作。持续加大安全生产、灾害防范、信访维稳、社会综治等应急管理财政投入,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五)坚持从严从实,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巩固党纪学习教育成果,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抓好问题检视整改,推动健全过紧日子长效机制。加大财会监督力度,开展严肃财经纪律专项整治,完善财会监督与纪检监察、巡视巡察、人大等各类监督贯通协调的工作机制,切实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